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友人伤歌姬
温庭筠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①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注】九原:原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泛指一般墓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并且围绕“伤歌姬”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B.颔联中诗人认为没有办法消除友人怀念已逝佳人的念头。
C.颈联中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墓地的春草都嫉妒歌姬婵娟般美貌。
D.尾联中的“王孙”运用典故,原指贵族子孙,此处指诗人。
2.朋友家中歌姬去世,温庭筠写诗安慰,短短几句便足抚慰人心。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劝慰友人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红衣①
姜 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末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
【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
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
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即言水乡湖塘之多,是荷花生长环境,暗点秋荷,呼应并紧扣小序。
D.这首词风格清新空灵、刚劲峭拔,其用词“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精健有力。
4.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其十一)
陶渊明
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
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
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
8.“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①这两首诗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画菊》为蘅芜君即薛宝钗所作,《菊梦》为潇湘妃子即林黛玉所作;②“东篱”,化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④“依依”,留恋不舍;⑤“故故”,常常,时时。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菊》首联一个“戏”字表明诗人作画是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表现了诗人的自得之意。
B.《画菊》颔联用国画中泼墨、晕染方法,借浓墨以烘托花姿,用宣纸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显生动逼真。
C.《菊梦》一诗颔联借庄周梦蝶和陶潜爱菊的典故,正面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D.《菊梦》一诗以景结情,尾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秋景,表现了诗人梦醒之后悲凉失落的秋情。
10.《红楼梦》中人物的诗作往往暗含其性情与命运。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画菊》和《菊梦》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情和命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此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愫。
B.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
C.“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其怅恨之情,亦甚矣。
D.这首词质朴淡雅,多用典故,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12.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实写石头城空旷寂寥之景,虚写昔日战争连年的苍凉悲壮之况。
B.此词下片写离宫、辇路、松径、鬼火、明月等,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意境。
C.此词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六朝形胜地”与“眼空无物”,强化了感情。
D.此词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因而堪称豪放派大作。
14.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这首词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郑夫子鲂
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①。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②。
注:①该:完备。②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天地”“风雷”并非眼前实景,而是借此形象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委婉的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
D.作者以议论为诗,见解独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将诗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16.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及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①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②冷,暮江寒觉晏裘③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双鲤:代指书信。②姜被:兄弟和兄弟之情。③晏裘:晏子裘。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远行他乡,在冬至日让入京使者给弟弟捎封家信。
B.颔联写诗人借酒消愁,而愁不能解,遥想兄弟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安慰。
C.颈联运用典故,“姜被冷”既指被薄天冷,也传达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
D.全诗抒发情感都极其委婉含蓄,天气、环境变化总能触发诗人的情感。
18.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弟弟的殷殷情意,请简要分析尾联是怎样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万里图①
杨基②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③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长江万里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画作,诗人观画而写下这首诗。②杨基,元末明初诗人,其家乡四川的岷山西为岷江之发源地,诗人此时寄居长江下游的吴中地区。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位于四川。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的家乡在长江上游,诗人观《长江万里图》,有感而发。
B.颔联虚实相生,诗人由画中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而想到长江的奔腾之势。
C.长江由西而东,流经万里,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人们随着东流的江水四处漂泊。
D.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清新流畅;但诗歌蕴含的情感深厚,情因景显,景因情深。
20.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抒发离愁别恨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③恨未能。
【注】①本诗为王安石应和三弟王安国(字平甫)《金山会宿诗寄亲友》之作。②西兴: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境内,是要津古渡、运河重镇。③扶桑:出自汉东方朔所撰《十洲记》,是虚构中的仙境。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海门横互于天边,朦胧晚烟中的沙岸似西兴。
