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测基础)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荒僻(pì) 惶恐(huáng) 塌败(tā) 镶嵌(qiàn)
B.伛偻(yǔ lǚ) 愧怍(zhà) 翳(yì) 取谛(dì)
C.蹬三轮(dēng) 骷髅(kū lóu) 绷脸(bēng) 肿胀(zhàng)
D.田螺(luó) 攥着(zuàn) 滞笨(zhì) 侮辱(wǔ)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他这个人挺古怪,经常自言自语的,很少和别人说话。
B.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我们为残疾人做的这点事太微不足道了!
D.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起来?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B.“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形式是壳,只有温暖人心而又不失庄严,恪守史实而又目光长远地诠释和表达,就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B.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C.正确地审视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往下走,它虽然会有荆棘,但同样会开出鲜花。
D.学习和工作都是有趣味的,我们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趣味自然就会产生。
5.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所以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6.按要求默写句子。(4分)
(1)写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的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卖油翁用语言表达对陈尧咨的射技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4分)
某班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7.请仿照示例,写一个关于“和”主题的经典故事。(2分)
示例:廉颇负荆请罪
8.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一条。(2分)
班级议事规则
(1)要勇于为班集体献计献策,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议事结果民主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二、阅读(52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小题。(4分)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体裁是五言____(填“律诗”或“绝句”)。(2分)
10.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竹林里“独坐”“____”“____”,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8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C.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箭
D.以钱覆其口 覆:盖
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以杓酌油沥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结友而别
C.康肃笑而遣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尔安敢轻吾射 但手熟尔
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译文:(陈尧咨)常常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C.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D.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于是(卖油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钱孔酌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三)阅读《老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2分)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5.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粗词。(4分)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16.下面是“我”与老王的两组对话,选择其中一组分析,为什么老王答非所问。(4分)
第一组: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第二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17.第⑨段中的划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22分)
一只烟斗
闻琴琴
①十九岁的张三,由爹托人,进城在国营工艺厂当了学徒工。张爹在旁叮嘱:“你小时候就好捣鼓泥巴,这下也算对了卯,可要珍惜这个机会。”
②初进厂,看着仓库里流光溢彩的成品,张三眼睛一热。他人活泛、机灵,颇得老工人喜欢。
③那几日厂子里不太平,遭了贼,车间主任叫他值夜。深夜无聊,张三想起爹的生辰,一时孝心大发,竟挑了几块黄铜,藏在一隅。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
④张三心里得意,回家显摆给老爹看。
⑤张爹眯着眼细看了一番,低声问:“哪儿来的?”
⑥张三笑嘻嘻道:“店里买的。”
⑦张爹信了。干活儿间隙,他总将烟斗摩挲于手心,很招人眼。一次张爹赶集,迎着风口抽烟,恰被邻村一个同在工艺厂的人撞见。那人纳闷儿,这烟斗的材质分明和厂里新进的那批铜料差不离,回厂后,他就向领导报告了。
⑧张三被领导叫去问话,他心存侥幸,不肯承认。不想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证据确凿,厂里将张三辞退。
⑨张爹将儿子带回家,扇了他几耳光,痛骂:“还抓贼呢,你自己就是个贼!我要你巴结个啥?”
⑩张三既愧又悔,更怨老爹绝情在房里,不敢也不愿见人。
张爹对着儿子,始终冷着一张脸。“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张三没顶嘴,但心里的麻结越拧越牢。每至深夜,他心里还不忘打磨烟斗时的美妙声音,哧哧,沙沙。有时,他也用泥巴捏着玩,捏好了,再扔进河里。
张三娘不忍,手擀了面条,端进儿子屋里。“听说三十里外有个老铜匠,铜壶铁漏,烟斗口哨,什么都能打磨,你不如和他学点儿手艺,也好有口饭吃……”
张三还是蔫蔫的,但眼睛亮了亮。
一日吃饭,娘又递给他一碗饺子。张爹将碗摔了个粉碎。张三娘呜咽:“他爹,总要让娃儿吃饭啊!”
“吃再多,心里瞎黑,有啥用?”
