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是考试作文的首要环节。审题,是对作文试题全部信息的阅读和理解,是对命题者意图的解读,它决定着作文的成败;立意,就是根据审题而确立的文意,是强调文章的中心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它关系着作文分数的高低。具体来说,在审题全面准确的基础上,对立意有以下一些要求:
1.正确。文章的思想观点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有积极向上的影响。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2.鲜明。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达时都要清楚明了。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切不可杂乱无章,漫无中心。
4.深刻。确立的主题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5.新颖。要表明自己的新认识、新感受、新发现,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一、审题与立意
(一)命题作文
准确审题,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
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
在三个组成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3)变隐为显
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4)化大为小
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5)巧妙联想
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二)材料作文
无论哪种形式的材料作文,准确解读材料,都是考生成功写作的基础。要想从材料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话题,考生就要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思路,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1.文字型材料
(1)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审题立意。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审题立意。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注意材料的情感倾向性,审题立意。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会明显地流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样考生就应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由事及理,由果溯因,领会寓意,审题立意。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5)从比较和辨析中把握判断,审题立意。
对于多材料作文,要抓住几则材料的相同点,或者比较几则材料的不同点,从而提炼出论点。
2.图画型材料
图画型材料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它只不过是用图画代替文字材料而已。一般说来,所提供的图画大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图画作文与其他材料作文一样,都对考生进行了适当的限制,考生要观察、判断图画的含意、目的、价值取向等。所以,我们在审读图画型材料作文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图画的标题。
图画的标题是图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考生可以洞察整幅图画的主题。
(2)看清图画的画面内容。
绘画是一门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而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
①首先要观察图画。主要是观察图画的构图要素:是单幅漫画还是连环漫画;单幅漫画中,有哪些构图要素,主要构图要素是什么;漫画的布局怎样,各构图要素有怎样的摆布关系;漫画的构图要素即形象(人、物)有什么特点,处于什么状态(静止、运动);多幅漫画由几幅构成,各幅画面的摆布顺序及画面内容的不同(变化);漫画中的文字材料,包括题目、人物语言、相关的注释等等;漫画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过度夸张的“部件”、显示“故事性”或寓意的细节等。
②其次要认识图画。主要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漫画,弄清漫画的画面意义。这主要看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到“话题”,从关系中找到“情节”,从而找到画面显示的显性主题或故事。
③再次要理解图画。一般来讲,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往往含有“借题发挥”的深刻寓意,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越是问题的症结,也越是体现寓意的地方。因此,要注意透过夸张解读其寓意,理解漫画针对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思考。
④最后要拓展图画。依据画面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找到与画面主旨相应的现实素材,尽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侧面来确定话题及立意的方向。
(3)品味图画的语言文字。
图画为了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考生要仔细品味画面中的语言文字,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
【特别提醒】
材料作文绝对不可以抛开材料来写,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有两个途径:
一是在开头作为引出自己的观点的引子;
二是在文中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概括材料,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从写作实践看,以第一种情况为好。
二、拟题与点题
(一)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与阅卷者的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最好不要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洁醒目有文采的标题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标题应力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可借用以下手法:
(1)借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如考生作文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情要深深,理要昭昭”巧用对偶,“岂以亲疏辨好恶?”巧用反问。
(2)化用古诗文。
考生作文标题“莫让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只缘身在此山中”化用古诗文均十分耀眼。
(3)有地方乡土气息。
如考生作文标题“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乡土气息浓郁。
(4)化用历史、文学素材。
如考生作文标题“宝钗鸣冤”“吊屈原赋”,借用历史素材,有厚重感。
(5)化用流行语。
如考生作文标题“糖醋排骨有点酸”,化用流行语,活泼生动。
(6)揭示哲理。
如考生作文标题“公则生明”“走出情感笼罩,正确认识事物”,极具哲思。
此类作文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当然就技高一筹,足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就启发我们平时拟题时要多推敲,多润色,让题目首先成为亮点。
(二)点题
无论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点题非常重要。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 “奠基石”,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高考作文不喜欢含蓄,一定要点题。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材料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那么没有话题点什么呢?就是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关键词句,就点材料的中心。
点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头点题;(2)用题记点题;(3)用小标题点题;(4)独立成段点题;(5)段首句点题;(6)议论分析中点题;(7)结尾点题;(8)用后记形式点题。