B.颔联出句写悠扬笛声,对句写闪烁灯火,叙写了诗人夜间宿于金山的所见所闻。
C.本诗前三联都采用了对仗,精严中富于变化,映衬中更具韵味,章法井然有序。
D.尾联写了诗人沉醉于美景,想要去仙界自由遨游而不得,表达了对世俗的愤恨。
22.同为描写北固山一带风光的诗作,本诗与《次北固山下》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
24.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归云·恋帝里
柳永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向玳筵、一一皆妙选。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锱铢名宦。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既运用典故等手法描写帝都的繁盛,也通过词人的心理感受来侧面表现其繁华。
B.下阕铺叙帝都四季风光,但美景已成过往,“可惜”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惋惜之意。
C.词的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词人满心的愁绪似乎弥漫在这浩渺的天地之间,耐人寻味。
D.本词叙事描写极有章法,用“恋、况、更、算”四字勾连起全词,诗歌内容逐层展开。
26.有人认为这首词可能写于柳永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多次科举落第浪迹天涯之后。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本篇阐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①
刘禹锡
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②生辉。
行台③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④。
[注]①本诗作于大和六年(832)。白侍郎,即白居易;令狐相公,即令狐楚,时任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等职。②斗:通“陡”。③行台;指出征时在驻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④紫微:指中书省。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使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借“貂锦衣”写出十万将士重归太原时的意气风发。
B.“晋城风日斗生辉”看似俗套之语,用于此处却可以恰当地表达对友人的赞颂之意。
C.从第二联可以看出,令狐楚以前曾任“从事中郎”,此次履新“仆射”是一次升迁。
D.本诗虽标题有“和白侍郎”之语,但诗句却不涉白居易,而围绕为令狐楚壮行抒写。
28.本诗第三联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写到了“鼓”和“旗”,但描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诗人在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此行需经此地。
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戈”句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使用老莱娱亲的典故,表达了天伦之乐难见的感慨。
B.颔联写诗人与“弟妹”离散的遭遇,反映出“人间万事非”的状况,并以问句来表达对友人鼎中的关切。
C.“此别”句写诗人劝勉友人努力,暗含着诗人的美好祝愿,摆脱了一般别离诗专写悲戚之大情的俗套。
D.本诗包罗广泛,把国家的动荡、百姓的流离、友人仕途的失意、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离情都包容在内。
30.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①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2.“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含义丰富。
34.本诗后四句以议论为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友人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慰藉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
D.并非离愁难以消除,但是离愁又引发其他的忧愁,使全词感伤之情更为深重。
36.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岳麓寺①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②,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③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注】①岳麓寺,在长沙市岳麓山上。明成化八年(1466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②楚江干,指湘江岸边。③僧,代指岳麓寺。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的“高瞰”二字有领起全诗的作用,全诗所写之景,主要是“高瞰”之所见。
B.首联下句运用比喻,将“路”比作“羊肠”,突出岳麓山山路的弯曲、狭窄和绵长。
C.中间两联写景,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画面。
D.全诗起承转合自然得体,结构严谨;诗人想象丰富,意境鲜明动人,语言凝炼细腻。
3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猛虎行
高启
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3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40.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洪 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①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圉圉:形容巨鱼逃跑的样子。②丙穴,本来是地名,此指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水寒风又烈”突出了水与风的特点,写出了渔人打鱼时环境之恶劣。
B.“成虚设”“从它归”写出渔人费尽心思仍一无所获,眼睁睁看着鱼逃跑的囧境。
C.六、七句对仗工整,月、雪意象优美,意境空灵,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
D.渔人作为劳动者,其生活充满艰辛,但作者描写渔人时却融入了赞赏的情感。
42.有人评价这首词描写出渔人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应长天
柳永
残蝉渐绝。傍碧砌修梧,败叶微脱。风露凄清,正是登高时节。
东篱霜乍结。绽金蕊、嫩香堪折。聚宴处,落帽风流①,未饶前哲。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休效牛山②,空对江天凝咽。
尘劳无暂歇。遇良会、剩偷欢悦。歌声阕③。杯兴方浓,莫便中辍。
注:①落帽风流:孟嘉于重阳登山,风吹帽落,浑然不觉,传为美谈。②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伤落泪。③乐止曰阕。
4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不着一“秋”字,却通过残蝉、败叶、清露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来点明时节,尽显秋意。
B.同样是写菊花,“绽金蕊、嫩香堪折”与李清照“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意境并无不同。
C.“好景佳辰,怎忍虚设”反用《雨霖铃》“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句意,劝人珍惜眼前美景。
D.本词上片把登高、采菊、聚宴等行为穿插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写景与叙事的巧妙结合。
44.本词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吕】山坡羊 冬日写怀
(元)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投至①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注①:投至,待到。
4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诗和乔曲虽体裁有异,但都塑造了一个在严冬雪晴之后江边独钓的渔翁。
B.柳诗起首并未点题,直到结尾破题,豁然开朗;乔曲则入笔点题,直截了当。
C.柳诗善用衬托,如“千山”衬“孤舟”等;乔曲运用细节描写,如“霜,皴破手”。
D.柳诗重写景,意境幽僻凄寂,深邃旷达;乔曲多叙事,画面凄寒清冷,孤独悲凉。