张三一气之下,当夜就卷了包袱,按他娘给的地址,去找那铜匠。那夜大雨瓢泼,他吃了闭门羹。可他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就在门外冷风冷雨里熬着,终于感动了老艺人。
日子过得很快。张三经过了这些挫折,人已显稳重。铜匠家中堆积了不少贵重铜银,可他熟视无睹,再不做别念。张三聪明,又肯勤学,老艺人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便倾囊相授。张三遂得师父真传,手工打磨的铜蝈蝈、锡蛐蛐之类的小玩意儿,很受欢迎。
这一番来回,张三以为爹对他的态度该缓和一些了,没想到还是那样。张三咬着牙,心里憋着气,继续跟随师父学艺做人。
几个冬春过去,张三满师,在城里开了间工作室。他制作了许多器具,但烟斗的数量最多,有各种款式和质地的,都摆放在柜台里。一日,一个外国人进到店里,看中一只镶翡翠的紫檀木根瘤烟斗,当即付了五千美金。后来,听说这只烟斗被国外一家著名的展览馆收藏。
岁末,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老铜匠目光凝重,缓缓道:“你不用谢我。”张三不解。
“你呀,要谢的是你爹。”
“我爹?他连见都不想见我!”他心里有气。
“徒弟啊,你如今成才了,都是你爹使的激将法呀。为了让我收下你,他不知求了我多少回!”
张三泥塑般僵住。
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
他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和爹说。可是,阴阳相隔,爹再也听不到了。张三抚摸着墓碑,泪如雨下。
(选自2022年第1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18.请在方框内,依次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张三偷铜制烟斗赠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隔张三泪如雨下。
19.请根据括号内容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鹅毛大雪”“小路蜿蜒”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20.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张三是个怎样的人?(4分)
21.阅读本文结尾与李森祥《台阶》结尾,比较两者在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8分)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示例:“想找个地方坐下”“哭一场”,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祥子心中异常的苦闷。
22.参照示例,就画线部分从描写角度写一个批注,表达你的心得体会。(3分)
23.祥子为什么想“哭一场”?(3分)
三、作文(50分)
24.写作。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激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激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激您明眸的凝视,因为它像一股暖流,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①要求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以上;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内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愧怍(zhà)——(zuò),取谛——取缔。故选B。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B.“点头哈腰”形容恭顺或过分客气,用在此句不合语境,此处应用“低眉顺眼”。
3.答案:B
解析:A.“一定很怕热罢”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C.“大陆同胞”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D.删去省略号或“等”。
4.答案:C
解析:A.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把“就”换成“才”;B.有误,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即使”放到“文字”的前面;C.正确;D.有误,缺少关联词语,在“我们”前面加上“只要”。故选C。
5.答案:A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第①③句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第⑤句与第①③句构成并列关系;第②句与后文衔接。
6.答案:(1)睨之久而不去 但微颔之
(2)无他 但手熟尔
7.答案:示例:张英三尺巷的故事
8.答案:示例: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②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适用侮辱性词语。③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解析:本题考查规则的制定。题目要求“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而制定规则,因此要以“和”的内容去制定,结合例句“要勇于为班集体献计献策,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议事结果民主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可知,可制定如: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与别人交流。
9.答案:王维;绝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2)诗共四句,每句五字,可以看出,五言绝句。
10.答案:弹琴;长啸
