(共44张PPT)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前221年---220年)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编新教材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BC202年刘邦建立西汉BC140年汉武帝登基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25年刘秀建立东汉184年黄巾军起义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西汉新朝东汉西汉初期王莽政权被推翻23年时空定位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空定位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考考情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Ⅱ】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海南·汉承秦制;浙江·汉代冶铁技术;江苏·汉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山东·重农抑商政策2021【乙】汉代经济发展【甲】汉代监察制度浙江·素纱襌衣;秦兵马俑;儒家思想;郡县制2022广东·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湖南·汉武帝以农为本的理念湖北·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备考方向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概括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掌握汉武帝的统治措施,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3.通过体会两汉的社会矛盾,能够从“历史解释”角度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政治: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1)西汉:汉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2)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经济: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文化:汉初奉行道家的黄老无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西汉的统治(一)西汉的建立: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二)汉初的统治:1.背景:3.结果:(1)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2)前朝教训: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措施:(1)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经济: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1)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2)隐忧:王国问题、丞相权重、豪强膨胀、思想混乱、匈奴犯境。1.含义: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2.表现:知识拓展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承秦制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汉初沿袭三公九卿汉武帝时确立中外朝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考核上计制√——监察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州)刺史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选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赋役田赋、人头税、徭役——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田赋税率降低。细化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征收财产税。工商业者的算缗、告缗。户籍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治国思想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焚书坑儒——“独尊儒术”2.表现:知识拓展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承秦制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法律与教化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律令并行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律令并行。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基层组织乡里制度√——社会治理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社会救济————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优抚政策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2.表现:知识拓展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承秦制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刘邦在清除异姓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思考:为何汉高祖要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目的:拱卫刘姓宗氏天下知识拓展郡国并行制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3.(2016·海南高考·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4.(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5.(2018年全国2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6.(2021·湖南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候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候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西汉的统治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三)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积极有为)面临的问题项目措施作用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豪强游侠,扰乱社会政治经济混乱,弃农从商经济思想混乱,不知所从思想匈奴入侵,边患严重边疆①设中朝;②推恩令;③察举制;④设刺史;⑤用酷吏。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①北击匈奴;②设河西四郡; ③张骞通西域;④设置西域都护府;⑤强化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治理。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推动民族交融。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西汉的统治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四)西汉的灭亡:1.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灭亡原因:(1)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2)经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3)社会:流民问题愈发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核心概念:外戚干政】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必备条件:皇帝年幼或无能。典型:两汉时期:霍光、王莽;唐:武则天等等。外戚干政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权力扩散的一种普遍现象。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东汉的兴衰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王莽政权: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东汉的兴衰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二)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措施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增强尚书台的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退功臣进文吏裁并郡县,裁减官员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轻徭薄赋、释放奴婢重视儒学①削弱权臣、功臣、外戚权力,强化专制皇权;②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整顿吏治;③加强中央集权,节省开支;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推动经济恢复,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儒学的地位,推动儒学的兴盛2.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东汉的兴衰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三)东汉衰亡: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两汉的文化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代表时间作者内容地位《史记》西汉司马迁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1.史学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两汉的文化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代表时间概况汉赋两汉①文体: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②特点: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地位: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②内容: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为乐府诗,反应当时社会真实情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2.