46.两篇作品都刻画了“渔翁”形象,试分析这两个渔翁形象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①,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②。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③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焦釜:烧糊的锅。②“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载,刘伶不满现实,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③肆:这里指打碎的意思。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戒酒词,词人因长期酗酒而身体抱恙,所以“将止酒”。
B.为了“止酒”,词人义正辞严地告诫酒杯,让它“勿留亟退”。
C.过量饮酒危害身体,词人由寻常小事引出为善去恶的哲理思考。
D.这首令人解颐的新奇之作,风趣地展现了作者放荡不羁的一面。
48.词人是如何将戒酒这件寻常小事表达得妙趣横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
【注】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来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②东山老,指东山再起的谢安,东晋著名宰相谢安,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淝水一战,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4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四句点明了时令和词人居所的幽静偏僻,衬托出词人隐居时平静闲适的心境。
B.上片最后两句写词人来到太湖边上,凝望着宽阔湖波、绚丽彩霞,他仍然难忘世事。
C.上片“流年轻度”立足于时间,下片“遍天涯”则从空间着手,强调了自己一事无成。
D.下片写景与抒情交互进行,以抒情为主;景物起到衬托作用,借以表现词人的内心。
50.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心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然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5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 夜
陆 游
杞菊家风有自来,充饥藜糁不盈杯。云迷野渡一声雁,雪暗山村千树梅。
宴坐何妨面庵壁,长吟且复画炉灰。岁残尚恨新春远,欲挽天边斗柄①回。
【注】①北斗七星中,第五至七颗星,排列成弧状,形如酒斗之柄,故称为“斗柄”。它常年运转,古人即根据斗柄指向,来定时间和季节。宋代陆佃解《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明自己家风良好,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不会改变高洁志节,可见“君子固穷”的操守。
B.颔联“云迷野渡”“雪暗山村”景物描写低沉压抑,用一种凄迷荒寒的意境,暗示出诗人心境。
C.颈联写冬夜闲坐、面庵壁、长吟、画炉灰等行为,充分表现出诗人长夜寂寥、无所事事的状态。
D.全诗手法多样,首联的象征、颔联的渲染衬托、颈联的细节描写、尾联的想象,都用得很恰切。
54.本诗与王湾《次北固山下》都写到岁暮腊残、冬春交替,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缟袂,指白绢做成的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56.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无题》诗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类似,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萦回的清幽意境。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
58.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但两首诗表相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 丹
韩琮①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②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①大中十二年(858),韩琮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并失官。②移:改变。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
B.“晓艳”“暮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牡丹花朵凝露、幽香飘溢。
C.与兰草杜若相比,牡丹贵为花中之王,擅长在富贵人家的宅第安享荣华。
D.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60.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写到了牡丹,但牡丹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首先,用“花”“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做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定数,无法阻止友人的悲伤。
②接着,通过对歌姬的赞美、对友人悲伤的理解,让友人把诗人当成一类人,以构建感情基础。
③最后,直言规劝,劝慰友人不要过度伤悲而损害自己的身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此处指诗人”说法错误。此诗中的“王孙”指友人,而诗中所用典故“王孙自可留”中“王孙”指诗人自己。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对于诗人是如何劝慰友人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诗的首联“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作者指出像月亮圆缺和花儿凋谢这些事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因此而伤感。此处作者用“花”“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做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定数。颔联“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这是说包括人的生死都是有定数的,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阻止友人的悲伤。
接着,颈联“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作者对逝去的歌姬给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她色艺双绝,这是通过对歌姬的赞美、对友人悲伤的理解,让友人把诗人当成一类人,以构建感情基础。
最后,在尾联中,作者对友人进行了直言规劝,“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谓友人当节哀,自古多情之人哀伤过度,除自损外,对亡人实无益处,况且亡人于九泉之下亦未必愿意看到未亡人因过分哀伤而自损的结果。劝慰友人不要过度伤悲而损害自己的身体。表现出了对朋友真挚的关心。
3.B
4.示例一:层层铺垫。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先描写种种生活细节,表现诗人的孤寂;后通过描写时序变迁、荷花凋零,暗示离别已久;下片才直接表达怀人相思期盼之苦。层层铺垫,曲折精微。
示例二:内容层次曲折表达。小序写荷花盛丽,词作上片不写荷花,下片却写荷花凋零,曲折表达怀人之思。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错误。诗中高柳晚蝉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作者凄然以悲的心事,并非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
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前七句,刻绘了种种生活细节,看似与怀人无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烘托。上片后三句与下片前三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渐趋怀人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怀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又叹何时能同赏荷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既有照应,又有发展。纵观全幅,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分明,而意绪疏动,贯通全文。
加上小序考虑,小序写“荷花盛丽”,而词作的上片写“高柳晚蝉”的秋季,没有写荷花,下片却写“红衣半狼藉”的荷花凋零,曲折表达“问甚时同赋”的怀人之思。内容层次曲折表达。
5.D
