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916年---1368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统编新教材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空定位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空定位◎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空定位高考考情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Ⅰ】26题:中国古代手工业—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浙江·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3.海南·唐宋时期南方耕地的开垦4.海南·南宋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1.天津·朱熹的民本思想;7.浙江·宋明理学13.北京·南宋南方地区小麦大规模的种植2019【Ⅱ】26·程颢理学3.海南·制瓷业;宋元海上丝绸之路;4.江苏·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14.北京·宋代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2020【Ⅰ】26·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4.江苏·宋明理学;4.海南·北宋商业的繁荣;6.浙江·“市”在南宋的发展2021【Ⅰ】27·重农抑商政策【Ⅱ】26·宋代理学家维护礼教纲常4.广东·元代经济管理措施;5.湖南·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6.浙江·宋代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20224.广东·宋代理学张载;4.湖南·南宋绘画;3.山东·宋代纺织业6.浙江·宋代海外贸易4.湖北·宋朝的社会观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备考方向1.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显著发展;(2)商业和城市的空前繁荣;(3)宋元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4)社会的变化。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阶段特征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海陆对外交往空前活跃。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理学,转型成熟;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成熟并走向世界);文艺平民化,世俗化,多元化;各族文化交融。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发展概况意义耕种制度经济结构作物品种边疆开发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①宋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②宋朝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元朝逐渐普遍。①提高了粮食产量;②带动了棉纺织的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有显著进步。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即时练习】1.(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A核心突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拓展一: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指的是宋代没有国家制定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唐朝后期“舍人税田”的两税法后,赋税征收对象由人口变为土地,且国家没有了大量控制的土地,故无法定立新田制。①北宋建立在军事政变之上,社会没有经历剧烈动荡,官无闲田;②笼络人心的需要(如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③沿用两税法,基本精神是只要国家租赋增收,即可不限制地主广置田产;④是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①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②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③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了土地垦殖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④促进了经济立法的完善;⑤导致贫富悬殊加大,并使得社会矛盾激化。1.含义:2.原因:3.影响:核心突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拓展二:宋朝租佃制的发展(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原因:①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②人多地少的矛盾)(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1.含义:2.原因: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即时练习】2.(2013·全国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D核心突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拓展二:宋朝租佃制的发展3.特点:4.影响:(1)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依附关系:租佃制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地租形式: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2)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3)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即时练习】3.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 )A.限制了土地兼并B.推动了生产发展C.改变了地租形态 D.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B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二)手工业发展概况意义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景德镇成为瓷都。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①北宋都成东京的居民普遍用煤做燃料;②南宋用焦炭冶铁。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宋代雕版印刷相当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即时练习】4.(2018·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并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属工业,故A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一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平力”为生的仅是少数病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A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即时练习】5.(2022·全国Ⅱ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由材料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D核心突破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拓展二:宋朝的知识产权意识“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清)叶德辉《书林清话》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印刷广告▲说明宋代知识产权意识的萌发1.特点:①版权意识浓厚;②版权保护范围广泛;③有法律保障; ④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2.原因:①印刷业发展迅速,盗版猖獗;②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和手工业竞争加剧,以便获取竞争优势;③雕版印刷和造纸技术的普及和进步,为商标的形成创造了天然条件;④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文化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追求精致风雅的生活成为时尚,为知识产权理念的萌发,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贸易繁荣内地边境海外货币流通品牌宣传官方政策商业税收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①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②贸易的范围广、商品的种类多;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①北宋钱币铸造量大大增加,开始出现纸币——交子;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开始使用“商标”。1.商业繁荣的表现:重农抑商有所松动,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北宋的商业税收首次超过农业税,成为政府的人主要财源。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繁荣的表现: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2.城市繁荣的表现:城市代表宋:东京、临安;元:大都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城市功能经济职能逐渐增强城市格局打破坊市之分突破城墙延伸城市体系形成城市、市镇、草市三级结构城市生活消费高涨、文娱生活丰富,市民文化发展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四)经济中心南移1.过程:开始南移完成南移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2.表现:3.原因:(1)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2)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人南迁充实了劳动力,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3)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4)南方个民汉族的辛勤劳动;(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四)经济中心南移4.影响:对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宋明时期的南北分卷考试制度)对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对风俗习惯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概况:新变化表 现原 因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削弱国家政策松弛科举:更加公开、公平婚姻:看重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佃农与地主签订契约,人身束缚大为减少。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办理手续并纳税即可;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的限制也较前代更为松弛。①科举制完善;②社会经济发展;③政府政策调整。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2.影响:(1)政治:促进阶层流动,为政治增添活力。(3)经济:①推动租佃、雇佣关系发展,农民人身束缚减弱;②官府对商业控制减弱,商业贸易繁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3)思想文化:婚姻观念由重门第出身转变为重政治和经济。(4)阶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3.逆转: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即时练习】6.(2021·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