三、记叙与议论
多数省市高考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因此,考生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写擅长的文体。如果没有擅长的文体,写议论文还是比较稳妥的,因为议论文更容易得到省市平均分。
(一)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考生写记叙文,选材要真实,要能够表达真挚的情感,优秀的记叙文,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或生活的细节描写。“能写记叙文”是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有些高考作文题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踮起脚尖”等。因此,记叙文在高考备考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如下:
1.生活写真法
(1)写亲历的情感故事。
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动过情、流过泪的情感故事,如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故事等。
(2)写熟悉的情感故事。
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人物情感,抒写对真情的呼唤、赞颂等。
2.细节传情法
(1)设置道具法。
以设置道具的方式,将一件蕴涵人物情感的物(丝巾、贺卡、硬币等)与人物动作、语言相结合,构成抒情性细节。
(2)特写镜头法。
以特写镜头的方式,锁定人物具有震撼力、个性化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深层的感情波动;以慢镜头的方式,将系列的动作分解,慢放,以蕴涵丰富情感的慢动作触动读者的心灵。
(3)对比映衬法。
以对比映衬的手法,在细节中融入人与人,人物自身的肖像、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对比,以揭示人物心理,突出人物个性。
3.凸显个性法
(1)在语言、行动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我们写记叙文要善于使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具有特色,充满鲜明的个性,以展示其独特的内心世界。
(2)在细节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
生动精彩的细节,最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它从细微之处着墨,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点。
(3)在对比描写中突出人物个性。
对比描写是写出人物个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真善美与假恶丑只有在对比中才最容易显示出来。对比描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一个人的前后反应,表现他对同一事物认识的变化;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来突出他们各自的精神境界。
4.一波三折法
(1)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
(2)运用抑扬。
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方法。“抑”是蓄势,“扬”是兴波笔墨。
(3)造成误会。
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文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
(4)形成突转。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
(二)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就是以议论事理、表达见解为主的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能写议论文”是高考《考试大纲》的文体要求,从考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写议论文的占到80%以上。因此,高考作文训练当中,议论文备受关注。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如下:
1.选好立论角度
(1)开门见山,直接立论。
文章开头单刀直入,直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是立论的最常见的方法,特别适合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写作。
(2)就事说理,议中立论。
针对具体的事例,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评述性材料作文的写作。
(3)托物言志,喻中立论。
就某一事物借题发挥,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物(或比喻)中。
2.选择合适的论据
(1)精挑细选,求典型。
要证明一个观点,可用的材料可能会很多。哪些用,哪些不用,哪些简述,哪些详说,需要认真斟酌,精挑细选。从追求“典型”的角度看,筛选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选用与自己所证明的观点本质精神高度一致,即针对性最强的论据;二是选用最有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论据。
(2)旁征博引,求丰富。
丰富的论据,需要旁征博引,掌握一些引述论据的手法,做到论据丰富而没有重复、堆砌之嫌。
①联想法。围绕中心,发散思维,从书本、家庭、社会,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等不同的角度联想取材。
②引用法。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充实材料,彰显文化底蕴。
③排比法。一种方法是聚合浓缩材料,用排比法构筑材料群;一种方法是几个典型人物或事件,构筑排比段。
(3)着眼生活,求新颖。
论据新颖,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事件。
3.严密深刻地论证
(1)证明,求严密。
证明,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写议论文要学会常用的证明方法。
①例证法。就是通过典型的、有针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②引证法。引用精练而富有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或故事等,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的内容。
③喻证法。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论证,这种方法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行文生动,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2)分析,求深刻。
分析,即对论据的分析,对事理的分析,它是议论文实现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分析说理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①因果分析。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运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先摆事实,后分析因果,这种方法用得好便能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②辩证分析。一是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二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3)分点,求全面。
分点,即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四、语言与文采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增强文采,感染读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形;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下面介绍一下语言有特色、有文采的技巧。
(一)活用事例
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事例的运用,我们完全可以活用这些事例,发挥高中生长于叙述抒情的特点,增加文章的文采与情感,使事例呈现别样的状态,让文章变得灵动起来。
1.让事例散发哲理
优秀作文《那一缕馨香》:
始皇尝在无数目光的凄清中,让诸子百家在火光中彻底消亡,让天下儒生长眠于漠漠黄土。天下士子不屈的灵魂随着思想的湮没垂垂老去,可叹的是,一个盛世的浮华,竟也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勿以一叶障目,勿被所谓的智慧污浊了天地人世,勿因对人文思想的禁锢成为历史倒退的魁首!