6.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的风格,作者先对严子陵这种不趋附权势的风格进行赞赏,结合诗人初入官场,就写诗指斥奸佞小人,希望匡扶朝廷重回圣明社会,但诗人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他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可知,尾联“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作者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表现出作者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张诗前两句“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严子陵隐居环境的高度赞美之情,而后两句中的“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在刘秀即位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上隐居生活,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7.C
8.①特征:“离鹍”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
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指笼中之鸟,被束缚的鸟,特征是被束缚。
本诗中“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来写离家的自己。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借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9.C
10.《画菊》表现薛宝钗豁达灵活的性情和寂寞的命运。“戏笔”“泼成”“染出”“跳脱”等潇洒的状态或动作,表现其豁达而灵活的性情;“粘屏聊以慰重阳”,以画菊为真菊安慰自己,暗示她与宝玉有婚姻之名而无爱情之实的寂寞命运。
《菊梦》表现林黛玉多愁幽怨的性情和悲剧的命运。“恼”“幽怨”等词透露出哀怨忧伤的性情;“醒时幽怨同谁诉”暗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一场空的悲剧命运。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表达”错误,颔联运用典故,从侧面、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画菊》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此诗不仅具体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表现薛宝钗豁达灵活的性情和寂寞的命运。首联点题。画菊并不难,只不过是依真菊而作罢了,而且是又“诗余”的“戏笔”而已。颔联写如何画菊:团团的菊叶是用墨水泼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而泼墨、染出是中国画的画技,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画菊之枝叶用墨泼出,借浓黑之色以衬托菊叶的多姿;画菊之花瓣不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萱纸化水的特点,染出要画的物象。如此画来,黑白分明互相映衬。颈联写画菊的结果:菊花与菊叶浓淡相宜,远近有别,显出了菊花。随风摇曳生动活泼的姿态,以及它散发出的芳香。这就是说,画的菊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装句。跳脱与腕连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菊花为女子所画,一指菊花画得很生动。“戏笔”“泼成”“染出”“跳脱”等潇洒的状态或动作,表现其豁达而灵活的性情。诗的末句“粘屏聊以慰重阳”中的“聊以慰”,却透露出她那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她与宝玉有婚姻之名而无爱情之实的寂寞命运。
《菊梦》是小说人物林黛玉创作的一首菊花诗。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情。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迫寻的梦,又是如此的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亿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以此表现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幽怨伤感。诗的后半首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醒之后,梦中追寻的美好均不复存在,只剩下衰草寒烟,让人感到无限凄冷。与梦中寻找到的希望、美好相较,现实实在太过孤独凄凉,黛玉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11.D
12.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错。此词描写的景与情涉及现实和回忆,如“黄蜂频扑”是实,而“有当时、纤手香凝”则为虚。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
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它超越了时间、空间,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
运用联想想象,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游赏林亭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13.D
14.相同点:①怀古伤今,对世事变迁的伤感;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①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②苏词抒发了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此词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因而堪称豪放派大作”错。此词堪称豪放派大作的原因不是采用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而是因为他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写世事变迁,抒发人生感慨,思路开阔,境界宽广。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壮丽江山,下阕怀念少年英雄周瑜,最后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到现实,“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对光阴虚掷的感伤。怀古伤今,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
本词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主要描写石头城的荒凉残败,借助对“六朝形胜”及其历史遗迹的吟咏,抒发了作者吊古伤怀的情感。前五句复由昔而今,从王室衰落、宫廷荒芜方面更进一步描写“六代繁华”的衰歇。以昔日的繁华激荡对比今时之萧条荒凉,突现出江山依旧、人事沧桑的主题,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个人情感。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龃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了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
本词“蔽日”五句,由今而昔,由实而虚,转入对六朝南北割据的描写。回首往事,六朝以来的统治者们,不论是梁陈还是宋元,为争取天下,他们都以长江为界,互相攻伐,不知有多少士兵化为白骨,也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消磨”了宝贵的青春。这五句,反映了历代统治者互相攻伐的残酷。
15.B
16.①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②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③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④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委婉批评”错,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并非是委婉的批评,而是赞美宋玉和李白的驰骋才思。
故选B。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句意:一个人将广阔的天地纳入胸臆之中,叹息一声也会像狂风惊雷一样。诗人说要将天地包罗于胸中,襟怀宽广,才能写出风雷般的文字。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句意:一个人的文章能写出极其精妙微小的变化,天地间万物变化的景象可以任由我去裁决。该句是说写文章要“得其微”,要善于观察事物细微的特点,才能“物象由我裁”,能自由裁剪,为我所用。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句意:宋玉文章呈现的是气势宏大句子,李白诗句满篇飞舞狂妄的才气。该句是对宋玉与李白才思的赞美,主张要向二人学习,要驰骋于才思,才能写出绝妙文章。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句意:如果没有一颗广阔的圣贤的心灵,怎么能够和天地万物的造化合拍。该句是说要怀有圣贤之心,努力追求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感知万物,于创作有百利。
