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8: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3.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1.会写“栖、鸦”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吃月饼 赏圆月
在中秋节这一天,你们一家人在一起会做些什么?
导入新课
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已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王建(约768- -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文学成就]他的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主要作品] 《田家行》《水夫谣》《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等。
解课题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十五夜望月”的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赏月,诗人借圆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初读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理解词语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学习生字
写法左窄右宽,左部“竖笔垂直修长,“西”上开下合。
学习生字
写法左窄右宽,右部
起笔为一短撇,末笔
略向左倾。
理解古诗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树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理解古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理解古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1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无声”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2
理解古诗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句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这秋思之情落在谁家。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题
《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拓展积累
春节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拓展积累
拓展积累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