解析:本题考查诗的内容及情感。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谈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据分析可得答案。
11.答案:C
解析:C.句意:我的射箭的本领不精湛吗?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都为介词,都译为“用”;B.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代词,他/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代词,你/语气助词,同“耳”,罢了;故选A。
13.答案:A
解析:A.重点词:尝,曾经。译为:曾经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看他)。故选A。
14.答案:D
解析:D.根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如实的展现了卖油翁“钱孔沥油”的高超技艺;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D。
15.答案:镶嵌是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两者固定。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身体僵硬的状态,暗示老王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语句“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原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在这里指老王“镶嵌”进门框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老王重病在身、身体僵直的样子,说明了老王当时的身体极其虚弱,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16.答案:第一组:老王不回答,因为自己病很重,时日不多,不想告知对方,给对方添麻烦。
第二组:老王病重,话说不多。他知道自己活不久,香油和鸡蛋对自己没用了,但不能说。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1)老王没有正面回答,因为他当时病情严重,身体极差,样子怕人。善良的老王不想让“我”担心,不想给“我”添麻烦,所以不回答。(2)“我不吃”说明老王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很严重了,已经没有吃的必要了。老王要留着它们,赶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对帮助过自己的作者一家表达感激之情。
17.答案:动作描写,表达老王矛盾的心理:不好意思,又很难过。也表现老王行动不便。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作用。“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意思是“用手紧紧握着”,这是对老王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老王矛盾的心情: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他只好收下了钱,内心感觉不好意思地;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报答杨绛一家而难过。
18.答案:父亲怒退烟斗儿子失业;张三诚心拜师学习手艺;学成发达谢师恩晓父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由文章第③段“张三想起爹的生辰,一时孝心大发,竟挑了几块黄铜,藏在一隅。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和第④段“张三心里得意,回家显摆给老爹看”可知:张三偷铜制烟斗赠父亲;由文章第⑧段“不想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证据确凿,厂里将张三辞退”可知:父亲怒退烟斗儿子失业;由文章第 段“那夜大雨瓢泼,他吃了闭门羹。可他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就在门外冷风冷雨里熬着,终于感动了老艺人”可知:张三诚心拜师学习手艺;由第 段“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和第 段“徒弟啊,你如今成才了,都是你爹使的激将法呀。为了让我收下你,他不知求了我多少回!”可知:学成发达谢师恩晓父心。
19.答案:(1)语言描写。先用一个疑问句、感叹句,强烈表达出张爹对儿子偷窃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后半句为儿子指明出路,为下文儿子拜师与张爹的暗中相助埋下伏笔。
(2)环境描写,交代了回乡探望父亲天气,渲染出悲寂的氛围,暗示了张爹的离世,烘托了张三悲痛、愧疚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句子,“心里还没捋顺是不?”是张爹对儿子训斥的语言,联系前文第⑧段“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和第⑨段“还抓贼呢,你自己就是个贼!我要你巴结个啥?”可知,张爹因为儿子竟然监守自盗而感到强烈愤怒,认为孩子不争气,所以才会骂他“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则是张爹对孩子的前路指引,意在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个事一蹶不振,而是要自己勇敢的面对这件事,走出这件事的阴霾。再联系后文第 段“张三一气之下,当夜就卷了包袱,按他娘给的地址,去找那铜匠”可知,这句话也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为后文张三拜老铜匠为师和张爹的暗中帮助埋下了伏笔。
(2)本题考查句段描写与作用。由“鹅毛大雪”和“小路蜿蜒,远远地”可知,这是张三回老家的环境描写。“鹅毛大雪”交代了张三回老家探望父亲时的天气恶劣,渲染出了悲苦、酸楚的气氛,这样的氛围暗示着张爹已然离开人世,烘托出了张三此刻内心苦闷、内疚的复杂心情。
