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916年---1368年)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统编新教材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1127-1279年916-1125年辽960-1127年南宋1115-1234年1038-1227年西夏金北宋1206-1368年元1127年1279年1368年960年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时空定位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时空定位◎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时空定位高考考情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Ⅲ】25题:宋代科举制的发展2019【Ⅲ】26题:北宋募兵制2.天津·元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适度权力;5.浙江·元朝行省制度;7.浙江·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2020【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4.山东·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2021【Ⅰ】26·宋代科举制;2022【Ⅰ】26·宋代通判;4.湖北·宋朝的社会观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备考方向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期改革(王安石变法)及宋与辽、夏、金的关系;(2)辽、夏、金、元政权的特点;辽:南北面官制;西夏:仿宋制;金:猛安谋克制;元:行省制。(3)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阶段特征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政治经济思想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海陆对外交往空前活跃。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理学,转型成熟;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成熟并走向世界);文艺平民化,世俗化,多元化;各族文化交融。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何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雪夜访普图》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2.措施:(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①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②财政: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③军政: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驻。收地方权分地方权④设四监司,监控各州。⑤设通判,牵制知州。中央集权加强(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①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2.措施:②军事机构分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特点: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作用:分化相权,强化皇权(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2.措施: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2.措施:①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322两宋45640135111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杯酒释兵权文官掌枢密更戍法—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杯酒释兵权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收将领兵权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3.政治特点: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防弊之政:强中央集权4.影响:史料1: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泡《嘉祐集》卷1《审势》史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史料3: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⑴积极:①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②促进了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②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使其在民族战争中屡败;③逐渐形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新弊渐生:危边防财政1.积弱︱边防压力对辽(1)策略:北伐收故土到议和求安定●两次北伐,均告惨败●辽军南下,签订协议(1005年,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相赠(2)影响:北部边境获得安定,内部安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对西夏(1)策略:屡战屡败到达成议和●西夏称臣北宋,北宋送给“岁赐”(1044年庆历和议)(2)影响:西北边境安定,北宋内部安定, 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特点防御性为主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新弊渐生:危边防财政思考:“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观点一: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武备废弛,亡国隐患。观点二: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新弊渐生:危边防财政冗官冗兵冗费2.积贫—财政危机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1.变法原因政治①北宋政治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范仲淹“庆历新政”积累经验经济③“三冗两积” 的社会局面使北宋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指导思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2.变法原则加强国家对于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3.变法目的国富兵强4.措施①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史料1: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易中天《帝国的惆怅》史料2: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下册5.影响:影响积极:①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消极:①强兵效果不佳,与西夏开战失败;②用人不当,执行不佳,加重人民负担,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5.影响:结合52页“学思之窗”思考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②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③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5.影响:材料: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2016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启示:启示(1)改革要认清形势,分析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2)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3)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4)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四)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南宋、金、西夏形势图(1142年)南宋建立靖康之变1127年,金朝灭北宋,二帝被俘。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朝廷逮捕杀害。宋金和议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宋金对峙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西夏和金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政权辽西夏金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主要制度灭亡于民族关系1125灭辽、1127灭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最终为蒙古所灭916-1125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南北面官四时捺钵金1038-1227党项族元昊兴庆府模仿北宋民族称谓蒙古蒙古1115-1234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中都沿袭唐宋猛安谋克(一)基本概况:与北宋长期对峙与北宋、金长期对峙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西夏和金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1.辽朝的制度:(1)南北面官制(2)四时“捺钵”制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意义:(1)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2)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加快了民族交融。【问题】结合教材P54与所学思考: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其作用。(二)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西夏和金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2.西夏的制度:(二)制度建设:史料: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 夏国传》(一套制度,两套称谓)(1)制度:仿宋制,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保留本民族称谓。(2)影响:加速党项族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西夏和金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3.金朝的制度:(二)制度建设:内容特点沿袭唐宋制度加速汉化,推动封建化进程女真族特色—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地域政权取代血缘部落组织史料:猛安(十谋克为一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三百户一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金史·百官志》【概念解析】猛安谋克,女真语音译,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负责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御制盗贼,集军事、政事、生产、治安等;谋克意为百、百夫长,是氏族单位,负责抚缉军户、训练武艺、按察所部、征收赋税、宣导风化、劝课农桑、捕除盗贼、平理狱讼等。猛安谋克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便于国家管理。作用:① 金朝:金世宗在位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现“大定之世”。② 民族:推动北方地区民族融合。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二:辽、西夏和金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思考: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1.特点:(1)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2)“蕃汉分治”、因俗而治。2.原因:辽夏金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3.认识: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并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元朝概况:1.建立与统一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灭西辽、西夏、金朝、招抚吐蕃,兼并大理忽必烈即位忽必烈建立元朝1123412061218-1253127112605攻破临安12766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1279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元朝概况: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宋濂《元史》阴山以北南海诸岛库页岛新疆、中亚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1.中央行政制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元:中书省一省制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2.地方行政制度(1)驿站制度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③急递铺: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意义:(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3)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元代急递铺令牌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二)统治政策:2.地方行政制度(2)行省制度①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②内容:③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2.地方行政制度(2)行省制度④行省的权力: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史·百官志七》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拓展探究: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元政府为控驭行省采取了四项重要举措:A.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度;B.行省辖区内的官员仍然接受中央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C.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D.在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2.地方行政制度(2)行省制度划界原则特征利弊山川形便依凭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使行政区与自然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利:充分考虑到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差异,采取适宜于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治理模式。弊:容易形成封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犬牙交错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形成行政区之间互相牵制的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消融割据者拥险自守的屏障。利:打破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封闭割据局面,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弊:增加地方治理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从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任用。——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二)统治政策:2.地方行政制度(2)行省制度⑤影响:A.行省拥有军政大权,提高了行政效率;B.行省行使权力要受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D.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3.边疆管理(1)吐蕃: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3)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元朝形势图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三:元朝的统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二)统治政策: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2)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3)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一:宋朝的文官政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1.概念:宋朝文官政治是指宋朝时期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例题1.东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宋朝时则有“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种变化反映出A.选官制度的更替B.文官政治局面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加强D.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2.形成原因:(1)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文官政治提供经济基础;(2)统治者重文轻武,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局面的重现;(3)科举制度完善及录取比例的提高;(4)官学、私学兴盛以及印刷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一:宋朝的文官政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3.特点:统治者重文;文官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4.表现:(1)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2)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3)非理性政治: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比较成功的抑制。(4)君臣之间关系: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例题2.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B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一:宋朝的文官政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5.影响:(1)积极:①政出多门,效率低下;②出现朋党之争;③冗官冗费增多,财政拮据;④出现了文官独裁的现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2)消极: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皇权,保证了政权的长期稳定(使传统的贵族政治与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②消灭了地方割据反叛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④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⑤形成了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一:宋朝的文官政治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例题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戒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例题4.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氐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朝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孰B.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AB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观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核心突破知识扩展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观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辽、西夏、金、元时期的统治史料: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史料: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中国”观念: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认同的理念,是政治、地理、文化、民族等元素共同的集合,体现出多元一体,夷夏同根的基本特征。10. (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高考真题】
A
知识整合
11. (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题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真题】
B
知识整合
◆宋、辽、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1.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
3.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制度建设。呈现多元交融的特色;
4.元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 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2.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制普及,纺织业得到发展。
3.手工业中制瓷业、矿冶业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4.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 1.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2.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3.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棉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阶层流动发生重大变化。
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