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基础积累( 28分 )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本报讯 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78件文物精品与观众见面。
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①),但是他旷达、睿智,在书法、诗词、绘画、美食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令人敬仰。
此次大展中的书画作品,绢(②)本、纸本均有,挑选的都是博物馆的精品。自开展以来,观者络(yì) ③不绝。精心策划的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_______。第三单元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wú) ④庸置疑,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东坡形象。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命途多舛 ②绢本 ③络yì 不绝 ④wú 庸置疑
2.在“展现”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句式整齐。
3.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短文是一则新闻,开头的导语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B.这则短文在介绍展览的四个单元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条理性很强。
C.依据介绍前两个单元的“格式”,展品的第三、四单元分别叫“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比较合适。
D.小明把这则消息转述给了自己的美术老师,他对老师说:“老师,9月到10月,苏轼的书画展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78件文物精品,分成四个单元与观众见面,精彩得很!您这么喜欢书画,可以去看看。”
【答案】1.chuǎn;juān;绎;毋
2.苏轼的文学造诣。
3.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字音字形的识记,作答时注意书写工整。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补写句子需要把握短文的基本内容,并结合上下文的句式,不得违背语法规则。
(3)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理解、语段结构、对偶修辞手法等,学生在解答时,需要根据“导语”迅速掌握新闻内容,并勾画出每段的中心句,以便理解语段的逻辑结构。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当两句位置相同词语的词性一致时,就是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1.第1空“命运多舛”的“舛”应读作 “chuǎn ”
第2空“绢本”的“绢”应读作“ juān ”
第3空“ 络yì 不绝 ”的“yì”应写作 “绎 ”
第4空、 “wú庸置疑 ”的“wú”应写作 “毋”
故答案为:chuǎn; juān ;绎;毋
2.本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语段后,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并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示例:苏轼的文学造诣 (苏轼的文学成就/才华)
3.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A.新闻首段就是导语,提到的“时间”是“ 9月1日至10月30日 ”,“地点”是“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主要事件”是“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将展出78件文物 ”故选项正确
B.短文第三段先概括叙述展览有四个部分,后详细地介绍四个单元的展品,运用了“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故选项正确
C.一二单元的名字“ 胜事传说夸友朋” “苏子作诗如见画”与 “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 各个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故选项正确
D选项有误,“ 苏轼的书画展 ”与短文中“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不符合,短文提到的“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中除了苏轼本人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其师友、后世书法家和画家所创。
故答案为D
4.(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每思及年轻无知时所犯的错误,常觉有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
B.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刷抖音、玩微信。
C.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D.在每一次正式辩论前,辩方队友不依不饶的挑战令我疲于招架。
【答案】C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芒刺在背: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语境用来形容“我”犯错后内心不安,使用正确。
B.乐此不疲: 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语境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玩手机,使用正确。
C.随波逐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语境是说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义务劳动,应使用褒义词,感彩不符。
D.不依不饶: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 语境是指对方辩友不停的攻击“我”,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运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词语的形容对象、褒贬色彩和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辨析。
5.(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我校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将“使”删去。
B.不合逻辑,删掉“不”
C.搭配不当,将“低碳生活方式”改为“低碳生活理念”
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需要理解并把握多种病句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等。
6.(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默写古诗文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②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③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④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⑦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⑧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⑨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⑩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长河落日圆;馨香盈怀袖;松枝一何劲;悠然见南山;无可奈何花落去;学诗谩有惊人句;恨别鸟惊心;庭下如积水空明;贫贱不能移;地利不如人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春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至塞上;饮酒(其五);记承天寺夜游;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富贵不能淫
【解析】【分析】
第1空、长河落日圆(注意“落”的书写)
第2空、馨香盈怀袖(注意“馨”和“袖”的书写)
第3空、松枝一何劲(注意“枝”的书写)
第4空、悠然见南山(注意“悠”的书写)
第5空、无可奈何花落去(注意“奈”的书写)
第6空、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第7空、恨别鸟惊心(注意“心”的书写)
第8空、庭下如积水空明(注意“庭”的书写)
第9空、贫贱不能移(注意“贱”的书写)
第10空、地利不如人和(注意“和”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7.(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皮鞋,显得很寒酸。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窘迫,几乎无地自容。