20.答案:张三具有铜器雕刻的天赋,技艺精湛;他潜心学艺,终成大家。虽有一时贪念,但父亲揭露后,能幡然悔悟;他懂得感恩,在有成就时,没有忘记恩师。(角度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①段“你小时候就好捣鼓泥巴”、第②段“初进厂,看着仓库里流光溢彩的成品,张三眼睛一热”和第③段“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可知:张三具有铜器雕刻的天赋,技艺精湛;由第⑩段“张三既愧又悔”和第 段“张三经过了这些挫折,人已显稳重。铜匠家中堆积了不少贵重铜银,可他熟视无睹,再不做别念”可知:张三虽有一时贪念,但父亲揭露后,能幡然悔悟;由第 段“张三聪明,又肯勤学,老艺人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便倾囊相授。张三遂得师父真传,手工打磨的铜蝈蝈、锡蛐蛐之类的小玩意儿,很受欢迎”和第 段“几个冬春过去,张三满师,在城里开了间工作室”可知;他潜心学艺,终成大家;由第 段“岁末,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可知:张三懂得感恩,在有成就时,没有忘记恩师。
21.答案:手法:本文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台阶》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情感:本文结尾写张三回乡探望父亲,但已阴阳两相隔,表达张三对父亲的歉疚、感激,反衬父亲的良苦用心与父爱的真挚、深沉。而《台阶》描写出父亲年老体衰、若有所失,也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同时表达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忧伤。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的对比分析。写作手法:分析本文结尾,由“顶着鹅毛大雪”和“小路蜿蜒”可知,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由“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和“张三抚摸着墓碑,泪如雨下”可知,这里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来表现张三内心的情绪。分析《台阶》结尾,由“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和“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这人怎么了?”则是语言描写。思想情感:分析本文结尾,“鹅毛大雪”和“小路蜿蜒”是张三回老家探望父亲时的环境描写,阴沉的环境暗示着张爹已离开人世,张三无法再见到父亲,“在树旁的坟茔跪倒”和“泪如雨下”则表现出张三此刻内心是多么的愧疚、后悔,同时也表现出了孩子对于父爱的领悟。张三此刻如此失态的表现反衬出了张爹的用心良苦与沉甸甸的父爱。《台阶》结尾则是以“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和“这人怎么了?”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体衰,心中惆怅感伤。此刻的作者与父亲同坐在门槛上休息,父亲的感伤儿子又何尝不明白呢?这里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操劳一辈子而感到悲伤、感慨的情绪。
22.答案:“到处是雪”“这个银白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烘托出祥子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茫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到处是雪”“这个银白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都是环境描写,通过对茫茫雪景的描写衬托出祥子对未来的茫然。
23.答案:曹家遭险,祥子辛苦攒下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他第二次买车的希望破灭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联系前面的情节。祥子因为到曹家报信,辛辛苦苦攒下的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而去,内心痛苦,所以想哭。
24.答案:例文:
那一股暖流
醇厚的豆浆卷携着母爱特有的温度,在我年少的心中那样涓细地流淌而过。荡涤了杂念,赶走焦灼与不安,一直很温暖。
升入毕业班的我学业骤然紧张起来,每一个交替的晨昏中,只留下伏案低头的姿势和堆垒渐高的试卷。试卷的白,是冷酷如零度以下的坚冰、令人不时感到寒冷与害怕的颜色。不过母亲似乎比我还要忙碌。自我上了初三,她便不时从图书馆借来《饮食本草》一类的书,在我不屑一顾的眼神里,乐此不疲地调配着我的日常食谱。“不会有什么用处的。”我打击她,她却依然干得专心。
那日晚自习后回家,餐桌上不知几时坐落着一只庞然大物,乳白色的塑料外套上印着铅黑色的“九阳豆浆机”。妈妈一边捏着说明书,一边得意地看着惊诧不已的我,说:“想喝什么,我给你做!”我却没搭理她,“还真能折腾。”我想着,一转身便去奋斗作业了。
冬夜的温度是凉如秋水的寒冷,抛物线和动态几何搅得我心情烦躁,交交错错的辅助线里,缠着我模糊不清的思绪。“烦死了。”正当我掷笔不打算再做时,妈妈端着杯豆浆悄然探身进门,“不要急,待会儿再想。来,先把这个喝掉。”再回神时,手里已有了初春和炉火的温度,妈妈的眼里闪动着不尽的温柔与爱怜。我一低头,饮尽豆浆。白色夹杂湿润母爱的液体瞬息间浸润我的每个灵敏器官,流淌不息的暖意停聚在心房,蓄满了温情。
再次埋首于题海时,我已不再躁乱如初始了。想着妈妈的眼睛,掌心便渐渐有了温暖,思路也渐次清明,沉下心来,完整的答案如豆浆液体安静地流泻到卷底。无数个这样的日夜,白色温和的豆浆中和了试卷带来的恐惧,那深沉浓郁仿佛用母亲的心血煮成的豆浆,带着平静而温润的香气,弥散在我心中,指引我更加坚定不移地面对挑战,超越痛苦,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勇敢无畏地攀登。
是的,是心里来自母亲的温暖,汇聚成融融的暖流,在给我力量,在给我,源源不断向前跃进的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