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1 19: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地理卷
考试范围:必修第一册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
某日清晨,新华社记者在故宫角楼上空拍摄到美丽的“星月童话”(如下图所示),闪亮的金星和一弯残月相约出现在天空,璀璨夺目,格外迷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金星和月球同属( )
A.行星 B.卫星 C.太阳系 D.地月系
2.图中月相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农历二十三,东部天空 B.农历初八,东部天空
C.农历二十三,西部天空 D.农历初八,西部天空
3.与地球相比,金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可能是( )
A.距太阳远,温度低 B.运行轨道不安全 C.土壤贫瘠 D.没有液态水
22022年9月29日,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集中报道5份产自重庆与贵州交界处古鱼化石标本,证实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古鱼类所处最早的地质年代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古鱼类所在的地质年代( )
A.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B.蕨类植物繁盛
C.出现恐龙大灭绝事件 D.形成现代海陆分布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沙物质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下图示意柽柳灌丛沙丘剖面。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区域中,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沙漠内部 B.沙漠边缘 C.绿洲内部 D.泥沙淤积的河床
7.柽柳的生长发育能够形成灌丛沙丘的主要原因是( )
A.根系发达 B.抗风沙 C.耐旱 D.耐盐碱
8.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沙丘活化 B.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9.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很大。如果海水的性质发生变化,海水浮力剧变,被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可能造成舰毁人亡。下图示意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曲线a、b、c分别表示( )
A.赤道海区 副热带海区 高纬海区 B.高纬海区 赤道海区 副热带海区
C.高纬海区 副热带海区 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 高纬海区 赤道海区
12.曲线a所在海区( )
A.表层水温较c海区高 B.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减小
C.表层盐度较b海区高 D.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
13.“海中断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水( )
A.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
C.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流速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
14.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B.乙——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C.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D.丁——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15.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林木四季常青——纬度较低,常年温度较高
B.乙地林木生长较快——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
C.丙地林木根系发达——深居内陆,常年太阳辐射强
D.丁地林木叶呈针状——临近海洋,常年降水丰富
16.与丁森林植被相比,乙地山下森林植被( )
A.植物种类简单 B.垂直分层复杂 C.叶面质硬窄小 D.藤本植物少见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图1为中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图2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由图2可知,拉萨受山谷风影响,拉萨降水日变化特点是夜晚降水____(多或少),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原因。(6分)
图3为某日某时刻青海湖与附近陆地的等压面分布图,①②③④位置中,气压最大的是____,此时刻吹____(湖风或陆风)。(4分)
图4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面呈____形谷,简述其成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开源措施开发新水源。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级行政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就水循环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研学。
研学发现集雨可明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 该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 (6分)
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6分)
以城市化建设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4分)
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土壤有机物质的损失量较多。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易分解土壤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96~184克/千克)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湿地被集中开垦为耕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一些保护耕地的措施,该地的黑土侵蚀明显减轻。
试从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8分)
分析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6分)
第1页,共6页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
1.C 2.A 3.D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星绕日公转,是行星,属于太阳系,B错;月球绕地球公转,是卫星,既属于地月系,又属于太阳系,A、D错,C对。综上,本题选C。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弦月在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月球光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小。由材料可知,该月相出现在清晨,且光亮部分小,因此时间大概为农历二十三,B、D错;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A对C错。本题选A。
3.由所学知识可得,金星距离太阳近,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温度高,A错;金星和地球一样,绕太阳公转,运行轨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B错;土壤贫瘠会影响生物生长,但不会导致没有生命,C错;金星因为温度太高、没有大气,导致无法存在液态水,这是没有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D对。本题选D。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有液态水。
4.B 5.B
【解析】4.结合材料可知,古鱼类为古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B对,ACD错。本题选B。
5.结合上题,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B对;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A错;恐龙大灭绝出现在中生代末期,C错;海陆现代格局形成于新生代,D错。综上,本题选B。
【点睛】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其代表性植物为蕨类植物,代表性动物主要包括三叶虫、笔石等,此阶段的动物呈现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演化。
6.B 7.A 8.B
【分析】6.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沙漠边缘风力减弱,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B正确;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A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C错误;泥沙淤积的河床以流水堆积为主,不是风力沉积,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7.由图可以看出,沙物质在柽柳附近堆积,随着沙丘的不断长高,柽柳的根系不断向下伸长,以获得地下水源,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所以,柽柳常发育成灌丛沙丘,主要由于其根系发达,A正确;B、C、D错误。
8.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说明沙丘被固定,水资源增多,风蚀作用减弱,植被覆盖率增加,故选B。A、C、D错误。
【点睛】灌丛沙丘一般出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边缘地带,灌丛沙丘的出现指示当地环境水分条件有所改善。