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了。
⑤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A.③⑤①②④ B.①②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可知,本段文字节选自《朝花夕拾》,叙述的是爱国有志青年范爱农的事。句 ①描述了“他”寒酸的外表,句 ⑤介绍的是“他”回乡的原因,句 ③描写“他”返乡后的艰难处境。写人文章中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先描述人物外貌,故句①应为首句。句⑤说返乡之因,句③写返乡之困,联系紧密,排序应为⑤③。句 ② 介绍“他”当下的工作,更显生活穷苦,句 ④ 写“他”此刻意外进城与鲁迅会面的缘由,此二句排序为 ②④ 。句⑤是“他”叙述个人经历的开始,根据逻辑关系可判定⑤③在②④前。因此正确排序为 ①⑤③②④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和排序,需要认真分析每句话的内容,仔细揣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根据句中的关联词、时间词等提示,迅速地把握句与句的关系。如“因为……所以”“……后”“现在”等。做题时,使用提示词分析出基本的句子顺序后,可用“排除法”进一步理清句段中的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阅读理解(52分)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陆游的《点绛唇》回答问题。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8.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
9.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8.“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9.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应将古文译为白话文,以便把握诗意,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注释中的背景介绍,结合诗意和特殊词语(表现情感的词语)分析作者感情。
8.本题要求学生描述作者闲居的日常生活片段,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将古文译为白话文,并概括出诗人做的事件。
诗意:
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个闲散之人。
作者闲居的日常生活片段: 采药、找寻酒店、醉划扁舟。
故答案为: “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9.本题要求学生品析诗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可从诗意和用词分析诗人的感情。诗人采药、寻店饮酒、醉弄扁舟,可显出其村居生活的悠闲惬意。“独”写出诗人的寂寞孤独,“不怕”抒发诗人无所畏惧的潇洒之意,“闲人”可见诗人已被罢官,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之感。
故答案为:
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
②杂然相许
③汝之不惠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以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何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
14.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10.将要,快要;草木;同“慧”,聪明,智慧;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11.D
12.①凭借您的力气,竟然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又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
②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竟然比不上寡妇、孤儿。
13.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4.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意义的辨析,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考题涉及的句子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特殊段落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10.本题要求学生写出文言文的词义,应根据文言文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意为“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对应的“且”应解释为“将要、快要”。
“ 杂然相许 ”意为“大家都纷纷赞同的样子”,对应的“杂然”应解释为“纷纷的样子”。
“甚矣,汝之不惠 ”意为“你实在是太不聪明了啊”,对应的“惠”应理解为“慧”,即“聪慧、聪明”。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意为“(人们)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对应的“箕畚”应理解为“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故答案为:
将要,快要;纷纷的样子;同“慧”,聪明,智慧;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11.A.“告知于帝”的“于”意为“对,向”,“皆以美于徐公”的“于”意为“比”,两处词义不同。
B.“而山不加增”的“而”意为“连词,表转折关系,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而”意为“连词,表承接,就”,两处词义不同。
C.“其妻献疑”的“其”意为“代词,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意为“代词,指愚公”,两处词义不同。
D.“虽我之死”的“之”意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处词义及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D
12.本题要求学生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句①重要词义:
以:凭借,靠。 曾:竟然,居然。
译文:凭借您的力气,竟然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又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
句②重要词义:
彻:通透。
译文: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竟然比不上寡妇、孤儿。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本,理解文义,愚公的家人们和邻居京城氏母子都支持愚公移山。
故答案为:
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愚公移山”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美好追求。
故答案为: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问题。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5.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6.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17.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
18.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答案】15.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6.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17.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18.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被考查的多的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这3种特点的具体表现为: 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生动性:文艺性说明文中会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对偶、拟人等)进行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说明文的中心句一般位于段首或段末,篇幅较长的说明文的主旨句可关注最后一段中的特殊提示词,例如“总之”“综上所述”“最后”等等。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理解。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之更具体、准确,说服力更强)、打比方(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能使复杂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点)、下定义、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解释、列图表、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引言论等。
