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27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27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9 21:21:04

文档简介

7* 李商隐诗两首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搪塞/塞车 拾遗/拾阶而上 箪食壶浆/归心似箭
B.疮疤/创伤 恫吓/荷枪实弹 蒙头转向/蒙头盖脸
C.弦乐/船舷 滂沱/庞然大物 含英咀华/踽踽独行
D.熨帖/意蕴 栖居/栖栖遑遑 椎心泣血/脊椎动物
答案:D
解析:A项,分别读sè/sāi,shí/shè,sì;B项,分别读chuāng,hè,mēng/méng;C项,分别读xián,pāng/páng,jǔ;D项,分别读yù/yùn, qī/xī,chuí/zhuī。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端”,①名词,缘故;②名词,尽头,边际。B项,“及”都是动词,比得上。C项,“休”,①动词,完结;②副词,不要。D项,“可”,①副词,难道,哪能;②副词,大约。
3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   ①   。?
月榭故香因雨发,   ②   。?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答案:A
解析: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角度考虑。只有A项最为恰当。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答案:A
解析: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谒 山①
[唐]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②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①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②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5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比慨叹。
解析:这首诗和李商隐的其他诗一样,情感把握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如“乏”“恨”等,加以联想推知。
6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使全诗充满新奇浪漫气息。
解析:这首诗与《锦瑟》相似,从手法上来看,本诗除了用典,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
赠 柳
[唐]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7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塑造的“柳”的形象?(4分)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解析:此二句把盛开的飞扬的柳花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柳的繁盛,把春柳的繁华写到了极致。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 “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三、表达交流(8分,每小题4分)
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            ;读李商隐,            。?
答案: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解析:解答时应注意引用的诗文必须是李商隐的,所领悟的情感应深刻真挚,并且与诗句联系紧密。
10(2013·广东肇庆高三二模)仔细观看下面的图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
解析:揭示图画的寓意应体现出“餐桌”“节约”的意思。宣传标语除语言简明、使用对偶手法外,还要注意紧扣节约的主旨。
答案:(1)“年年有余,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在那个喧闹而热爱偶数的朝代/你是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林东威《夜读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确是一位最为耀眼的孤独的明星。不幸的遭遇让他一生左右为难,忧愁伤感,无所适从;满腹的才华使他的诗众体兼备,情致深蕴,影响深远。学习李商隐的诗,首先要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际遇,其次要把握其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课选李商隐诗两首,风格各异。《锦瑟》是一首很有李商隐“含蓄”特点的诗,该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一般的“咏物诗”。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嵬》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牛李党争”的时期。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惘然
马嵬
晓筹
宵柝

