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10:1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 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史科,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特点,近一步提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问题的能力,了解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现代战争是人类文化的浩劫。
2.阅读史料,结合问题探究,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并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打破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理解现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3.阅读史料,以印度为例,认识部分新兴民族国家在二战后,利用现代化的推进,形成了自身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实现了文化复兴。理解现代战争也为新兴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契机。
4.探讨现代战争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认识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方式,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历史的视角反思现代战争,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探学新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主意识的觉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1)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2)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4)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湘。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二战期同,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法国总统戴高乐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印度独立后的文化发展
(1)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2)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3)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4)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3.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4.现代埃及文化
(1)现代埃及文化特点: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表现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答案:(1)差异:中国,在古代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西方,张扬个性,崇尚自由;鲜明的宗教色彩。
原因:商品经济较发达;基督教长期深刻影响;具有民主传统,催生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
(2)新变化:西方传统节日渗透到中国,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向国外传播。
意义: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顺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使世界文化走向多元融合。
解析:(1)差异:中国: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可知,在古代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根据材料“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可知,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根据材料“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可知,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西方:根据材料“‘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可知,张扬个性,崇尚自由;根据材料“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可知,鲜明的宗教色彩。原因:根据材料“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长期深刻影响;根据材料“‘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民主传统,催生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较发达。
(2)新变化:根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可知,西方传统节日渗透到中国,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根据材料“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向国外传播。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顺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使世界文化走向多元融合等方面分析意义。
随堂训练
1.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2.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3.1988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多元种族会议案》,正式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以之作为公正与稳定的基础。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下列项中不能佐证材料结论的是( )
A.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C.把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
D.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4.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
A.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财富的积累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6.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后,梁启超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向西方求真理”,转变为揭露西方现代文明弊端,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缘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是1904年梁启超观点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梁启超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并非其理性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排除B项;梁启超思想认识的变化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新加坡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正式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以之作为公正与稳定的基础”、“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可知,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以及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光耀认为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亚洲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排除A项;C项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家庭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通过战争,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与重构,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财富的积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与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不符,排除B项;“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没有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是同时各个主要国家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各国拥有的民族特色,而不是各国文化同质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