9.B 10.A
【分析】9.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0.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11.C 12.D 13.B
【分析】11.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表层密度的变化是随纬度增高,密度越大,纬度越低,受热膨胀,密度越小,因此曲线a表示高纬海区、b表示副热带海区、c表示赤道海区。对照四个答案,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选C。
12.读图可知,结合上题结论,曲线a所在海区为高纬度海区,表层水温较c海区(赤道海区)要低,故A错误;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逐渐增加,故B错误;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递减,a海区(高纬度)表层盐度较b海区(副热带海区)要低,故C错误;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稳定,保持低温状态,故D正确。答案选D。
1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海中断崖”是指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会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逐渐递减。形成原因是:①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②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偏低。③副热带向高纬度: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弱,盐度逐渐降低。
14.C 15.A 16.B
【解析】14.丙地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该地区冬冷夏热、气候干旱,光照充足,C正确。丁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D错误。甲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A错误。乙地景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B错误。故选C。
15.甲地是海南,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A正确。乙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丙地植被根系发达,是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壤深处寻找水源。丁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不是全年降水丰富,BCD错。故选A。
16.与丁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相比,乙地景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植物种类更复杂,垂直分层也更为复杂,叶面宽大柔软,藤本植物多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2分)
17.(1) 多 夜间,山地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气流抬升;加上谷地降温慢,同一水平面上,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雨,因此拉萨夜晚降水多。(6分,每点2分)
(2) ② 陆风 (4分,每空2分)
(3) V 形成原因是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青藏高原隆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河流在上游地区,河流向下深切河谷,流水侵蚀形成V型谷地。(6分,每点2分)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局部区域示意图、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某日某时刻青海湖与附近陆地的等压面分布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热力环流、河流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由图2可知,拉萨降水日变化特点是夜晚降水多。根据山地和山谷的热力作用差异,夜间,山地降温快,谷地降温慢,同一水平面上,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另外山地降温快,导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雨,因此拉萨夜晚降水多。
(2)据所学可知,等压面由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①②③④位置中,气压最大的是近地面的②;此时陆地气压高,湖泊气压低,故此时吹陆风。
(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河流在上游地区,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地。其他形成原因是板块碰撞挤压抬升,青藏高原隆起,河流向下深切河谷,流水侵蚀形成谷地。
18.(1)主要对G(地表径流)施加影响。该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涵养水源,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6分,每点2分)
(2)降水强度小、降水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
(3)城市化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使蒸发、蒸腾减弱;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4分,每点2分)
(4)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6分,每点2分)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发展集雨工程将导致水循环中地表径流减少,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G环节)。该工程收集雨水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2)图中A、B、C、D、E、F、G、H分别表示降水、海洋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率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降水强度小、降水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都利于下渗。
(3)城市化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率降低,使蒸发、蒸腾减弱,影响降水;城市化建设中建筑物面积增加,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4)根据材料,农民饲养家畜家禽、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厕所污水处理等传统习惯均易导致水体污染,故改善水质进行针对性整治即可。家禽、家畜集中圈养,利于集中处理废弃物;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减少水污染。
19.(1)三江平原湿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枯枝落叶多,碳汇较多;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土壤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较多。黑河中游湿地为非季风区,降水少,多为荒漠灌丛或荒漠,生物残体较少;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8分,每点2分)
(2)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破坏了三江平原湿地和植被,黑土缺乏湿地和植被的保护;春季升温快,融雪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夏季降水多且缺少树冠的阻挡,地表径流流量集中、流速大,地表受到雨水冲刷作用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黑土的侵蚀加大;秋冬季节多大风,风力侵蚀严重。(6分,每点2分)
【分析】本题以土壤有机质和湿地系统为材料,涉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以及湿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湿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雨热同期,植被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植物生长较快,枯枝落叶多,碳汇较多,有机质来源丰富;且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性较低,分解植物残体较慢,有机质积累较多;黑河中游湿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植物多为荒漠灌丛或荒漠,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较少,碳汇较少,有机质来源较少;黑河中游湿地,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碳源较多,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2)20世纪50年代始,三江平原地区人类活动活跃,农业开垦活动成为黑土侵蚀的重要诱因,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导致湿地和植被北破坏,黑土缺乏湿地和植被的保护,易被侵蚀;黑土的侵蚀可能是由于水、风等的侵蚀作用,结合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可知,春季的春汛造成的流水侵蚀、夏季降水的流水侵蚀和秋冬季的风力侵蚀都会造成黑土的流失。春季升温较快,季节性积雪融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该地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多且集中于夏季,该地林木较少,地表径流汇水较快,下渗较少,地表径流产出率较高,土壤易受侵蚀;秋冬季节,农作物收获之后,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摩擦力较小,且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