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14: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 史
(考试范围: 中外历史纲要上)
本试卷共 6 页, 时量 75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 I 卷 (共 48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
A. 早期国家特征出现 B.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C. 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D. 尚未出现私有现象
2.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A.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 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观察下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地区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南移
C. 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B.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6.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包括
①门第观念淡化 ②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 ③男女平等实现 ④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契丹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其历史贡献有
A. 开创南、北面官制度 B.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C. 推行“四等人制” D. 推行八旗制度
8. 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A. 朱熹 B. 李贽 C. 黄宗羲 D. 陆九渊
9.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
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 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10.“是役败..…….我、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湾,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1. 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 中国社会适合君主立宪制 B. 清末立宪不改变专制之根本
C 清朝主动顺应近代化潮流 D. 辛亥革命未能推翻君主专制
12.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这场运动主要内容包括
①宣扬民主和科学 ②倡导文学革命 ③主张家庭革命 ④号召抗日救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伟大的壮举——长征。下列关于长征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C.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
14.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B.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15.毛泽东深信,公开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政府是决不能听任他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共产党要想顺利地取得胜利和巩固政权,就非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去不可。由此推知,毛泽东领导的新政府
A. 不急于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B. 希望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C. 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16.“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第 II 卷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 (共 52 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较于秦朝,西汉版图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管理边疆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4分)
1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
19.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日本兵力最多时达到100万以上。1931年9月—1945年9月,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分析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意义。(6分)
(3)结合两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谈谈你的认识。(2分)
20.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中国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提取示意图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CAB 6-10 AACDB 11-15 BADDC 16 D
二、非选择题
17.(1)变化:政府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北方向疆域明显扩大)。(2分)
(2)创新:实行驿站制度和行省制度。(4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4分,任答两点)
(3)特点:多样性;因地制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等。(4分,任答两点)
18. (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6分,任答三点)
(2)现象:农村市场快速发展;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2分)
原因: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2分)
(3)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
(4分,任答两点)
19. (1)影响: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等。(4分,任答两点)
(2)地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2分)
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4分,任答两点)
(3)认识:落后就会挨打;时刻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抬头;发展才是硬道理;牢记历史,不忘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2分,任意答出其中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0. (12分)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在为中国的出路探索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阶级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高举反侵略旗帜,但因为自身阶级局限,提不出切合实际的纲领和目标,最终失败。地主阶级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开始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和新政,未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失败。资产阶级先后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体制,同样因自身的局限而失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逐渐开化、政治变革已经启动、经济结构开始变动、民族意识逐步形成,为社会转型打下了基础。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总结各阶级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启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民主义革命征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国情革命的方向、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由此可见,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