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1课时《春江花月夜》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1课时《春江花月夜》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G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2-21 18:05: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课题 《春江花月夜》 单元 3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原曲是琵琶文曲代表作品之一,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丝竹合奏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使用至今。《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桡鸣远濑、欹乃归舟、尾声。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典名曲的欣赏,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2、通过学习熟悉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鱼咬尾”与“换头合尾”。3、复习“鱼咬尾”这一民族音乐旋律发展手法并体会民族调式的风格,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艺术表现: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创意实践: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文化理解: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重点 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难点 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诗歌《春江花月夜》视频和学生一起领略诗歌创设的意境。 学生诗歌视频,试着说一说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拉、弹、打”四个部分组成。“吹”包括笛子、笙、唢呐、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弹”包括琵琶、柳琴、扬琴等;“打”包括鼓、锣、钹等。有时还加入一些特色乐器,如箫、云锣等。乐曲简介: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乐曲结构:《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全曲有八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结构特点:换头合尾——《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主题。分段欣赏:教师分段带领学生进行赏析。(1)江楼钟鼓:这是整首乐曲的基础,首先由琵琶清脆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箫和古筝奏出轻巧的波音,刻画了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的动人景象。然后,乐队合奏出令人赞叹的主题,揭开整首乐曲的序幕。结构特点:鱼咬尾(2)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3)花影层叠(第二变奏):第六小节后节奏变得密集,出现了琵琶用轮指和滚奏的方法演奏的一段旋律。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渔歌唱晚(第四变奏):首先由箫主奏如歌的旋律,表现了渔歌四起,由远而近,渔翁们在归途中悠然自得地边摇橹边唱着丰收的歌谣。 然后音乐突然变快,乐队合奏,把人们兴奋、欢乐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洄澜拍岸(第五变奏):速度快而热烈,加之琵琶扫弦技法的演奏描绘了渔舟竞归、江水击岸的情境。欸乃归舟(第六变奏 高潮部分):音乐开始,乐队奏出起伏不断的旋律,那是对划船动作的描写。筝始终模仿水声由低而高划奏,当加快速度、增强力度,把音乐推向高潮后,即转慢速。生动地刻画了归舟破水的意境。尾声: 二胡和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题,自由的曲调再现了引子特征。结尾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直至消失。表现了归舟远去,春江更加宁静,令人回味无穷。6、曲目特点: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并且演奏形式较为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乐队规模大的有三四十人,少的用琵琶等乐器也可以进行演出,这说明:乐曲的旋律具有艺术的魅力。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学生观看民族管弦乐队位置图,听老师介绍,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各部分乐器和位置。学生欣赏作曲,边听老师对乐曲进行介绍,闭上眼睛感受音乐描述的画面。了解这首乐曲在国际乐坛上的地位和赞誉。学生欣赏乐曲视频,在听每个部分结尾时,举手示意。并试着说一说此曲很美,具体又美在哪些方面?每一段音乐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学生听老师介绍乐曲的结构特点之一:换头合尾,了解这种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发挥的作用。学生边欣赏边和老师一起进行分析。学生欣赏江楼钟楼这部分音频并思考:乐曲由哪些乐器演奏?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 这段旋律有何特点?视唱并背唱这段主题。(2)学生欣赏音频并试着说一说这段旋律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欣赏花影层叠部分的音频并思考:音乐第六小节之后的节奏有什么变化 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辨听主奏乐器是怎样表现“风弄花影,纷乱层叠”的?乐曲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感受江中云、月的倒影及天水合一的意境。感受旋律进行中“八度音程”大跳表现了水中云的倒影;颤音、波音描绘天水合一的意境。感受旋律的变化。你想象中的“渔歌唱晚”是怎么样的?用什么乐器主奏最合适?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这段音乐与前面几段音乐在情绪、力度、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假如你是一位音乐家,根据这个小标题,你会描写哪些音乐形象?怎样来表现这些音乐形象?尾声的演奏乐器是什么?速度力度怎样?表现了怎样的画面?6、学生完整欣赏乐曲,试着分析总结这个曲目的特点。 1、通过老师的介绍,结合位置图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2、初次欣赏,在听觉三观上给学生一个感受,再结合教师的介绍,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感受乐曲的美,并表达出具体表现。感受到乐曲中换头合尾的特点。积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换头合尾”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视唱这段主题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复习传统民族音乐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连锁传递“鱼咬尾”。(2)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听辨主奏乐器琵琶的音色,并感受它的表现力及刻画的音乐形象。(3)感受大跳音程带来的音乐感受。体会力度变化带来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感受琵琶描绘的画面。感受节奏、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划浆动作,以体会速度、力度的变化。了解吹管乐器箫的音色。6、完整欣赏,巩固对乐曲主题的记忆,启发学生联想。
课堂练习 这首作品如同巨幅山水画卷,音乐在慢慢展开,呈现春江美景。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听起来十分和谐。 为什么几乎每乐段结尾都一样 这种创作方式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检验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 通过对作品《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我们初步掌握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它对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仅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在欣赏音乐时能更多地从音乐本身去感受音乐的内涵。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