文学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两汉的文化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代表时间概况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1C左右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东汉105年,东汉蔡伦赶紧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3.科技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两汉的文化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3.科技【知识补遗:两汉其他重要科技成就】两汉科技成就众多。西汉初期成书的《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早引用了西周初年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还撰写了天文学传著《灵宪》。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东汉华佗发明了一种从植物中提取、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即麻沸散。农学方面出现了《汜胜之书》,其后出现的《四民月令》中也有较多的农学内容。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秦亡之后,汉代统治集团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汉武帝在位54年,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的阶段,“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第一个恢宏盛世。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 帝中 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太尉外 朝丞相御史大夫九 卿1.强化专制皇权:中外朝制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其他方法:任用布衣丞相,降低丞相威信,频繁更换宰相,减短任职时间。核心突破(一)政治方面: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强化中央集权:“推恩令”等(1)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影响:王国越分越小,基本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加强。注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分割封国领地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核心突破(一)政治方面: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强化中央集权: “推恩令”等核心突破(2017·全国Ⅰ卷高考·25)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汉朝削弱王国力量的其他方法:左官律:左官即诸侯的下属官僚,有诸多限制,削弱诸侯的私属幕僚,以视歧视。附益法:禁止诸侯贿赂、勾结中央官僚;禁止为诸侯敛财。酎金夺爵:元鼎五年,武帝为祭祀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不足或成色不足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阿党法:中央派官僚(中央为其置吏)辅助诸侯(实为监视),诸侯犯法,必须举报,否则同罪。私出界罪:禁止诸侯私自离开封地。严格执行嫡长子制:正妻无子则废国号。(一)政治方面: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A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3.调整选官制度: 察举制核心突破【知识链接】选必1第5课察举制A.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B.标准:品行(主要)、才学C.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D.评价:a.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b.局限:东汉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2015·安徽高考·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C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自上而下向社会征聘人才)。(一)政治方面: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4.完善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核心突破(一)政治方面: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选必一P30刺史六条问事一、豪强强占田宅,以强凌弱;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仗势欺人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东汉晚期,原来的监查区变为一级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刺史改名为州牧,意味着拥有行政权、领兵权,从而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选必一P6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4.完善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核心突破(一)政治方面:(1)目的: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2)特点:位卑权重,以小监大; 六条问事,制度化;只有调查权,没有处置权。(3)评价:A.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廉政建设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后世所借鉴。B.消极:在专制体制下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和监察腐败;东汉末年,成为高层行政区,地方势力日益坐大,威胁中央集权。(2012·全国新课标卷高考·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021年·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AB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改革币制核心突破(二)经济方面:(1)措施:取消郡国铸钱权力,统一由中央铸造五铢钱。(2)意义:结束币制混乱的局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地方郡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3)废除:唐朝建立后,铸行开元通宝钱,代替了五铢钱。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史记·平准书》西汉“五铢”铜钱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重农抑商核心突破(二)经济方面:【盐铁官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收归国家经营,从而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重农抑商核心突破(二)经济方面:【算缗告缗】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B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背景:核心突破(三)思想方面:黄老无为 尊崇儒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中央集权;(3)思想:“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突破(1)含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而创立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2)内容:(三)思想方面:黄老无为 尊崇儒术领域主张来源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儒家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吸取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继承儒家思想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突破(三)思想方面:黄老无为 尊崇儒术(3)特点:A.融合化: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B.专制化:儒学独尊,思想专制。C.神学化: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4)评价: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核心突破(三)思想方面:黄老无为 尊崇儒术(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2)政治:重用儒生,察举制——重视品德;(3)教育:设五经博士、中央太学以及地方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进行授课。4.影响:(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升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立皇权之下的官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一: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突破(四)边疆治理1.北击匈奴:①战争征服:卫青、霍去病②河西四郡。2.张骞“凿空”→丝绸之路3.设置机构:BC60西域都护府(汉宣帝)4.对西南、东南:强化管理汉武帝时疆域图●汉武帝实施系列措施的意义:(1)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2)开拓边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3)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二:豪强地主经营土地的主要方式核心突破(一)豪强地主1.含义:2.特点:(1)政治世代为官,经济兼并土地,思想宣传儒学;(2)聚族而居,浓厚宗法色彩;(3)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3.影响:(1)吸纳流民,一定程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2)中央无力时易形成封建割据。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拓展深化二:豪强地主及其经营土地的方式核心突破(二)土地经营方式1.田庄经营:(1)原因:①土地兼并加剧;②苛捐杂税繁重;③政府的支持(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基础)。(2)时间:西汉末兴起,东汉盛行,唐朝衰落。(3)特点:依附民依附性极强;“集体耕作”;多种经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2.租佃经营:佃农依附性减弱、“个体农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链接高考第4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16·全国Ⅰ卷高考·25)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