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2 《诗经》二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句中的“诗”就是《诗经》。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2 《诗经》二首
1.熟记“窈窕”“蒹葭”“跻”“寤寐”等字的字音;熟记“溯”“晞”等字的字形;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重点)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难点)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现存共40篇。
知识备查
文学知识
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
《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
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
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雎鸠 窈窕 参差 荇菜 琴瑟 寤寐
芼 蒹葭 溯洄 萋萋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辗转 好逑
读一读
预习检查
sì
sè
zhǐ
jiān jiā
xī
xìnɡ
qī
chí
jī
yǎo tiǎo
mào
sù huí
jū jiū
cēn cī
wù mèi
méi
zhǎn zhuǎn
hǎo qiú
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关雎》为四言诗,采取两字一顿的读法。同时,我们用符号区分平仄,体会其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的特点。
初读诗歌
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平长仄短,平低
仄高。
注意:波浪号为平声,短横线为仄声。
示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
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
转/反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读诗歌
《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或叠句,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初读诗歌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出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双声/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动作。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韵味十足。“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句子的重复吟咏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初读诗歌
知识卡片
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复歌咏的一种语言形式。重章叠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往往形成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诗经》中多采用此种形式。
初读诗歌
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雎鸠鸟在不停地鸣叫,相伴停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的短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文静美好的姑娘,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再读诗歌
长的短的荇菜,或左或右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长的短的荇菜,左挑右选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再读诗歌
小结:《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苦恼、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后的喜悦。这种直陈其事,直接抒写的手法,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表达方式里叫“记叙”。
再读诗歌
这首诗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读诗歌
再读诗歌
淑女和君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
淑女:文静美好、勤劳、理智慎重、情趣高雅。
君子:执着追求、尊重对方、情趣高雅。
分析:(1)“窕”在古文中为“绰约”之意,是形容人的体态的。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背后肯定有优良的家教和修养。“窈窕”,写出了淑女的文静美好、风姿绰约。
再读诗歌
“流、采、芼”为淑女劳作的过程,可见其勤劳能干。女子劳作的过程是先捞取,再采摘,再挑选,可见其做事理智谨慎。文中还有一件事能体现淑女的理智——择偶。遇见追求者并不轻易答应,矜持而理性。由此可见,“淑女”秀外慧中、内外兼修。
再读诗歌
(2)“寤寐”,日日夜夜;“悠哉”,忧思的样子,体现其执着专一。求之不得时,不强求他人,只是止于思念,没有过分的举动,可见其对淑女的尊重。“友”为两只手,手拉手表示亲近的意思。没有追求到,就想象自己用高雅的志趣去亲近心上人。“友”“乐”,体现“君子”的志趣高雅、尊重彼此、执着专一。
小结: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段纯情以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再读诗歌
今天我们抓住了四言诗歌“二二”的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读出了《关雎》的节奏和韵律,深入理解了诗歌内容,那么,你能用朗读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吗?
再读诗歌
再读诗歌
朗读时要抓住“二二”节拍,借助平仄的音调,注意融入情感。第一章雎鸠鸟和鸣于河洲之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诵读,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诗。第二、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对淑女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章写君子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友”“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再读诗歌
我们知道,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认为它可以“教化天下”。读了《关雎》,你觉得放在《诗经》首篇的《关雎》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你学习之后受到了怎样的教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要学做君子(淑女),加强自身的修养。
《诗经》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关雎》的演唱,课后可以听一听,唱一唱。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关雎
起兴:雎鸠、荇菜
情感:诚挚、热烈、健康
君子
好逑、求之
友之、乐之
窈窕淑女
第二课时
蒹 葭
整体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 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整体感知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水中的高地。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整体感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
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精读细研
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央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精读细研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
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他感到苦闷、感伤、忧郁。
精读细研
首章
次章 末章 《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白露为霜
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白露未晞
太阳露面,天已大亮
白露未已
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合作探究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每章开头均以“蒹葭”“白露”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景,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合作探究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
合作探究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蒹葭》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合作探究
左右流之( )
古义:求取。
今义:(液体)流淌,流动。
寤寐思服( )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衣裳。
蒹葭苍苍( )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深绿色;苍茫。
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
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方位词,与“左”相对。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形容词,向右迂曲。
右
采
在河之洲
左右采之
助词,的。
代词,指荇菜。
之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用作动词,对……表示亲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钟鼓乐之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诗歌表现出的质朴、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打动着人们的心,使人们在缠绵悱恻的诗句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又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写作特色
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用想象描绘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写作特色
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蒹
葭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伊人难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