(4)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需要细心地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需要注意文章的段首和段末,提取出核心内容。
15.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之一”对事物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1段的主要强调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中包括“人口剧增、资源短缺”。
故答案为: 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6.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本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文本最后一句“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可知本文核心内容是“利用好海洋资源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粮食需求”,而不是一味强调资源短缺对人类的危害。
故答案为: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17.本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六段的句子,分析该段文字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内容。举例子(“例如”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中常见的关键词);列数据(句中具体的数据有:“50亿吨”“1亿——1.5亿吨”);作比较(“比当今全世界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表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划线句在具体地说明这件事)
18.本题要求学生把握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出现在第2段段尾,具体的说明内容是从第3段到第6段。本考题需要学生分别概括第3段、第4段、第5段和第6段的主要说明内容。3、4段主要说明海洋中的大量藻类可作为人类的粮食,第5段主要说明海洋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的食品可满足数百亿人的需要,第6段主要说明海洋中有大量鱼虾,且深海和远洋中蕴藏着许多未被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故答案为: 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赔偿》一文,回答问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赶转身高开。背后传来老人的成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19.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0.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1.⑤⑥ 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22.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3.“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答案】19.摔碎泥塑,告知真相;用假钞,买泥塑
20.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21.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22.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23.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首先需弄清题目要求,从哪种角度梳理情节,然后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具体信息找出对应的段落,确定答案所处的段落范围,最后概括出有效的信息,并仿照示例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章内容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的情感。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情感的揣摩,需要结合人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故事情节的发展、关键词(体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等)、文章主旨等分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需要联系文中的典型事件、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的社会背景、作者的评价、表达方式等理解。
(5)本题考查特殊词义的理解,必须把握词语的表层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深入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19.本题要求学生分别以“老人”、“我”的角度梳理本文的情节。“追赶买主”出现在第4段,“双倍赔偿”出现在10到11段,那么第1空的情节应该发生在第5到第9段。“被追上,获真相”发生在第3到第8段,那么第2空的情节应该圈定第1到第2段。根据锁定的范围总结有效答题信息,并仿照示例信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
第1空、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第2空、用假钞,买泥塑
20.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所用的描写手法及作用。划线句描写了美丽且充满生机的小巷景色,体现了“我”愉悦的心情,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我”因用假钞后成功脱身而快乐。
故答案为: 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21.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我”脸红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三处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及“我”所处的情境来揣摩。第5段的“脸红”是“我”撒谎没买东西后被拆穿的窘迫导致的,第6段的“脸红”是“我”因泥塑被摔碎而惊怒。第12段的“脸红”结合第13段的内容可知“我”那时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诚恳朴实,而自己却使用假钞作弄人家,内心很羞愧。
故答案为: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22.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并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语言中的“先生”“请”,动作中的“慢条斯理”“轻轻拨弄”,都能表现出他气质高雅的特点。他的泥人作品颇有名气,栩栩如生,可见老人的泥塑技艺高超。他因买次品内心愧疚,不顾身体,亲自追人并加倍赔偿,表现老人的诚实善良。老人对自己捏出来的泥塑佳作非常有信心,可见他的自豪之情。
故答案为: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23.本题考查“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内容分析表层含义,联系文章的主旨揣摩深层含义。本文的主旨是“诚信”。
故答案为: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三、名著阅读(10分)
24.(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傅雷常常现身说法,教导儿子,想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使儿子成为他的影子。
B.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表现出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 悟空表现出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C.《简·爱》以追求自由与平等为思想主线,讲述了孤女简·爱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种种 磨难,并且敢于反抗的奋斗史。
D.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没有掺杂个人恩怨,专为打抱不平;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字当 前,回报施恩的恩情。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傅雷家书》;《水浒传》;《简·爱》