2.让事例呈现细腻形象
通过摹写事例的场景和人物的行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循着作者设定的思维轨迹,做出与作者一样的判断。如《真诚的阳光》:
金銮殿上,面对高高在上的武则天,狄仁杰壮起了胆子:“陛下,娄师德为官不正,贪赃枉法,曾因一件小事而滥杀平民,铁证如山!”说到这里,他心虚了。娄师德与自己素来不合,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劲敌。可今天所参都系子虚乌有啊,怎么办?把心一横,豁出去了。
武则天微微一笑,顺手拣了本奏折给狄仁杰:“爱卿,看吧。”狄打开一看,面色大变。上面全是娄师德请求为自己加官进爵的话。多少年来,强烈的竞争意识使自己的心灵严重扭曲,对手送给自己的,竟是如此的一份真诚。
也许激烈的竞争能蒙住人的双眼,然而心灵深处真诚的阳光必将冲破重重迷雾,照亮一片明朗的天地。人情之花,不应该被竞争的火焰熏得枯萎。
(二)巧用名句
经典名句,是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思想精华。引用名言警句、民谚俗语、诗词佳句、歌曲等,增强文采,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增强感染力,是冲击阅卷者视野的好办法。
1.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
例如《积极思维,快乐青春》一文写道:
年轻没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感,也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更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有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澎湃激情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迈壮志。
作者将伤感、感慨、无奈的忧愁之情与澎湃激情、豪迈壮志的年轻之心进行正反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心态特征。
2.用名句议论,具体形象。
例如《课本——我的精神食粮》一文,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人生的感悟:
清晨,捧上语文书,踱步在操场上,慢慢地读,读出“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读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读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
作者巧妙地用几句典型的诗句表达对“浪漫”“奉献”等的理解。
3.用名句写景,境界优美。
例如《精彩语文》一文中,作者借用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你让我怀着“东篱采菊,南山饮酒”的心境,去“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赏“禅房花木,曲径通幽”,品“荷笠斜阳,青山归远”,忆“黄梅时节,棋子灯花”。
习作恰当地运用诗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三)善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
1.巧用比喻,语言更形象。
(1)巧用比喻手法提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形象感人。如:
万棵青松可以成就茫茫林海,万朵鲜花可以成就花的海洋,万株小草可以成就辽阔的草原,万朵浪花可以成就雄浑的大海。不论是青松、鲜花还是小草、浪花,它们都是同样的平凡,但也是同样的伟大。因此,平凡成就伟大。
用青松、鲜花、小草、浪花等事物来比喻平凡的人,以此引出中心论点“平凡成就伟大”。
(2)巧用富有哲理性的比喻,使全文论证效果更佳。把一些既具有比喻性又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运用得恰当,亦能加大议论文论证力度,有时能使评卷者拍案叫绝。比如:
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洁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2.巧用排比,语言更有气势。
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式,往往能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并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如:
李煜虽有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才,却被政治上的无能束缚,终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遗恨;秦观虽有吟风弄月的雅趣,却被仕途的失意所束缚,抑郁地了结了余生;郭沫若虽有“风兮——归来”的豪情,却被治国之路上的坎坷所束缚,留下遗憾的一笔。
这一系列的排比句,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酣畅淋漓,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
(四)错用整散
一篇文章中,全用整句便会呆板;全用散句,就会缺少气势。如果整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议论充满韵律之美。如:
一切都曾拥有,是外在的阻碍,是我们要过去的那道坎,是关于昨天的种种;是过期的理想和现实被清零,是深刻的疼痛被遗忘;是珍惜了却挽留不住的失去,是春天的逼近也无法阻挡下一个冬天的来临。一切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切都会拥有,是内在的追求,是简单的希望,是初升的太阳,是对明天的祈盼;是做出的抉择被肯定,是甜蜜的笑容又浮现;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信念;是微弱的光芒刺穿重重黑暗。所有不会过去的,都将永存于心。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唯有轨迹追随着我的脚步。
一切都要跨过去,如同音符演奏着我的旋律。
考点1、审题与立意
例1、(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变式探究】(2013·高考课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2、记叙与议论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山问大山:“您吃什么才长得这么青翠巍峨呢?”大山说:“我每天吃清风一阵,闲云两片,鸟鸣和虎啸数声,早晚各吃朝霞和夕辉,有时也喝上朝露和山泉。”小山问:“仅吃这些您就这么挺拔伟岸吗?”大山说:“还要感谢狂风暴雨,迅雷闪电。狂风为我剪裁身形,暴雨为我荡涤傲气,迅雷为我劈去放肆,闪电为我斩断高傲。”小山问:“为什么有些山总是风沙弥漫、低矮松垮呢?”大山说:“因为我们各自的食谱不同。他们选择的是嫌疑、抱怨、怯懦、黑暗等,因此就不能青翠巍峨。”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变式探究】(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巧法”
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限定话题,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而材料的主旨也就是作文的主旨。
(一)故事性材料:多角度分析理解
一般来说,故事性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多个观点。
(二)话语性材料:抓关键词句切入
命题者为降低试题难度,有时会在叙述材料或提示考生阅读时设置一些关键词句(关联词、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情感句、议论句等),以突出材料中心或命题意图。审题时,如果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主旨,从而快速准确立意。
(三)多则型材料:分析同异,明辨关系
1.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共同点的多则材料。其思维过程如下:
逐则分析 比较几则材 找出共同点,
明确内涵 料的内涵 明确立意所在
如: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于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过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运用求同分析的方法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①这三则材料讲的故事都与发明、发现有关;②这三项发明发现都与他们个人的人生遭遇有关;③他们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坎坷或难题后产生了破解的想法;④都是经过努力探索,终于破解了难题,从而有了新的发明发现。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立意:要善于从细节中发现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如果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可以写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关键是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转化的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同样的难题,许多人都会遇到,但机遇只垂青有心人。
2.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具体来说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如:
①马克思23岁时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五则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进一步分析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相异点可以立意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轻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辩证思维法
有的材料存在对立倾向,两者都很有道理,但都只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
4.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因果关系比较明确的材料的审题立意。这种材料往往会揭示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中所蕴含的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由果溯因,切入立意。
(四)图画类材料:读懂画意,联想类比
漫画类作文提供的主要材料一般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写作要求则是把图画中用线条、色彩描绘的形象及其包含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五妙招”
命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限制性、规定性比较强。因此,命题作文更需要咬文嚼字,仔细审题,正确立意。主要方法有:
1.明确重心,增加信息
命题作文的审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除了词语的本义外,还要把握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其次,注意题目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
再次,增加信息。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我们可以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恰当地增加信息(如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丰富语境,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切入题旨的目的。
2.由表及里,探究寓意
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像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3.以问领想,发散思维
这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多方追问可以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4.理清关系,把握内涵
在关系型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仅要准确把握作文题目的含义,更要理清题目中各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
5.关注材料,打开思路
近几年来,命题作文也出现了“提示语+命题”的新形式,我们称它为新命题作文。其中,提示语一般是论述性或说明性的文字,它不仅可以引出题目,还会对题目进行补充或提示立意方向,以降低审题的难度,同时也会对写作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因此,审题时要重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1.(2013·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
扁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生活的支点,
永远
在我们自己肩上。
根据此诗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家报纸举办有奖智力竞赛,竞赛的题目是:“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紧急情况下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一幅?”应征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认为要选最有价值的那幅,有的认为要选自己最喜欢的那幅,还有的人认为……结果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抱歉,”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儿问,“您比我年长,所以,您能告诉我,海洋在哪里?”
“海洋?”年长的鱼儿说,“此刻在你身边的不就是海洋嘛。”
“噢,真的吗?我身边的只是水,而我要寻找的是海洋。”鱼儿说完,失望地游向别处,继续寻找海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3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大”,个人事业的成功为“小”,你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大”与“小”的关系。
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他低头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对自己两只又大又粗、枝杈美丽的角非常满意,可他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
突然,一只狮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朝鹿扑了过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了过去,狮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他刚一拐进林子,头就被树枝给挂住了,狮子追上来逮住了他。弥留之际,鹿说:“我是个地道的傻瓜!我以为丑陋软弱的,却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立意角度:①人应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分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②人应该时时保持清醒,不能一味沉醉于自身的优势而迷失自我。③引以为骄傲的方面,若不能正确认识,在特定时刻就会成为致命弱点。④美丽或丑陋并不重要,要看它是否实用。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语文课上,老师引用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名言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老师无奈地说:“以前,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看书的同学,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
学生甲:“读书虽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能改变我们的品位。正如陆游所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我们还应重视传统的读书习惯。”
学生乙:“你太奥特了,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媒体等都能迅速快捷的学到很多知识,何必孤独而又单调的抱着书本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
学生丙:“何止是书是如此呀,现在动笔写字的人都少了。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悄悄地改变甚至消失。”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立意较多,但是无论哪种立论都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地讨论,而要以话题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本题适合写议论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郑亮的车坏在雪地里,一个骑马路过的男子将他救出。当他表示感谢时,男子说:“我不要回报,但要你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帮助。”后来他帮了许多人并将同样的要求告诉他帮助的每个人。6年后他被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并说出了那句他永远也忘不了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立意参考:传递正能量;爱的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也是助己。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座小庙,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
小和尚沮丧地说:“我们这样的小庙,知道的人少,来烧香的人更少,想要普度众生,怎么可能呢?”
当时正值天寒地冻,老和尚让小和尚钻进冰凉的棉被里,问:“你说是棉被把人暖了,还是人把棉被暖了?”小和尚说:“当然是人把棉被暖热的。”
老和尚笑了:“芸芸众生何不是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佛,冰冷的棉被会被我们暖热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热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