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08: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导入新课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林语堂
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几乎无所不能,他是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临江仙》 明·杨慎
认识诗人
课题解析
念奴娇:
赤壁:
文中为黄州赤壁,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地点,因苏轼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闻名于世。
怀古:
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苏轼 (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2700余首,词340余阕,文4000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被放逐的一生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外儒
内道
尊主忧国
渴望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1082),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诵读感知
课文朗诵
诗作·品诗味·植诗心
思哪些古人?
忆哪些古事?
抒什么情怀?
以“读”贯之,以“情”串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意象:大江、乱石、
惊涛、千堆雪
所见:赤壁之景
所想: 赤壁豪杰
整体感知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意象,形成了怎样的意境,联想到了什么?
文本精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精读上阕
含英咀华析词语
1.临古地
分析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淘:
显示出气势
康德的美学观
时间:
大浪淘尽
人物:
众多、风流
思考探究
词人为何说“人道是”?
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
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合作探究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感情
1.临古地
思考: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穿




岩石山崖之险怪
石壁的陡峭、高峭
水势的汹涌
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波涛的巨大力量
水色的纯白




夸张
拟人
比喻




词作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运用夸张(乱、穿)、拟人(惊、拍)、比喻(雪),正面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画面,奔腾咆哮的江水、耸入高空的峭壁,滔天大浪被激起,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追怀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品读诗词
思考:这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有什么作用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其它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穿空”写出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
◆“崩云”意即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夸张地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
面对赤壁奇景,引发词人怎样的联想?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面对“江山如画” ,词人触景生情,自然而然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人物,生发心中的敬仰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片写景转为下片怀人,引出对英雄周瑜的回忆与赞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所忆:周郎赤壁
所慨:人生如梦
整体感知
下片主要写词人遥想,他想到了谁?又感慨什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含英咀华析词语
思古人
分析鉴赏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幼与孙策相识,深得重用,24岁被封为中郎将,吴中人称之为“周郎”;孙权继位后,被任命为前部大督都,征讨黄祖,战功赫赫;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名扬天下。
“初嫁”pk“出嫁”,“新婚尔”“风流”一边是美人在怀,一边是运筹帷幄;一边是新婚燕尔,一边是大胜曹军;意气风发,春风得意。
初:刚刚。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24岁。赤壁之战中周瑜34岁。
(1)借小乔初嫁的事实,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2)以美女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之嫂,所以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有姻亲之情,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何要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初”能否换成“出”?
忆古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青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延伸拓展探深意
苏轼为什么写周瑜?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常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甚至有些虚伪),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这些人物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词中提及古人,是因为与之有着密切联系,我们来看看,词人与周瑜的联系在哪里?
思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如何理解?
这一“笑”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地自我解脱。
苏轼眼中的周瑜是年轻有为功成业就的,那么他自己呢?
“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
存在几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人生苦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坎坷悲惨、郁不得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的一生”,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看法.
(1)突遭迫害,无故被贬,内心无人理解的
(2) 年近知命,华发早生,顿感人生短暂的
(3) 追慕英雄,壮志难酬, 叹息报国无门的
(4) 身处逆境,心未消沉,渴望建功立业的
问题 探究
此词有男儿胸怀,男儿豪情,
“须关西大汉,执铁绰 板,唱大江东去”。
复杂的苏轼
苦闷 悲凉 无奈 达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这其中有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
《前赤壁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如周瑜是一生,郁闷如我苏轼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拓展延伸
(一)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鉴赏思路:
(1)读懂注解,弄清历史背景(作者“怀”什么“古”)
(2)知人论世,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4)总体把握,分析艺术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
雨霖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的写景、抒情与风格。
《雨霖铃》 《念 奴 娇 》
写景
抒 情
语言
寒蝉 长亭 骤雨 杨柳 晓风 残月
大江 浪 乱石 惊涛 樯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审美标准:以阳刚为美 大气粗犷
审美标准:以阴柔为美 具体细腻
内容:个人情愁
闺情羁旅 离怨相思
方式: 多含蓄婉转
内容:广泛
家国功业 豪情壮志
方式:多铺陈直抒
风格 委婉绮丽 恢宏沉郁
(我)
看到长江
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形)
(声)
(色)
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遥想公瑾
当年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现在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
我 早生华发
感叹自己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故垒西边
(人道是)


[XIE XIE]
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