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白《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
乙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人可以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枹是鼓槌,鼓是战鼓,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并派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特别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做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5.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本词作于此时。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以物喻人”,借旅雁来写自己,是这首词的最大特色。
B.次句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
C.下片第一句,承接上句“寒汀立”,写旅雁下到寒汀后,未获同类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
D.失群的孤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
7.本词中的“旅雁”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创作背景,试分析词人通过“旅雁”的形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选择题
8.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地字斟句酌,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B.他们挖空心思,想用漂亮的言辞掩盖罪恶的行径,然而,却总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C.从以往考古文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考古工作的可谓凤毛麟角。
D.在国内外市场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走低的背景下,继续实施国家收储政策是曲突徙薪,反而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肤浅(fū) 逻辑(jì) 竹笋(sǔn) 闭塞眼睛(sè)
B.谆谆(zhūn) 校勘(jiào) 诊治(zhěn) 生吞活剥(bāo)
C.谬种(miù) 钦差(qī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D.臆造(yì) 雕琢(zhuó) 哗众(huá) 华而不实(huā)
1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11.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椅”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C.这个国家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和经典通信的辅助,不用移动承载量子信息的物质实体(比如说光子),就能实现相距遥远的两点之间的量子信息的传递。
B.果戈理作《按察使》,使演员直接对着客人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有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
C.她先是寄希望于X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D.出版社在第一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1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①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② 正确地认识世界, ③ 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 ④ 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A.①因为 ②只要 ③就 ④因此
B.①但是 ②只有 ③才 ④但是
C.①但是 ②只要 ③就 ④因此
D.①因为 ②只有 ③才 ④但是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科技大学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
B.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C.真理标准问题在讨论以前,《人民日报》和不少报纸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就教育上“两个估计”问题、所谓“文艺黑线”问题等,强烈地提出拨乱反正的要求。
D.“金砖峰会”已走过10年,集中代表着广大新兴经济体利益的“金砖五国”在这十年来脱颖而出,加速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南南合作主力军。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品是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B.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C.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D.晚会上,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称赞。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肤浅 反映 摸索 B.浮浅 反映 探索 C.浮浅 反应 摸索 D.肤浅 反应 探索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读书多,见识广,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能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如果为人、做事能够踏实点就更好了。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③这个人学术研究的能力差,攀龙附凤的本领却很大,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升官而不努力工作。这样的人,能得到重用吗?
④尽管谈判非常顺利,但我们还得小心谨慎,避免节外生枝,因为和我们谈判的那个人是非常难缠的,信用似乎并不好。
⑤一个夹在数个大国之间的弹丸小国,却能够左支右绌,如鱼得水,这得益于该国领导集团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⑥随着国学热的渐趋升温,各种国学读物大量涌现,令人自顾不暇。这股热潮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国学素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1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肃清(sù) 点拨(bō) 谬误(mù) 无可辩驳(bó)
B.炮制(páo) 炮弹(pào) 稽首(qǐ) 无稽之谈(jī)
C.澄清(chéng) 澄沙(dèng) 记载(zài) 三年五载(zǎi)
D.憎恨(zèng) 恐吓(hè) 济事(jì) 人才济济(jǐ)
四、微写作
20.引用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请自选当今的热点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至少有两处引用。
答案:
1.C 2.B 3.C 4.(1)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众人归附,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
(2)杀害人家的父兄,贪图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5.①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了军纪。
②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此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
③《尉缭子》指出,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或统帅有独立处置军中事务的权力)。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中“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三句结构一致,中间分别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
“武议”意为军事上的决策,“武议在于一人”意为军事决策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句意完整,且“故”是“所以”的意思,其后跟结果。因此应在“故”前断开,由此排除D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也叫作不吝”错误。“不佞”的意思是无才,是一种谦辞。而“不吝”是客套话,意思是不吝惜,用于征求意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错误。晋国、燕国的军队入侵齐国,司马穰苴率军反抗,守护国民,收复失地,所发动的是正义之战。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庶孽”,妃妾所生之子;“附”,使……归附;“成”,使……畏惧;“试”,任用。
(2)“利”,贪图;“臣妾”,奴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读材料甲可知,司马穰苴处死庄贾的直接原因是“日中而贾不至”,庄贾违反了“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的约定。
根据材料甲中司马穰苴要达到的目的“臣素卑贱……以监军,乃可”“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何谓相送乎”,以及处死庄贾的结果“三军之士皆振栗”可以看出,司马穰苴处死庄贾是为了严明军纪,树立军威。
从兵法的角度看,根据材料乙中的“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可以得出理论意义上的原因: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杀死违反军令的庄贾就是为了树立司马穰苴威信,同时申明军法的严肃性。
参考译文:
甲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阿、甄两地,而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晏婴于是(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道:“虽然穰苴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众人归附,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于是)齐景公召见穰苴,跟他谈论军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将军,让他率兵抵御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一向地位卑微,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授予我大夫之上的官位,士兵们不会归附,百姓不会信任,身份卑微,威德权势不足以服众,希望能得到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可以。”于是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前往。
穰苴(向齐景公)辞行后,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军门会合。”(第二天,)穰苴率先骑马赶到军门,设置了计时的日晷和漏壶等待庄贾。庄贾的亲戚、近臣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有到。穰苴就放倒日晷,放掉漏壶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并整顿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确定之后,傍晚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庄贾表示歉意地说:“我交往的大夫和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将要作战宣布各种规章后就应当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的紧急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国深深侵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士兵们在国境上蒙受日晒雨淋,君王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您的身上,还谈什么送行呢!”(于是)召来军法官问道:“军法上对约定好时间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派人骑快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报信的人)去后,还没来得及返回,(穰苴)就斩了庄贾并向全军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遣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骑马闯入军中,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君王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马车左边的立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全军示众。
