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解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体会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重要语句含义,学习红军顽强乐观,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学习红军顽强乐观,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赏析景物描写,体会重要语句含义。
2.体会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集体朗诵《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越城岭”又叫“老山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简介“老山界”
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上。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峰,跨越广西桂林、湖南 ,长200多千米,最高海拔2141.5米,是华南最高峰,素有“五岭极项,华南之巅”的美誉。这里山高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被视为鸟儿也飞不过的人间畏途,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陆定一写的一篇回忆录《老山界》。
二、揭示目标
1.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积累重要的词语。
2.梳理结构,理解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3.理解翻越老山界的困难,初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被称为“文化鬼机灵”,自封“红小鬼”。
2.背景资料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4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写作缘由:1936年8月5日,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写成许多片段。许多参加长征的同志积极响应,写了文章,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纪实性的文章《老山界》,记述了作者随中央军委纵队渡湘江后过老山界的情形,时间大约在1934年12月初。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攀谈(pān) 骨碌(gū lu) 苛捐杂税(kē)
峭壁(qiào) 咀嚼(jǔ jué) 酣然入梦(hān)
督促(dū) 呜咽(wū yè) 不可捉摸(mō)
灌输(guàn) 蜷身(quán) 澎湃(péng pài)
理解词义
攀谈:闲谈,交谈。
呜咽:指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四、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可以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预设,明确: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决定”是意识,还没有行动。)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总结,并不是内容概括。)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明确,有人物事件结果。)
过渡:老山界被我们战胜的过程是怎样的?
2.再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词语,完成表格。
时间:下午(第2段) 天黑了(第11段) 半夜里(第22段)黎明(第23段) 次日下午两点多钟(第30段)
地点:山沟(第2段) 山脚(第11段) 山路(第20段) 峭壁上的石梯(第25段) 山顶(第30段) 下山五里路(第31段) 宿营地(第31段)
时间 地点 活动
第一天下午 山沟 与瑶民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天黑 山脚 准备爬山
半夜里 山路、山腰 继续爬山,露宿
黎明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次日下午两点多钟 山顶 征服老山界
次日下午 宿营地 下山
(板书、绘制红军行军线路图。)
3.在长征中,《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记录了红军长征中的许多事件。请你根据“红军行军线路图”结合课文内容为《红星报》完善下面的消息,向全党全军报道这个胜利的消息。
我中央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本报12月5日电:我军翻越老山界再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我军的实力,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示:消息格式:标题+导语(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主体(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具体展开事实)+结尾(写出事件的意义)
导语写作指导:xx人xx时间xx情况xx事xx结果。
主体写作指导:根据“红军行军线路图”结合课文内容,写出红军翻阅老山界的经过。
示例:
我中央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本报12月5日电:我中央红军在(1934年)12月5日历尽艰苦成功翻越老山界。我中央红军在12月4日下午开始爬山,我军沿着山沟向上走,走走停停天黑了才到山脚。这期间遇到一家瑶民,我军宣传队队员与瑶民进行攀谈,宣传了我军的思想,得到瑶民的拥护。天黑后,战士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打着火把夜里行军,从山脚爬到了山腰,因雷公岩峭壁危险暂停行军露宿山腰。12月5日黎明,我军简单吃过饭后开始行军,至下午两点多,战士们从雷公岩爬到了山顶,然后一口气跑到了山下。我军翻越老山界再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我军的实力,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结:文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这样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五、品读“难翻”
作者说“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思考:老山界“难翻”,难在哪里
老山界“难翻”,难在 ,文中这样写: 。
分析、归纳、明确:
1.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悬崖峭壁)
分析:“一步一步”写出战士的小心翼翼和行军速度之慢,,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有仰视到俯视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老山界的高、陡、险。从上下两个角度写火把不同的样子,细致生动的描写突出了红军翻越老山界之难。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山高路险)
2.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路窄石硬)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寒气逼人)
3.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饥饿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粮食短缺)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肚子饥饿)
4.处境难——条件艰苦,敌人追击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条件艰苦)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敌人追击)
六、课堂总结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是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七、课后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绘制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行文线索: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字词
2.老山界“难翻”体现在哪些方面?(板书)
二、揭示目标
1.解读“笨重”,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
2.赏析景物描写,感受红军顽强乐观的态度。
3.体会语句含义,学习红军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解读“笨重”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结合全文思考:如果理解“笨重”的意思?
明确:笨重:原指庞大沉重,不灵巧。
1.队伍庞大
队伍挤得紧紧的。
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2.疲劳伤病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3.物资不足
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有很多战士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四、感受“我们”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虽然“笨重”但还是被“我们”战胜了,那么“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请补充下面句子并结合文中具体词句阐释。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 的队伍战胜了”
交流、分析、明确:
1“勇敢无畏的队伍”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引导:“紧张”不是胆小,是衬托山的险峻,呼喊内容包含着玩笑,鼓励,可见无畏精神,自豪心态。请学生分角色“呼喊”,喊出无畏精神。)
2“积极乐观的队伍”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引导学生品读,修辞中见精神,“宝石”“巨人”的比喻明朗积极,而关于声音的描写可见乐观浪漫的革命精神。学生朗读,读出比喻部分的庄严肃穆,读出后面排比的沉静悠然。)
3“意志顽强的队伍”
“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团结互助的队伍”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5“军纪严明,爱护群众的队伍”
从送米给瑶民,不拆篱笆可见。
五、品味“精彩”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描写生动,反复揣摩、品味下面的句子,根据示例给这些句子写批注。
示例: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我的批注是:这句话中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是比喻的手法,表明了山势的陡峭,山路的崎岖,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老山界的高峻。作者认为这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蕴含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不畏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
批注提示:
做批注时,可以运用精读的方法,一句一句反复揣摩品味,调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理解语句后面的内容、情感。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角度写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句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预设批注:“照着习惯”和“躲”写出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的程度之深,每有军阀队伍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为下文写红军受到人民欢迎做铺垫。
句2: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预设批注: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耳朵里听到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就好像许多美妙的音乐,体现了山林的寂静,表达了红军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句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预设批注:这句话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敌人的堵截飞行的画面,从中反映出红军对敌人的藐视和对自己战斗力的自信。
句4: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预设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的明亮清澈,流露出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后的喜悦心情。
小结:这些含义深刻,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我们不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爬山中的感受,更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用不怕困难、顽强的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睡觉难、走路难、吃饭难、处境难,成功翻越了老山界,形成了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板书:长征精神)。
六、拓展“战胜”
由这支队伍,这种精神,你还能想到什么?
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示例:大渡河、雪山草地、金沙江、日本侵略者等
七、课堂总结
播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渲染气氛。
同学们,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八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发生历史巨变,但是,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是新时代的好少年,希望我们坚定理想信念,高举团旗,紧跟党走,发扬长征精神,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让最美青春在梦想中飞扬。
八、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2.完成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行路难 “我们” 睡觉难
吃饭难 顽强的意志 处境难
乐观的态度
勇敢的精神
长征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