【解析】【分析】A有误,《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生活观念,期待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不是“ 使儿子成为他的影子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名著阅读的相关知识点,学生需在平时认真阅读《西游记》《傅雷家书》《水浒传》《简·爱》,深入理解每本书的主旨,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5.(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填空题。
①[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和 两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②[家书·人物]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个 的母亲形象。
【答案】生活;艺术;富有智慧、宽厚仁慈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学生在把握《傅雷家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上,完成填空。《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对儿子的关心。傅聪独自在国外求学,且在音乐艺术上颇有成就,那么身为父亲的傅雷定然时时刻刻都关注儿子在生活、艺术方面的事情。母亲朱梅馥在傅聪的婚姻大事上,提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且能够大度地包容外国儿媳,可见她的智慧及宽厚仁慈。
故答案为:生活;艺术;富有智慧、宽厚仁慈
【点评】本题考查《傅雷家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学生需认真品读该书,并用心牢记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和书的主要内容。
26.(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
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
【答案】示例:我赞同毕飞宇的说法。傅雷在教导傅聪时态度非常严厉,要求很严格,虽然傅聪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傅聪年少时内心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和伤害,这种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傅雷家书》的内容对毕飞宇的说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举出家书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分析,最后总结个人观点。
故答案为:示例:我赞同毕飞宇的说法。傅雷在教导傅聪时态度非常严厉,要求很严格,虽然傅聪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傅聪年少时内心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和伤害,这种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感受,学生需要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做出评价,可赞同,也可反对,分析问题需要正确理解名著作品的内容,合理地做出分析。
四、写作(60分,含书写5分)
27.(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无畏的象征。壬寅虎年,我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请以“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写好一篇文章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入手。“审题”方面:这是一个话题作文,需要学生自拟题目,根据材料的提示,可拟定的题目有:“虎虎生威”“生龙活虎” “气吞万里如虎”“虎头虎脑”。“立意”方面:要突出“虎”的内涵——力量、勇敢、无畏。“选材”方面:需要选择最能够感受“虎”的精神的事件,要体现出正能量,引人积极向上。这三个基本写作步骤完成以后,可以草拟一个写作提纲,确定一下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注意运用写作技巧。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要以给定的话题为中心写作。写话题作文必须弄清话题的意思和范围,要将大话题化为小话题来拟定题目,以便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基础积累( 28分 )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本报讯 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78件文物精品与观众见面。
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①),但是他旷达、睿智,在书法、诗词、绘画、美食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令人敬仰。
此次大展中的书画作品,绢(②)本、纸本均有,挑选的都是博物馆的精品。自开展以来,观者络(yì) ③不绝。精心策划的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_______。第三单元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wú) ④庸置疑,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东坡形象。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命途多舛 ②绢本 ③络yì 不绝 ④wú 庸置疑
2.在“展现”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句式整齐。
3.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短文是一则新闻,开头的导语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B.这则短文在介绍展览的四个单元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条理性很强。
C.依据介绍前两个单元的“格式”,展品的第三、四单元分别叫“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比较合适。
D.小明把这则消息转述给了自己的美术老师,他对老师说:“老师,9月到10月,苏轼的书画展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78件文物精品,分成四个单元与观众见面,精彩得很!您这么喜欢书画,可以去看看。”
4.(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每思及年轻无知时所犯的错误,常觉有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
B.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刷抖音、玩微信。
C.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D.在每一次正式辩论前,辩方队友不依不饶的挑战令我疲于招架。
5.(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我校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6.(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默写古诗文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②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③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④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⑦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⑧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⑨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⑩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皮鞋,显得很寒酸。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窘迫,几乎无地自容。
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了。
⑤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A.③⑤①②④ B.①②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④
二、阅读理解(52分)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陆游的《点绛唇》回答问题。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
8.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
9.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
②杂然相许
③汝之不惠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以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何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