华年

可待
华山
可汗

当时已惘然

更换
适当
更加
2.解多义




3.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华年
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
春心
望帝春心托杜鹃
4.积名句
(1)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2011·山东高考)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010·浙江高考)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009·安徽高考)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009·江苏高考)
(5)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2008·海南、宁夏高考)
答案:1.wǎng chóu huá huà dāng dàng wéi tuò kě kè gēng gèng
2.来由,缘故/事物的一头/办法/理由 如,比得上/赶得上/到,达到/趁/和 传来/驿站,客舍/递给/传扬 难道,哪能/可以,能够/大约
3.一生 青年时代 难道,哪能 表示同意;可以 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爱慕异性的心情
4.(1)沧海月明珠有泪 (2)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点评: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蝴蝶事,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诗人借此典的虚渺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美好的情境。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传说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连用,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点评: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这两句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传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这里的“珠”“玉”都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与理想;也可以是喻指诗人美好的向往和情感。但不论“珠”“玉”指什么,诗句都充满了怅惘、悲伤之感。
3.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点评:这两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徒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之事。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去做公鸡报晓的工作。“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则表明“虎旅”虽“传宵柝”,却不能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无复鸡人报晓筹”。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点评:这两句诗是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如何”,为什么。“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卢家有莫愁”,借南朝乐府民歌的典故,指平民夫妇的恩爱生活。诗歌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警醒后世,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唐玄宗贵为天子却不得不赐死宠妃,而平民百姓卢家夫婿,却能与莫愁女白头偕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语言虽直白了些,但表达出来的情至深至痛,鞭挞有力。
1.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你是怎样解读这首诗的?
提示:《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有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诗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
2.《马嵬》(其二)一诗在章法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第五、六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贵妃之死
3.《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结合其表现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分析其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提示:这首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的事。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发生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所以“主旨句”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三联对李、杨二人的事迹进行描述后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这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锦 瑟
马嵬(其二)
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猜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奔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以《锦瑟》《马嵬》为例,可见其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特点。
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李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传达出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思的意境。
长于用典,含而不露。《锦瑟》中间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蓝田玉烟,传达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感体验,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李商隐的用典方式,摒弃了简单替代,突出了典故的辞藻色彩,较多地运用了那些具有神奇色彩与强烈情感的故事,形成了委婉幽深而情感深邃的风格。
咏史体志,别出心裁。李商隐的咏史诗涉及的内容广泛,思想蕴涵丰富,体现了诗人留心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力图为走向衰亡的晚唐寻求济世良方的良苦用心,闪烁着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诗人不是历史故事的叙述者,诗人最急于表现的也不是历史,而是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马嵬》是这类咏史诗的代表作,是李商隐借咏“天宝遗事”对本朝历史巨变的责任者唐玄宗的讽喻和批判。其思想之深刻,是同时代的诗人少有的。
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华年(huá)
琴弦(xuán) 惘然(wǎng)
B.杜鹃(juān) 沧海(cāng)
马嵬(wěi) 徒闻(tú)
C.宵柝(tuò) 占卜(bǔ)
四纪(jì) 虎旅(lǚ)
D.晓筹(chóu) 驻马(zhù)
卢家(lú) 蘧然(jù)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徒然去打听。
3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桐花万里丹山路,______________。(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6)秋阴不散霜飞晚,__________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9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5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怎样理解其含义?
6在《锦瑟》一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8《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9有人说《马嵬》(其二)的特点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试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答案:
1.C 思路解析:A项,“弦”应读“xián”;B项,“嵬”应读“wéi”;D项,“蘧”应读“qú”。
2.D 思路解析:D项,“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3.(1)夕阳无限好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雏凤清于老凤声 (6)留得枯荷听雨声
4.A 思路解析:A项,“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说法不对。
5.思路解析:诗歌的首句以“锦瑟”开头,通观全文,诗歌的主体部分又没有关于“瑟”的内容,可以推知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无端”是关键。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忆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6.思路解析:《锦瑟》一诗的主题虽然历来有争议,但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却比较明显,紧扣“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语句理解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怀念的怅惘之情。
