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2-22 08: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学习设计表格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摩擦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 塑料杆、毛刷、长木板、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钩码、多媒体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小活动:选两名体重悬殊的学生(一名胖大的男生和一名瘦小的女生)进行拔河比赛,请同学们猜谁会赢?活动结束,事实(女生赢)与学生的猜想正好相反,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入新课,引出本节的课题摩擦力。 观察思考回答 由活动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本节课题。
二、进行新课(一)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作用点、方向 1、动动手:让学生伸出右手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定义。2、教师演示小车在木板上滚动和滑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3、 请学生回顾力的三要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摩擦力的定义思考: ①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②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毛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有直观的感受。 观察 思考 回答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和教师演示,使学生对摩擦力有直观的体验。
(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让学生根据两个小实验:1.手轻轻滑过桌面和 用力压紧桌面滑过2.手轻轻在桌面滑过和手轻轻在物理课本表面滑过的感觉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实验中需用到什么测量工具?2.实验中应使小车做什么运动,为什么?3.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 体验 思考 回答 让学生根据亲身感受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设计实验:要想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应如何改变压力,说说实验的方案。 进行实验: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分工要明确,并把实验的数据和结论填写到实验记录表中,并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和结论,得出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讨论交流展示回答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纪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设计实验:要想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说说实验的方案。 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得出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讨论交流回答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汇报实验成果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合作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实验时严谨,求实的习惯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个矿泉水瓶,提出问题:老师想把它从桌子的一端移到另一端,谁能帮老师想一个比较省力的办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学以致用:捉鱼时,鱼身上很滑,利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 在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如何抓住鱼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利用哪种方法增大或减小摩擦?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自行车,请学生思考它的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的知识 学生 思考 回答 观察 思考 回答 由实际问题引出,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设计自行车中的摩擦知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 让开始的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拔河比赛,让男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赢得比赛。 进行比赛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小结本节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先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回顾归纳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摩擦力一、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2、作用点:在物体接触表面上。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的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对整节课的认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
五、自我评价 出示课堂“自我评价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思考、回答 学生巩固新知,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