17.D
18.尾联为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虚实结合),诗人听到风吹竹门的声音,联想到可能会有冷雪打落在松窗之上,寒风已令诗人惆怅,冷雪更令诗人焦虑,诗人担忧弟弟如何度过这寒冷的日子。诗人特意描绘寒风冷雪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弟弟深切的关怀,这种景中含情的手法,更深切感人,回味悠长。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全诗抒发情感都极其委婉含蓄”错误,颔联“忆兄弟”属直接抒情。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诗人听到风吹竹门的声音,联想到可能会有冷雪打落在松窗之上。飒飒的寒风已让作者深感不安,更何况是冷雪呢?即使不是雪,难道雪天的到来还会远吗?思念关切之情演变为更深的惆怅焦虑。尾联以景结情,“疑”字把诗人客居江南所闻所感与弟弟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景中含情,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和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作者善于运用对气候、环境的感受来表达思念骨肉的忧愁、惆怅。
19.B
20.①诗人由观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诗人寄居长江下游的吴中地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长江首尾相连,波澜壮阔,山川形胜,诗人借此表达了思念之情。②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诗人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不禁喟然而叹;诗人还借“烟波草色”“风雨猿声”等凄凉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凄苦,而“恨”“断肠”则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由画中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而想到长江的奔腾之势”错误,应说诗人由画中长江的奔腾之势而想到春天“三巴”大地冰雪消融。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山发源处”,诗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原籍在四川,看到长江后很自然产生一种我住“长江头”的感情,这里有怀念。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点出了画题,极写长江奔腾不息之势。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飘迫尚他乡”,诗人望着滚滚的长江水由西而东,流经万里,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也随着这东流的江水四处飘泊,不禁喟然而叹。
尾联“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这是对离愁别恨的更深一层描写。“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本是长江两岸的普通景物,为旅人所常见常闻,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耳中,却都变成了“牵恨”和“断肠”的缘由。而“恨”“断肠”则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
这首诗从谋篇构思看,由看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步步依理,层层加深,可谓层次清晰,自然真切。
21.D
22.①内容不同。本诗写的是黄昏到夜晚时宏丽阔大的自然景观和市井繁华之状;而《次》诗主要写的是夜晚到旭日东升时恢弘壮阔的自然景观。
②手法不同。除描写外,本诗还采用比喻、视听结合、用典等手法,形象描绘了山如海门、笛声悠扬、灯火闪烁、月如碎金、水如崩雪等景象,并借“乘桴”“扶桑”等典故抒发情志。《次》诗主要是描写,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融入其中。
③情感不同。本诗表现诗人沉醉美景,想遨游仙界但却不能忘怀世事的感慨;而《次》诗则主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对世俗的愤恨”说法有误,诗人表达的只是想要遨游仙界而不得的遗憾。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内容上看,本诗中,从“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中描写了北固山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的西兴镇。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这些诗句写的是黄昏到夜晚时宏丽阔大的自然景观和市井繁华之状。而从《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主要写的是夜晚到旭日东升时恢弘壮阔的自然景观。
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中则是通过听到笛声,看到楼台的灯火,描写景色。这里是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而“飘然欲作乘桴计”则是运用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形象描绘了山如海门、笛声悠扬、灯火闪烁、月如碎金、水如崩雪等景象,并借“乘桴”“扶桑”等典故抒发情志。而《次北固山下》则主要是描写,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融入其中。
从情感表达方面看,本诗中,从“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句可知,本诗表现诗人沉醉美景,想遨游仙界但却不能忘怀世事的感慨。而从《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主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3.A
24.①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②要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做到一诺千金;
③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说法错误,首联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所以诗人是把自己比作“陌上尘”。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但是崔中丞却没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颈联“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的意思是: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信守承诺,甘愿献出生命。此联告诉我们要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一诺千金。
尾联“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的意思是: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25.B
26.答案示例 1:赞同前者。理由:①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可以理解为词人对功名的向往,希望能够建功立业。②慨叹时光易逝,正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③“锱铢名宦”可以理解为对名利的在意,表明作者对功名的向往。
答案示例2:赞同后者。理由:①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正是对曾经理想的缅怀,表明现实是惨淡失意的,②慨叹时光易逝,表明词人在科举失意之后的沮丧。③“锱铢名宦”,可以理解为对名利的轻视,是词人在科举失意后的豁达,也有一丝无奈。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惋惜之意”错,“更可惜”是慨叹时光易逝,浮生若梦,不只是惋惜美景逝去。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关于作者写作时间的两种看法,如果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就要作者生平思想表达对功名的追求与向往;如果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多次科举落第浪迹天涯之后,就有分析词句中表露的仕途失意之感。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此处描写帝都的繁盛,“恋帝里”字充满了对帝都的怀念,一方面,帝都代表了功名,表露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缅怀帝都,是对现实的失望,说明现实是失意的。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慨叹时光易逝,一方面是作者对功名积极追求,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作者仕途失意后,慨叹没有作为。
