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9: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自主预习(知人论世)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 年,屠呦呦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1、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
2、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
——李克强
3、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
人物评价
写作背景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 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解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明辨、总结)
1、浏览文本,结合小标题,梳理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引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发表获奖感言,简要概述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并对中医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具体介绍发现青蒿素的背景、过程,以及青蒿素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经过亲身尝试、临床治疗、正式命名、寻找优质青蒿、
药物生产、试用青蒿素胶囊,最终打开了开发大门。
确定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在国内、国际引起热烈反响。
研究的深入,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药物,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复方用药、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医药美好前景充满希望。
①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和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②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由个别到一般等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2、本文在结构上行文用小标题的模式进行叙述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3、屠呦呦是如何回顾青蒿素从发现到疗效的整个过程的?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
①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②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
③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④1972年命名青蒿素。
⑤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
⑥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⑦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推荐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⑧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4、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5、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6、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给你什么启发?
①在第一阶段搜集了众多中草药,然而进展甚微。
②查找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线索,改变提取方式,找到突破口。
③从20世纪70年代,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进行。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随后进行临床治疗。
④生长在北方青蒿含青蒿素比较少。作为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工程中找到了这样的青蒿。
⑤最初将青蒿素制成药片,但老式压片机造成药片成分偏差。随后采取胶囊方式,取得很好的疗效。
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体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创新意识,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从屠呦呦的发言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孜孜不倦的追求。
启示
7、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8、文本在行文过程为什么有时用“我”,有时用“我们”?体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疾药物的大门。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于2009年出版,这本书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我” “我们”
个人经历 研发阶段
“发现”阶段 “创造”阶段
致谢 成果、贡献
语言严谨科学、态度谦虚,实事求是,充分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医学者的人格魅力。
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作者的人物形象。
①对工作执着追求的热情。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写到毕业、工作、脱产学习,“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从此,在青蒿素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踏踏实实,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默默做着烦琐的工作,甚至亲身做志愿者,试验药物疗法。这种对工作和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热情,对科研的奉献精神,是科学创新的前提。
②对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自豪。
研究工作经历了种种困难:太多的中草药需要挑选,青蒿提取的实验结果难以重复,青蒿素的提取方法难以解决,青蒿素药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等这些都不曾使作者沮丧和退却,反映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正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才充满了成功的自豪之情,不管是文章开头写童年时没想到有一天会被人称颂,还是文末写到的梦想,都是这种自豪之情的直接体现。
③对团队精诚合作的感激之情。
文章写青蒿素的科研工作时,时时处处不忘提到团队的作用,受命之时有团队,临床试验有团队,普及传播有团队,研制衍生物有团队。不仅不忘自己领导的团队,第三部分中,还写了“523 项目”的大团队,文章还多处提及高校院所的作用。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心底无私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团队合作的感激之情。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尽管中西医之间有竞争关系,但绝不能以否定和打压另一方为前提。①        ,都无助于另一种医学的发展。中医西医有点像人的左右手,有的病以左手为主、右手为辅,有的病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没中医能看病,没西医也能看病。但是,如果一个人仅用一只手,②         。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打法不一样,优势病种也不同。因此二者③       ,共存于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中。
课堂检测
参考答案:①无论是贬低中医还是贬低西医 ②总不如两只手配合起来有效 ③要携手合作
解析:第①处后面说“都无助于”,结合前文“绝不能以否定和打压另一方为前提”来推测所填内容;第②处由前文“没中医能看病,没西医也能看病”“但是,如果一个人仅用一只手”来推测所填内容;第③处是总结句,联系前后文“各有所长”“共存于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中”来推测所填内容。
课外延申
青青蒿草 拳拳报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来源: 新华丝路
1971年10月4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天,注定被历史铭记。
  44年后的瑞典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也让中药在世界的舞台绽放光芒。对此,她总是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古老的诗句,仿佛冥冥中已注定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正如青蒿这一不起眼的菊科植物,看似普通却藏有能拯救性命的巨大能量,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低调无闻,但她和团队的发现却在全世界治愈了两亿多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
  受喜爱读书的父亲影响,年幼的屠呦呦喜欢在书房翻看医书,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16岁不幸患上肺结核休学两年的经历,让屠呦呦心中治病救人的梦想更加清晰。几年后,她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后改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当时科研设备陈旧、科研水平不高,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屠呦呦铿锵有力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自此踏上寻药之路。她广泛收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了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在第一轮药物筛选与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不高,还不及胡椒有效果,研究一度陷入僵局。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坚持带动着大家,厚厚的医书被翻得书角卷起。
  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治寒热诸疟的药方进入了屠呦呦的视线:“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陷入沉思,为什么古人用“绞取汁”,而非中药常用的煎熬法?
  经过周密的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对青蒿设计了用低温提取,控制温度在60摄氏度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方案。
  课题组日以继夜地研究,终于在1971年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在次年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那时中国的科研环境十分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任务时间又很紧迫。为加快提纯速度,课题组“土法上马”,用七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没有防护装备的科研人员接触大量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出现了各种程度的病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乙醚中性提取物有了,进行临床试验时却又出现了问题,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我当时心里很着急,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否则就要再等上一年。”屠呦呦说。为了确保青蒿素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等科研人员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住进了东直门医院,最终证明药品无明显毒副作用。
  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既心疼又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咬牙把不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送到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由于长时间骨肉分离,“女儿当时接回来时都不愿叫爸妈”,这也成为屠呦呦心中的愧疚。
  1973年,青蒿素片剂在海南开始进行临床验证,效果却不理想。屠呦呦发现片剂很硬,怀疑崩解度出了问题,于是决定用青蒿素单体原粉直接装胶囊,病人血内疟原虫转阴,证实了青蒿素的疗效。
  在屠呦呦顽强信念的带领下,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协作支撑下,课题组克服艰险,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抗疟中药研发的国家使命。1999年,世卫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在世界范围推广。
疟疾、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过去20多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凭借青蒿素研究的突出贡献,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屠呦呦十分平静,她更关心的是青蒿素耐药性问题,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
“咱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要实际拿出来一些东西,使青蒿素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健康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这是党的十九大赋予我们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也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担当。”屠呦呦说。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说:“屠老师这个岁数的人对事业依然执着坚定,心无旁骛,她的信念感带来内心的淡定,就是要坚持做这个事情。”
  近年,经过反复研究,屠呦呦团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达79.26。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科学家把青蒿素这件宝物挖掘出来,将希望的光芒照亮世界遭受疟疾病痛的角落。青青蒿草,拳拳报国,初衷不灭,医治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