(对于)士兵们安营扎寨、打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求医问药(这些事情),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他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特别照顾士兵中瘦弱的人。三天后重新整顿军队。有病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出发为他战斗。晋国的军队听到这种情况,就撤军回去了。燕国的军队听到这种情况,便渡过黄河向北撤退,围困得以解除。于是(齐国的军队)乘势追击他们,最终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后才率兵回来。
乙
兵谈第二:将领,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他人的限制;要胸怀宽广,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所诱惑。如果任用态度轻狂、信息不灵、目光短浅的人来统率军队,那是很难成功的。
制谈第三: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首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制度首先建立了,士兵就不会混乱,士兵不混乱,纪律才能严明。战斗号令一发出就有成百的人尽全力战斗,陷入敌阵或阵法混乱时还有成千的人竭尽全力战斗,全军覆灭、大将被杀时还有上万的人同力作战,天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这样的军队抗衡。
武议第八: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城池,不要杀害没有过失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贪图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所以军队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所过之处,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军事决策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6.D 7.(1)旅雁的特点:①失群孤独;②饥寒交迫;③心忧迷惘;④凄苦哀鸣。
(2)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衣食无着;③前途渺茫,无所寄托;④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失群的孤雁是古诗中常见意象,如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错误。“雁过也,正伤心”,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该词句中的“雁”并非“孤雁”。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旅雁”的特点其实就是其形象,可从词中“群相失”“饥渴辛勤”“苦难亲”“忧相逼”“无处归”“谁听哀鸣急”等概括。至于画面,可先在理解本词以物喻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合理想象,然后组织即可。
旅雁的形象:上阕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矰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
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南渡的画面。这首诗以雁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疲惫不堪,象征南渡人民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
旅雁沿途饥渴劳累,象征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
旅雁独宿寒汀,处境孤苦,象征人们前途渺茫,无所寄托;
旅雁忧惧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孤危象征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A.“字斟句酌”侧重形容推敲字词,常用来称赞人慎重。此处应用“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侧重形容挑剔,含讽刺意味。
B.“欲盖弥彰”指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指坏事),结果反而更加显露出来,贬义,符合语境。
C.“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句意是说从事考古的人数少,不合语境。
D.“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句中说的是这种措施没有效用,反而有不好的结果,此处应改为“抱薪救火”。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辑”应读“jí”;
B.“剥”应读“bō”;
D.“华”应读“huá”;
故选C。
10.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
A项,“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用于发言稿,面对大家,不合语境。
B项,“不揣浅陋”,谦辞,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句中用于谦称自己不慎重,使用正确。“钩沉拾遗”,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句中用于表达自己的心愿,使用正确。
C项,“惠寄”错,“惠寄”是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应改为“寄送”;“笑纳”错,指收下别人的礼物。
D项,“忝列”是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
故选B。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C项,“此处运用的是借喻”错误,应为借代。
故选C。
12.A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最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这种感觉”。
C项,成分残缺,“由于”淹没了主语,应该去掉;
D项,中途易辙,暗换主语,“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的主语为“中医药海外中心”,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我国”。
故选A。
13.D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项,括号里的内容是整个句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注释说明性文字,不用括号。将括号删去,在“地址”后加逗号。
故选D。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
①前句说“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后句又说“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可见这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选“但是”,排除AD。
②③处,“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有效地改造世界”之间应该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必须有前者才能做到后者,但有了前者还不一定就能做到后者,故选“只有……才”,排除AC。
④前句说“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即“改造”对于“认识”有反作用,而后句强调的仍是“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可见,后句与前句形成转折,故选“但是”。
故选B。
15.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偷换主语,应将“研制了”改为“研制的”,或者在“不仅”前加上“佳佳”;
B项,“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可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知识起决定作用”;
C项,中途易辙,可将“在”放到句首。
故选D。
16.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滥用关联词,前后并无递进关系,应删去“并且”;
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化肥厂”,所以关联词语“一方面”要放在“农民”之前;
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从……到……”应改为“是……还是……”。
故选B。
17.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的能力。
①句:“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①用来修饰“哲学”,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用“肤浅”。
②句:“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等。②写“低碳生活”表现出的事物的实质,所以用“反映”。
③句:“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③指中国“选拔女宇航员”经验不足,所以用“摸索”。
故选A。
18.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滔滔不绝”,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了。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没了。使用正确。
②“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语境是说史书上没有记载,人们只能从稗笔野史中了解他的情况,不合语境。
③“攀龙附凤”,原指依附帝王或皇亲国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业,后泛指依附或投靠有权势的人。使用正确。
④“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使用正确。
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语境理解为能够支撑,望文生义。
⑥“自顾不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顾到别人)。不能用于别人,用错对象。
故②⑤⑥错误。
故选B。
19.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A项,“谬误(mù)”中的“谬(mù)”的读音错误,应改为“谬(miù)”。
C项,“记载(zài)”中的“载(zài)”的读音错误,应改为“载(zǎi)”。
D项,“憎恨(zèng)”中的“憎(zèng)”的读音错误,应改为“憎恨(zēng)”。
故选B。
20.示例:教育惩戒要有温度,“教不严,师之惰”,严管也是为了厚爱,教育惩戒的原点和终点都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手段。为此,我们规定惩戒“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教师选择惩戒措施,应服务于这一目的,遵循育人原则,要“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引用论证写作的能力。
此题主要是让同学们养成关注当今的热点话题的习惯,培养同学们学习议论文引用论证的写作能力。
此题应注意以下几点:选当今的热点话题、至少有两处引用、200字左右。
例如选取新冠疫情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赞美“最美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可以引用鲁迅的话“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