“锱铢名宦”“锱铢”,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一方面“锱铢名宦”强调对功名的计较和在意,表现追求功名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轻视功名,而这种思想多半是在仕途失意后产生的心理感受,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心态。
27.A
28.①本诗写“叠鼓”激起水浪,“门旗”惊断塞鸿之飞,表现军队奔赴边境的宏大场景,表达了诗大对季狐楚治军之能的赞美。
②李诗写红旗半卷,鼓声不起,表现军队偃旗潜行、不畏艰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将士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写出十万将士重归太原时的意气风发”错误,表现的是军队奔赴边境时的意气风发。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场景和情感的能力。
刘诗中的鼓声音震天,掀起水浪,红旗招展,使飞鸿受惊。描绘的是军队奔赴边境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宏大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季狐楚治军之能的赞美。
李诗中,“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表现军队偃旗潜行、不畏艰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将士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
29.D
30.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相生,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友人仕途的失意”错误,结合注释“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可知,本诗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浩茫心事,没有写友人仕途的失意。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白马江寒树影稀”,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寓情于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白马江寒树影稀”实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以及对友人旅途的担忧。
“黄牛峡静滩声转”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当时的离别之景,视听结合。
31.C
32.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
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
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33.D
34.①最后四句的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②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含蓄”错误。“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内心的哀伤。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
诗歌第三句“且为一日欢”写热闹欢饮,末句“还君老与衰”却一落千丈,写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使感慨更加深沉,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据此可分析出,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35.C
36.①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孤苦寂寞的词人形象。
②“会少离多看两鬓”写出了词人与亲人相聚甚少、两鬓斑白;“何况新来病”更是说明近来疾病缠身加重了离别之苦。
③“不是离愁难整顿”虽不说离愁深浓,却又说“惹其他恨”,词人以退为进,更见伤感之深重。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错误。这首词的主旨与《琵琶行》不一致。前者集中写离愁别恨,后者是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词的下阕写离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第一句写离苦。意谓“会少离多”,从两鬓上可以察知。因为“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是离愁把人折磨得两鬓苍苍了。“万里” 二句写病苦。“万缕千丝”紧承上句明写发乱,实写愁重。“何况”句使用递进句式,新来患病,怕难以相见,更加重了离别之苦。
“不是”二句写由此引起的其他愁恨。言离愁犹可整顿,而国恨家愁就无法排遣了。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就多了一层曲折。下片五句三层,一层比一层深入,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意在言外,更耐人寻味。
故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孤苦寂寞的词人形象。
37.C
38.①通过写“高瞰”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登上岳麓山高峰的兴奋之情。②通过写“万树松杉”“平沙浅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之情。③通过写“鹧鸪声”“独凭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错,颔联“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意思是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由此看出写道路两旁松杉茂密、风雨变幻,寺庙清冷,是岳麓山上所见的近景;颈联“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意思是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由此看出写沙洲上芳草连天、落日下孤城隔水耸立,是岳麓山上所见的远景。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写岳麓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岳麓寺在半山腰,诗人盘旋攀登走上寺来,站在“危峰”上向下看,湘江岸边的景色尽收眼底,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不知拐了多少弯儿。两句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都是写登上高峰的最初的兴奋的心情。
②“万树松杉双径合”,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平沙浅草连天远”,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自小生长在北京,以后又一直在北京做官,此次是他第一次回故乡,第一次看到湘江和岳麓山的风光,“万树松杉”“平沙浅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之情。
③“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意思是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作者马上要告别故乡回北方古城北京了,他不由极目遥望天边,仿佛看到了祖国南北辽阔的大地,仿佛北京、长沙都在自己视线之下了。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牵动着诗人的心弦。通过写“鹧鸪声”“独凭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9.D
40.同意。诗歌表面上写猛虎只在深山横行值得庆幸,但暗指深山之外有比猛虎更可怕的东西,借以批判当时苛政无处不在,表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有误。诗人写“未到日没收猪豚”的意图是为了说明人们非常害怕猛虎,以至于天还没全黑就收回了外放的牲畜。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对诗歌尾联的理解,不能仅仅着眼于第七句的“喜”字,而应意识到“犹可喜”是为了突出后一句话。