14.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问题。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5.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6.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17.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
18.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阅读《赔偿》一文,回答问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赶转身高开。背后传来老人的成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19.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0.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1.⑤⑥ 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22.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3.“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三、名著阅读(10分)
24.(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傅雷常常现身说法,教导儿子,想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使儿子成为他的影子。
B.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表现出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 悟空表现出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C.《简·爱》以追求自由与平等为思想主线,讲述了孤女简·爱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种种 磨难,并且敢于反抗的奋斗史。
D.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没有掺杂个人恩怨,专为打抱不平;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字当 前,回报施恩的恩情。
25.(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填空题。
①[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和 两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②[家书·人物]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个 的母亲形象。
26.(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
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
四、写作(60分,含书写5分)
27.(2022八下·宿迁开学考)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无畏的象征。壬寅虎年,我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请以“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huǎn;juān;绎;毋
2.苏轼的文学造诣。
3.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字音字形的识记,作答时注意书写工整。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补写句子需要把握短文的基本内容,并结合上下文的句式,不得违背语法规则。
(3)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理解、语段结构、对偶修辞手法等,学生在解答时,需要根据“导语”迅速掌握新闻内容,并勾画出每段的中心句,以便理解语段的逻辑结构。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当两句位置相同词语的词性一致时,就是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1.第1空“命运多舛”的“舛”应读作 “chuǎn ”
第2空“绢本”的“绢”应读作“ juān ”
第3空“ 络yì 不绝 ”的“yì”应写作 “绎 ”
第4空、 “wú庸置疑 ”的“wú”应写作 “毋”
故答案为:chuǎn; juān ;绎;毋
2.本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语段后,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并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示例:苏轼的文学造诣 (苏轼的文学成就/才华)
3.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A.新闻首段就是导语,提到的“时间”是“ 9月1日至10月30日 ”,“地点”是“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主要事件”是“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将展出78件文物 ”故选项正确
B.短文第三段先概括叙述展览有四个部分,后详细地介绍四个单元的展品,运用了“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故选项正确
C.一二单元的名字“ 胜事传说夸友朋” “苏子作诗如见画”与 “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 各个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故选项正确
D选项有误,“ 苏轼的书画展 ”与短文中“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不符合,短文提到的“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中除了苏轼本人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其师友、后世书法家和画家所创。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芒刺在背: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语境用来形容“我”犯错后内心不安,使用正确。
B.乐此不疲: 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语境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玩手机,使用正确。
C.随波逐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语境是说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义务劳动,应使用褒义词,感彩不符。
D.不依不饶: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 语境是指对方辩友不停的攻击“我”,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运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词语的形容对象、褒贬色彩和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辨析。
5.【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将“使”删去。
B.不合逻辑,删掉“不”
C.搭配不当,将“低碳生活方式”改为“低碳生活理念”
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需要理解并把握多种病句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等。
6.【答案】长河落日圆;馨香盈怀袖;松枝一何劲;悠然见南山;无可奈何花落去;学诗谩有惊人句;恨别鸟惊心;庭下如积水空明;贫贱不能移;地利不如人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春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至塞上;饮酒(其五);记承天寺夜游;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富贵不能淫
【解析】【分析】
第1空、长河落日圆(注意“落”的书写)
第2空、馨香盈怀袖(注意“馨”和“袖”的书写)
第3空、松枝一何劲(注意“枝”的书写)
第4空、悠然见南山(注意“悠”的书写)
第5空、无可奈何花落去(注意“奈”的书写)
第6空、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第7空、恨别鸟惊心(注意“心”的书写)
第8空、庭下如积水空明(注意“庭”的书写)
第9空、贫贱不能移(注意“贱”的书写)
