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 ,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 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 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学生质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一起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 初知课文 理清脉络
1、听课文配乐朗诵,初知课文(幻灯片7-15)
2、文章分段 理清脉络
我们初步了解到,课文讲了一个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接着告诉我们它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和它有什么价值。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灯片16)
第一部分(1)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2-13)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琥珀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20)琥珀样子和在科学上的价值。
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你的书上用 “︱︱”给文章分段,并在段后注上时间、形成、发现、价值几个词作每一段的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一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1、学习第二部分
请你快速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2-14自然段),找找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灯片17)
2、 学生读后交流: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灯片18)板书: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2-11自然段自然段,松脂球变成化石12-14自然段。
3、认真阅读2-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灯片19)
集体交流总结: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灯片20)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再读2-11自然段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做标记。好在哪里。把理由写在旁边。(灯片21)
5、集体交流 赏析文段(灯片22-28)
(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是呀,暖暖的天,香香的味,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它能不出来飞吗?你能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读。
(2)“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她抬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掸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3)“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写出当时蜘蛛的样子,用四字词来形容就是: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读这段话时语气要紧张,还要轻,能夸张点读吗?老师也来读一读。
(4)“哎呀!这位小姑娘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小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的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了,说不定要饿上一天呢?”
这段心理描写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看出他一心想吃小苍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突然、刚好、一齐几个词表现 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6)“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你能用四字成语来形容就是“乐极生悲” 八字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学习12-14自然段
(1)《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生动形象的叙述使我们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播放《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灯片29)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看看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的。(灯片30)
(3)交流小结:由于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就腐烂了,沙子埋住了松脂球。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灯片31)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历了45亿年的悠悠岁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海底上升为陆地、陆地隆起成山峰、山脉被夷为平地、平地又沉入海底。这样的变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我们把这样大的变化用一个成语概括——沧海桑田或沧桑巨变。(灯片32)
(4)再读12自然段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灯片33)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读后交流: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块琥珀太少见了。
5、回顾总结 明确详略(灯片34)
(1)成经历两个阶段:一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两层意思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2)什么这样安排呢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6、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收获真是不小!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块琥珀被深深埋在了地下,它是怎样被人发现的?请你快速读一读文章第三部分。(灯片35)
(1)学生自由朗读
(2)交流小结:,我们知道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那埋在泥沙里的琥珀也随着被卷上了岸,被渔民父子发现并挖了出来,“快活”“高兴”表现他们发现琥珀是高兴的心情,“少见的”则表现了琥珀的不可多得,非常宝贵。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7、学习第四段 理解合理的推测。
过渡:父子俩在沙滩上挖出了这块少见而奇异的琥珀,从此埋在泥沙下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琥珀得以见天日,与世人见面了。老师头脑里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万年前的故事作者凭什么知道?请朗读最后一节。(灯片36)
(1)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从那块透明琥珀里,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理解“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灯片37)
(3)默读最后一段,运用“推测”的词义,找出已知的事情和想像出来的事情。分别用“——”和“﹏”标出。(灯片38)
(4)交流 (灯片39-40)
老师点拨:因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因为“可以看见”,所以“可以想像”,进而有了“推测”,“知道”的内容,则是一种结论了。(灯片41)
(5)现在你知道哪是想象的情景,哪是真实的情景?
一、二段是想象的情景,三四段是真实的情景。作者的推理特别严密,想象极其合理(灯片42)
(五)总结全文 拓展学习
1、这篇生动的故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柏吉尔(灯片43)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价值,小苍蝇和蜘蛛虽然被包在了松脂球里,但变成化石以后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从他们身上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一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地质变化等情况,这也是他们生命及价值所在,他们的生命获得了永恒。(灯片44)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作出正确的推测,来了解世界,造福人类。
2、拓展学习:(灯片45)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