诗歌整个尾联的意思是猛虎虽然凶猛,但还可以让人欣慰,它只是在深山里逞凶狂。两句诗意在言外,说明人世间还有比猛虎更凶猛的东西。而结合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苛暴的政治。所以,这里字面写老虎的凶猛,实际影射比猛虎还要可怕的苛政和人间作威作福的当道者。由此可见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憎恨。而这些情感绝不可能是“喜”的。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
41.C
42.①渔人打鱼一无所获,“妻子一船衣百结”,写出了其经济生活状况堪忧、家境贫穷。
②渔人有任人评说的不以为意,表现出旷达的胸襟,他陶醉于西浦月、南溪雪的美景之中。
③渔人贫且快乐,享受着不同一般的美好人生,令人艳羡,“长欢悦”表现出知足的快乐的心态。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错误。“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共同刻画出渔人闲逸的姿态和心情,并没有哀伤。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体性,又有其概括力,“衣百结”三字尤其着力,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都浓缩在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不言而喻,在这种形象画面里,凝聚着作者的同情。这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其经济生活状况堪忧、家境贫穷。
“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陶醉于西浦月、南溪雪的美景之中。
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长欢悦”表现出知足的快乐的心态。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渔人贫且快乐,享受着不同一般的美好人生,令人艳羡。
43.B
44.①以哀景衬乐情。残蝉渐绝,败叶微脱,风露凄清,值此清秋时节,正好登高赏景,景哀而情乐。
②用典。借用齐景公的典故,告诫自己休要对景凝噎,表达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情感。
③直抒胸臆。“遇良会、剩偷欢悦”“杯兴方浓”,直接抒发了欢聚畅饮之情。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评价诗词思想内容及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
B.“意境并无不同”理解错误,“绽金蕊、嫩香堪折”是愉快的情感,而“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忧伤郁闷的情感,这两者的意境截然不同。
故选B。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残蝉渐绝”“败叶微脱”“风露凄清”都是秋天衰败的景色,是哀景,而从“正是登高时节”可知作者写的是登高赏景的乐事,虽然眼前景象衰败,但是作者心情喜悦。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抒发情感的方法。
“休效牛山,空对江天凝咽”一句中,“牛山”是指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伤落泪的事,这里运用“休效”一词告诫人们不要像齐景公一样悲观,而是应该乐观行事。这里运用了用典抒发情感的方法。
“遇良会、剩偷欢悦”“杯兴方浓”,直接写出词人内心感受:在这相聚的美好日子里,尽想乐事,开怀畅饮,直接抒发了欢聚畅饮之情。这里运用了直抒胸臆抒发情感的方法。
45.A
46.①柳诗: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刚毅不屈;
②乔曲:怀才不遇,顾影自怜,凄苦愤懑。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但都塑造了一个在严冬雪晴之后江边独钓的渔翁”错误。柳诗在雪中独钓,乔曲在雪晴后垂钓。
故选A。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柳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超凡脱俗、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乔曲:在冬寒的前后,雪晴的时候,有谁来伴我和雪梅一般清瘦的身影,自比于梅花,塑造了一个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君子形象;寒风萧瑟,薄薄的蓑衣不敌冷冬,却依然不顾皮肤冻伤而坚持钓鱼,塑造了凄苦愤懑的形象。
47.C
48.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词人以“汝”称呼酒杯,将酒杯人格化,认为自己贪杯致病皆因酒杯逗引所致,于是告诫它不要靠近自己,饶有趣味。
②采用对话的形式。围绕“戒酒”一事,词人与酒杯展开了一场对话,词人戒酒心切,酒杯又强烈诱惑,表达了词人欲戒又不舍的矛盾心理,最后以酒杯的“再拜”“麾之即去,招须即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收束全词,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引出为善去恶的哲理思考”错误。从“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可知,作者得出的哲理是“凡事有度”。
故选C。
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辛弃疾的这首《沁园春》,以戒酒为题,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
题目“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颇新颖,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贪杯,倒怪酒杯紧跟自己,从而将酒杯人格化;首句“杯汝来前!”从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开始,以“汝”呼杯,而自称“老子”(犹“老夫”),将酒杯拟人化,认为自己贪杯致病皆因酒杯逗引所致,于是告诫它不要靠近自己,饶有趣味。
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的方式,以嗔怪的语气指责酒杯的冷酷无情“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要追问其中缘由,言外之意,即是因酒致病,故酒杯之罪责难逃。“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它说: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这是不称“杯说”而称“汝说”,是主人复述杯的答话,其语气中,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故又叹息:“汝于知己,真少恩哉!”口气不但软了许多,反而承认了酒杯曾是自己的“知己”。然后对杯子说“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主人戒酒的决心可知矣!杯子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亦不再辩解,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麾之即去”没什么,“招则须来”则大可玩味,说得俏皮。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杯子一问一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49.A
50.①运用衬托(借景抒情)。上片通过写秋色、太湖的美景,衬托了词人虽已隐居,但内心仍不平静,难以忘怀世事;
②直抒胸臆。“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写词人恨新雁带来边疆强敌压境、边马哀怨的消息,表达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③用典。“归来三径重扫”表现作者的隐居之情,“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借用谢安的典故表现词人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向。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平静闲适”错。开头两句写了霜降那天秋高气爽,黄花盛开;三四句写了词人居住在幽静偏僻的地方,衬托了词人开朗胸怀,但从整首词来看,本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词人的内心并不平静闲适。
故选A。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借景抒情。上片起首四句先写晚年生活的环境和乐趣。暮秋的景物渐渐地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了。伴随深秋而来的,自然是凛冽的冰霜,以及那“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性本高洁的菊花,即词里所说的黄花。简陋的小屋掩映于秋色黄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倾斜的小路。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门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