第10空、地利不如人和(注意“和”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7.【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通读语段可知,本段文字节选自《朝花夕拾》,叙述的是爱国有志青年范爱农的事。句 ①描述了“他”寒酸的外表,句 ⑤介绍的是“他”回乡的原因,句 ③描写“他”返乡后的艰难处境。写人文章中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先描述人物外貌,故句①应为首句。句⑤说返乡之因,句③写返乡之困,联系紧密,排序应为⑤③。句 ② 介绍“他”当下的工作,更显生活穷苦,句 ④ 写“他”此刻意外进城与鲁迅会面的缘由,此二句排序为 ②④ 。句⑤是“他”叙述个人经历的开始,根据逻辑关系可判定⑤③在②④前。因此正确排序为 ①⑤③②④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和排序,需要认真分析每句话的内容,仔细揣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根据句中的关联词、时间词等提示,迅速地把握句与句的关系。如“因为……所以”“……后”“现在”等。做题时,使用提示词分析出基本的句子顺序后,可用“排除法”进一步理清句段中的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8.“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9.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应将古文译为白话文,以便把握诗意,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注释中的背景介绍,结合诗意和特殊词语(表现情感的词语)分析作者感情。
8.本题要求学生描述作者闲居的日常生活片段,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将古文译为白话文,并概括出诗人做的事件。
诗意:
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个闲散之人。
作者闲居的日常生活片段: 采药、找寻酒店、醉划扁舟。
故答案为: “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9.本题要求学生品析诗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可从诗意和用词分析诗人的感情。诗人采药、寻店饮酒、醉弄扁舟,可显出其村居生活的悠闲惬意。“独”写出诗人的寂寞孤独,“不怕”抒发诗人无所畏惧的潇洒之意,“闲人”可见诗人已被罢官,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之感。
故答案为:
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答案】10.将要,快要;草木;同“慧”,聪明,智慧;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11.D
12.①凭借您的力气,竟然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又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
②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竟然比不上寡妇、孤儿。
13.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4.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意义的辨析,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考题涉及的句子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的记忆。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特殊段落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10.本题要求学生写出文言文的词义,应根据文言文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意为“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对应的“且”应解释为“将要、快要”。
“ 杂然相许 ”意为“大家都纷纷赞同的样子”,对应的“杂然”应解释为“纷纷的样子”。
“甚矣,汝之不惠 ”意为“你实在是太不聪明了啊”,对应的“惠”应理解为“慧”,即“聪慧、聪明”。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意为“(人们)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对应的“箕畚”应理解为“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故答案为:
将要,快要;纷纷的样子;同“慧”,聪明,智慧;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11.A.“告知于帝”的“于”意为“对,向”,“皆以美于徐公”的“于”意为“比”,两处词义不同。
B.“而山不加增”的“而”意为“连词,表转折关系,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而”意为“连词,表承接,就”,两处词义不同。
C.“其妻献疑”的“其”意为“代词,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意为“代词,指愚公”,两处词义不同。
D.“虽我之死”的“之”意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处词义及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D
12.本题要求学生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句①重要词义:
以:凭借,靠。 曾:竟然,居然。
译文:凭借您的力气,竟然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又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
句②重要词义:
彻:通透。
译文: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竟然比不上寡妇、孤儿。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本,理解文义,愚公的家人们和邻居京城氏母子都支持愚公移山。
故答案为:
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愚公移山”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美好追求。
故答案为: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答案】15.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6.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17.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18.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被考查的多的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这3种特点的具体表现为: 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生动性:文艺性说明文中会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对偶、拟人等)进行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说明文的中心句一般位于段首或段末,篇幅较长的说明文的主旨句可关注最后一段中的特殊提示词,例如“总之”“综上所述”“最后”等等。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理解。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之更具体、准确,说服力更强)、打比方(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能使复杂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点)、下定义、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解释、列图表、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引言论等。
(4)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需要细心地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需要注意文章的段首和段末,提取出核心内容。
15.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有: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之一”对事物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1段的主要强调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中包括“人口剧增、资源短缺”。
故答案为: 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6.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本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文本最后一句“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可知本文核心内容是“利用好海洋资源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粮食需求”,而不是一味强调资源短缺对人类的危害。
故答案为: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17.本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六段的句子,分析该段文字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内容。举例子(“例如”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中常见的关键词);列数据(句中具体的数据有:“50亿吨”“1亿——1.5亿吨”);作比较(“比当今全世界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表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划线句在具体地说明这件事)