7.D 思路解析:本文思想内容上的独到之处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而看不出“深深的同情”。
8.思路解析:颈联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从内容上看,是对比;从表达的主旨上看是讽刺。另外还要注意这两句从时间上看是倒置。
参考答案:对比、反讽手法。“此日”与“当时”两相对比,对玄宗的荒唐进行讽刺,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玄宗沉溺于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9.思路解析:“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该诗一大特点,赏析时除把握诗句表面意思外,还要进一步去体会诗中隐含的极具讽刺意味的诗句。
参考答案: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
情深唯有李商隐
佚 名
最初喜欢上李商隐,是因为那一首晦涩难懂的《锦瑟》,当时最爱的是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千年前的哀怨透纸而出,究竟有多少感慨才能写出这一首《锦瑟》呢?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那个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寄托对妻子思念的李商隐;那个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才高八斗的李商隐;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惆怅失落的李商隐;那个拥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清词丽句的李商隐,那个我们最爱的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小李——李商隐。
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深情二字,是义山诗的特点。刘熙载言义山的诗“深情绵邈”,张采田则云其诗“哀感沉绵”。这其实是因为义山的一生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心,发为诗句。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夹在牛、李二党的斗争中,怀才不遇,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唐代有诗人在其诗《哭李商隐》中曰:“虚负凌云壮志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不禁替这个自小崭露头角的义山可惜,他属于那种大器早成的人,凭他的悟性,从娶了恩人敌党的女儿时,就已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可是悟到了又如何?他又能如何呢?他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啊!所以只能眼睁睁地卷入两党的斗争中,聪慧的人注定是悲哀的,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中,因为他比别人更清醒地看清了局势,预见了未来。
古语有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是,义山终究是义山,七分深情,三分忧郁,成就了这个我们所爱的李商隐。固执地认为义山的忧郁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所以时常在想,如果他如陶潜般淡定恬静、安贫乐道,或如李白般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他会不会活得开心一些?但是他若真如他们这般,就不是我们所爱的李商隐了。
李商隐年少时的才华为令狐楚所赏识,于是提拔他,他的仕途一度很顺畅,但令狐楚死后,他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于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从此,陷入了牛李两党的斗争中,他本无意介入,却无奈造物弄人,背上了背恩负德的骂名,这对他那样清高孤傲的人,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而妻子的离世则是他心口上一道永远的伤疤。他不像太白般花间一壶酒可以邀得花月徘徊影凌乱,所以,他的不甘、愤恨、无奈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字字珠玑,行行血泪,伤怀而不泣,欲哭而无泪。
另外,一直很奇怪当时才高八斗的义山被许多人爱慕着,却为何在妻子离世后一直没有再娶。原来深情的人也最为痴情啊!
858年,46岁的李商隐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并怨恨的世界。一直认为像义山那样的人是注定不会长寿的,因为他太深情,太执著,太聪慧,太早洞察世情,所以,他命定了的早逝,逃也逃不掉。他那样的人,只适合活在后人仰望的高度中。
浮生若梦,透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那个落寞的李商隐身着一件青衫端坐于窗前,在明月清辉的映射下轻吟:“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都将如镜花水月般,映入历史的回音中。写到这里,我才陡然明白,“一弦一柱思华年”寄托了他多少的辛酸往事,不要责备义山“一生襟抱未曾开”,因为,在那个沉郁的年代,独爱这样的李商隐。
本文是一篇咏赞李商隐的抒情散文,文章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入手,引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和独具魅力的诗歌成就,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李商隐诗歌的赞美和对诗人遭遇的同情。文章围绕“深情”二字,大量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和古今关于李商隐诗歌成就与特点的诗评,使文章典雅中寓灵动,评述中抒真情,有效避免了史实给人的干瘪瘦硬之感。首尾相扣的结构是文章突出的特点。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因了一场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光芒渐渐逝去,迷离的琵琶声中,重碇危樯、江风扬浪的唐王朝,双手已触摸到大漠的孤烟、落日。空有“欲回天地”之志的李商隐,在晚唐的长烟落日中踟蹰而行。时代的不幸和政治的倾轧没来由地压在了这位诗人单薄的肩上,但他却能在这个社会的夹缝中矢志不渝,初衷不改,李商隐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晚唐时期,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当时政治的一大矛盾。李商隐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被推荐为官,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令人感慨的是:李商隐对“牛党”的排斥虽怨而不怒,对“李党”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了千口传唱的诗篇。李商隐虽然没有像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但面对厄运,能钟情不渝,终有所成就。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韧。
2014高中语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锦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目标展示
三.赏析<<锦瑟>>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2.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 3.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①???典故???????????????? 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惆怅,伤感? (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 ①朦胧的意象 ②哀怨的基调 ③凄迷的意境 ④华美的语言 ⑤象征的手法
九.背诵全诗(作业)
???????????????????????????
马嵬(其二)
一.导语: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3.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4.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 ②措辞的委婉? ③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课件52张PPT。领读课文第二单元第7课晨读识记板块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篇目一篇目二精读课文领读课文精读课文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 理想,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执著,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理想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的铁轨,理想就是人生列车的铁轨。 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迷失方向,水手将葬身海底;在茫茫的戈壁中跋涉,迷失方向,旅者将暴尸荒野;在无边的探索中寻找希望之光,迷失方向,将会与成功擦肩而过,抱憾终生。
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拥有春色!如果你有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不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园。