直抒胸臆。“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问”字,说明他不甘寂寞,时时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茄。”“悲风”之前加上“却恨”,强化了词人的情感波澜,即由怅惘不安进而愤愤不平了。因为冉冉飞翔于白云之间的新雁带来了敌人侵扰的消息,边境很不安宁。
用典。“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典故,写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扫扫荒芜的小路,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表现作者的隐居之情;“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在当今时代,没有人能像谢安那样,指挥若定地歼灭敌人,也是说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谈笑净胡沙”作者运用反洁语气,长声仰叹,既是精忠报国的宣言,也是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告。
51.D
52.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语言豪放飘逸,诗句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证明本诗是李白所作。
【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湖南七郡虽然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错误,最后两句是说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是名门大家都请怀素题字,而不是家家。
故选D。
5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表现手法: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风格: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诗中“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北海,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53.D
54.①《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之情。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于冬残之时感受到新春的气息,于艰难的处境中看到新的希望。
②本诗则表达诗人对残冬漫长的无可奈何和对新春迟迟不来的孤寂苦闷。“岁残尚恨新春远”一句中由“岁残”可知“新春”本不远,诗人却“恨新春远”,凸显其情。
【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D.“尾联的想象”错误。尾联“尚恨”“欲挽”直抒胸臆,用来引出诗人此时的感慨愿望,实有其情,并非想象中的情景。
故选D。
5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对诗人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总结。本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从“岁残”“恨”“新春”的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象征义的分析把握入手,进行总结概括。
《次北固山下》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岁暮夜残、冬春交替”表达了以新代旧的欣喜和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此处表明诗人已经感受到新春的气息,在艰难的处境中重新看到新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欣喜之情。此句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岁残尚恨新春远”一句落笔惊人,陆游借“岁残尚恨新春远,欲挽天边斗柄回”中的“岁暮腊残、冬春交替”表达了对新春未临的遗憾和期盼之情。“岁残”过后,“新春”本不远,诗人却“恨新春远”,表达了诗人对残冬漫长的无可奈何之情,凸显了急切盼望新春到来,新春却迟迟不来的孤寂愁苦之情。
55.C
56.①“湘帘”暗指潇湘馆,故可推断作者为林黛玉;
②“娇羞默默同谁诉?”写赏花人娇羞,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和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娇羞契合;
③“秋闺怨女拭啼痕”句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似;
④白海棠冰清玉洁、孤高的品质与林黛玉的形象相似。
【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说法错误,“偷来梨蕊三分白”的意思是白海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而不是色泽娇艳。
故选C。
5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半卷湘帘半掩门”中的“湘帘”是指湘竹制成的门帘,在诗句中暗指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作者正是从自己房内望去,看到的白海棠,因此可推断出作者为林黛玉。
“娇羞默默同谁诉”将笔墨回到写看花人,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的内心世界——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这与林黛玉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极为相符。
“秋闺怨女拭啼痕”意思是白海棠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却带有愁戚伤感的感彩。这又与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以及她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符。
“碾冰为土玉为盆”意思是你高洁白净,该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你,从侧面烘托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出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57.D
58.①《夜雨寄北》最后两句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②《无题》尾联运用设问,运用“鱼书”的典故和“水远山长”的象征义表达了书信无法传递、道路不通、人事阻碍、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
【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分析错误。并非诗人想象“思念的人”的情景,而是描绘自己在寒食时节颓唐沮丧的形象。
故选D。
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最后两句“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意思是想寄封信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运用“鱼书”的典故,这一典故出自《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同时,“水远山长”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表明自己对书信无法快速到达爱人手中的忧虑,从而表达出对于爱人难以相见的相思之苦。
而《夜雨寄北》最后两句“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写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59.C
60.①《爱莲说》中借牡丹来反衬莲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爱慕荣华者的批判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②《牡丹》托物言志,通过对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擅长”错误,“擅”是独占、专有的意思,是说牡丹独占尊位。
故选C。
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牡丹》首联写牡丹的品格,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绽放花朵;颔联写牡丹的贡献;颈联转诉牡丹对嫉妒者的蔑视;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全诗字字写花,处处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