18.本题要求学生把握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出现在第2段段尾,具体的说明内容是从第3段到第6段。本考题需要学生分别概括第3段、第4段、第5段和第6段的主要说明内容。3、4段主要说明海洋中的大量藻类可作为人类的粮食,第5段主要说明海洋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的食品可满足数百亿人的需要,第6段主要说明海洋中有大量鱼虾,且深海和远洋中蕴藏着许多未被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故答案为: 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答案】19.摔碎泥塑,告知真相;用假钞,买泥塑
20.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21.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22.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23.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首先需弄清题目要求,从哪种角度梳理情节,然后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具体信息找出对应的段落,确定答案所处的段落范围,最后概括出有效的信息,并仿照示例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章内容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的情感。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情感的揣摩,需要结合人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故事情节的发展、关键词(体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等)、文章主旨等分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需要联系文中的典型事件、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的社会背景、作者的评价、表达方式等理解。
(5)本题考查特殊词义的理解,必须把握词语的表层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深入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19.本题要求学生分别以“老人”、“我”的角度梳理本文的情节。“追赶买主”出现在第4段,“双倍赔偿”出现在10到11段,那么第1空的情节应该发生在第5到第9段。“被追上,获真相”发生在第3到第8段,那么第2空的情节应该圈定第1到第2段。根据锁定的范围总结有效答题信息,并仿照示例信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
第1空、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第2空、用假钞,买泥塑
20.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所用的描写手法及作用。划线句描写了美丽且充满生机的小巷景色,体现了“我”愉悦的心情,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我”因用假钞后成功脱身而快乐。
故答案为: 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21.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我”脸红的原因,也就是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三处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及“我”所处的情境来揣摩。第5段的“脸红”是“我”撒谎没买东西后被拆穿的窘迫导致的,第6段的“脸红”是“我”因泥塑被摔碎而惊怒。第12段的“脸红”结合第13段的内容可知“我”那时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诚恳朴实,而自己却使用假钞作弄人家,内心很羞愧。
故答案为: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22.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并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语言中的“先生”“请”,动作中的“慢条斯理”“轻轻拨弄”,都能表现出他气质高雅的特点。他的泥人作品颇有名气,栩栩如生,可见老人的泥塑技艺高超。他因买次品内心愧疚,不顾身体,亲自追人并加倍赔偿,表现老人的诚实善良。老人对自己捏出来的泥塑佳作非常有信心,可见他的自豪之情。
故答案为: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23.本题考查“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内容分析表层含义,联系文章的主旨揣摩深层含义。本文的主旨是“诚信”。
故答案为: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24.【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傅雷家书》;《水浒传》;《简·爱》
【解析】【分析】A有误,《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生活观念,期待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不是“ 使儿子成为他的影子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名著阅读的相关知识点,学生需在平时认真阅读《西游记》《傅雷家书》《水浒传》《简·爱》,深入理解每本书的主旨,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5.【答案】生活;艺术;富有智慧、宽厚仁慈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学生在把握《傅雷家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上,完成填空。《傅雷家书》是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对儿子的关心。傅聪独自在国外求学,且在音乐艺术上颇有成就,那么身为父亲的傅雷定然时时刻刻都关注儿子在生活、艺术方面的事情。母亲朱梅馥在傅聪的婚姻大事上,提出了诸多实用的建议,且能够大度地包容外国儿媳,可见她的智慧及宽厚仁慈。
故答案为:生活;艺术;富有智慧、宽厚仁慈
【点评】本题考查《傅雷家书》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学生需认真品读该书,并用心牢记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和书的主要内容。
26.【答案】示例:我赞同毕飞宇的说法。傅雷在教导傅聪时态度非常严厉,要求很严格,虽然傅聪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傅聪年少时内心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和伤害,这种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傅雷家书》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傅雷家书》的内容对毕飞宇的说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举出家书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分析,最后总结个人观点。
故答案为:示例:我赞同毕飞宇的说法。傅雷在教导傅聪时态度非常严厉,要求很严格,虽然傅聪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傅聪年少时内心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和伤害,这种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赞同毕飞宇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感受,学生需要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做出评价,可赞同,也可反对,分析问题需要正确理解名著作品的内容,合理地做出分析。
27.【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写好一篇文章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入手。“审题”方面:这是一个话题作文,需要学生自拟题目,根据材料的提示,可拟定的题目有:“虎虎生威”“生龙活虎” “气吞万里如虎”“虎头虎脑”。“立意”方面:要突出“虎”的内涵——力量、勇敢、无畏。“选材”方面:需要选择最能够感受“虎”的精神的事件,要体现出正能量,引人积极向上。这三个基本写作步骤完成以后,可以草拟一个写作提纲,确定一下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注意运用写作技巧。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要以给定的话题为中心写作。写话题作文必须弄清话题的意思和范围,要将大话题化为小话题来拟定题目,以便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