选择信念,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信念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情,亦能召唤你鼓起生存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信念之于人,犹翅膀之于鸟。一、作者档案二、人物颂歌虚负凌云壮志才——李商隐 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见过苏东坡的专情,见过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唯有你!那个“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为爱断肠的你;那个忆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生钟情的你;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清词丽句的你;那个低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幽怨的你。 “虚负凌云壮志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也许是你一生最大的悲剧,纵使一生从未放弃过为仕途的求索奔波,却早已注定是个落寞的收场。你不能像李太白花间一壶酒舞得影凌乱,也不能像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性格使得你只能留在现世中漂泊无依,上下求索。于是你把心中的不甘、愤懑、无奈、哀怨和寥落的希望,全小心地藏在诗里。“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多么相似,和才华横溢、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你又是多么相似!然而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代,毁了一个仕子的前途,却造就了一位诗人——李商隐。sèxiǎowǎngchóufēilǚxiáncāngjiāotuòwéijuān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难道,哪能
预料
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名词作动词,做梦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迷惘,茫然三、名句默写
1.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4.此日六军同驻马, 。如何四纪为天子,
。锦瑟无端五十弦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七夕笑牵牛不及卢家有莫愁[本课考点提炼]篇目一 锦瑟 一、背景链接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也就是在这一年,漂泊一生的诗人离开了人世。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的辉煌。 二、主旨领悟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作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一首广为传诵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诗;(2)对亡妻的深情悼念的悼亡诗;(3)作者的自伤咏怀诗。三、行文脉络1.请从诗中找出表明内容之眼(诗眼)的三个字来:_______;
再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之眼(诗眼)的两个字_______。
[提示] 思华年 惘然鉴赏诗歌如何抓诗眼
解读: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且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或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①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②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指津: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抓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5)抓虚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中的“自”“空”。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课所学的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11题。...2. [对应考点一]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
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提示] 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既就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强调“一弦一柱”,则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忆,每一件事都会引起强烈的感触。3. [对应考点一、二]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庄周梦蝶蓝田玉烟  明月珠泪,构成一个朦胧
的妙境,表达复杂的怅惘情怀。
  借此理想景色,抒发一种
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用 典
解读:(1)内涵: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①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②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效果更好。
③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练。 (3)典故的分类:根据运用的方式可分明用和暗用,根据运用的意图可分正用和反用。
①明用。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②暗用。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③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词。
④反用。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指津:要鉴赏古诗词中的典故,需要: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
(2)明确作者对所用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
(3)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掌握答题步骤。
①找出用典的地方;②对用典的地方具体分析;③结合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课所学的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6题。篇目二 马嵬(其二)[本课考点提炼] 一、背景链接
“马嵬”,即马嵬驿(又称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造反,长安快要陷落时,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去西蜀,路经马嵬坡,跟随的士兵不肯前进,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杨贵妃死。杨贵妃自缢身亡。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对唐玄宗的失败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二、主旨领悟
这首诗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既有犀利的讽刺,又体现了对这段爱情悲剧深深的同情哀怜。提醒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三、行文脉络1.这首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
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提示]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 [对应考点一]首联运用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
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的典故,有何用意?“徒闻”
“未卜”“休”等词语有何妙处?
[提示]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徒闻”“未卜”“休”这几个词语既流露出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奠定了基调。3. [对应考点二]本诗运用了哪三组对比来表明讽刺贬责之意
的?请简要分析。
[提示] 颔联用“鸡人报晓筹”与“虎旅传宵柝”的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作对比,暗示主人公重享昔日的安乐的希望已经破灭。
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实质上是对唐玄宗荒淫生活的指责与讽刺。 “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锦 瑟
1.托物比兴,委婉含蓄
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之变,暗示了世事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感,对自身遭遇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古瑟多弦(五十),也暗示作者此时(晚年)思绪纷乱、感情复杂。诗作寄寓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用典较多,精当深婉
中间两联连用了四个典故,以“庄周梦蝶”“杜鹃啼
血”“沧海明珠”“良玉生烟”等四幅静谧迷离而又颇带伤感的画面暗示、寄寓着自己的遭遇和心绪,既让人有所感知体会,又难以指明实言,使得诗意朦胧深幽,抒情更加含蓄深婉,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马嵬(其二)
巧妙的倒叙、对偶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叙马嵬之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中间两联,仅仅二十八个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