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芣苢》《插秧歌》预习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方案】《芣苢》《插秧歌》预习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07: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预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一)《芣苢》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邯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洲中叫”起兴。
3.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曹操父子、嵇康、陆机、陆云、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4.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二)《插秧歌》
1.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衰、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15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2.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
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
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荷才露尖失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
如《竹枝歌大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当然,诚斋体也有缺点。他的诗取材琐细,较少反映社会现实,气魄、意境都久阔大,也有一些浅薄无聊之作。但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二、写作背景
(一)《芣苢》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妇女采集车前子即“苯言”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二)《插秧歌》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三、字词梳理
易错字音——加点字注音
芣苢( )( ) 掇( ) 捋( )
袺( ) 撷( ) 兜鍪( )( )
半霎( ) 莳( ) 匝( )
四、疏通文意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2.这首诗描绘了 的场景,表达了 之情。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这首诗描写了 的场景,表达了
2.这首诗描写了 的场景,表达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