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发现诗歌全篇使用对比写法的特点。
2.通过对作业本题目的再加工,结合课内外资料画思维导图,在诗中寻找鲁迅的身影,理解诗歌内容,丰盈心中鲁迅形象。
3.通过为鲁迅写颁奖词,感受“鲁迅精神”的传承与流淌,升华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教学准备:
鲁迅相关资料。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的学习当中,我们一直在亲近一位伟人,他就是——鲁迅。
2.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拓展了一些相关资料,让我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谁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站在单元整体视角聊鲁迅,让学生获得回顾所学课文与相应拓展资料的机会,通过调动旧知,为后续借助资料理解诗歌内容铺路。
板块一:读诗歌,理解对比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一首诗,一起用心地读读课题。(揭题,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几类人?
3.对于这样的人,诗中有一小节对他们进行了总的概括。(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师生合作,分别读两类人的不同部分,明确诗歌对比写法。
5.诗歌2-4小节,对比的是?(两类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7对比的是?(两类人的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在于“读”,教师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自主发现诗歌的写法特点。
板块二:画导图,寻找身影
1.范例教学,学习诗歌第2小节
(1)请生读第二小节。
(2)你从哪儿看到了鲁迅先生的身影?(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3)学生完成作业本批注范例。
(4)或许通过这句诗,你还能想起鲁迅说过的话?
预设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预设②:“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5)引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鲁迅的奉献精神。
小结:通过这一句话,我们联想到了学过的课文,联想到了鲁迅的诗,联想到了鲁迅的话,借助这些资料,我们找到了鲁迅的身影,对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迁移学法,自学3-4节。
出示任务一:默读诗歌3、4小节,任选一处,结合资料,尝试以画“枝条状”思维导图的方式在作业本上作批注。
(1)结合资料,照样子作批注。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补充观点。
3.反馈第3小节学习成果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交流反馈
作业本反馈:鲁迅顽强不屈,面对“碰壁”________(勇于斗争、毫不退缩……)
预设①: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诗集《野草》。
预设②: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预设③:想到了鲁迅多番与黑暗作斗争的经历,如多次遭迫害、更换笔名、以笔作武器坚持斗争……
(3)引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鲁迅甘愿牺牲自我,与黑暗斗争的精神。
4.反馈第4小节学习成果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1)交流反馈
作业本反馈:鲁迅向往《好的故事》,希望追求美好。
预设①:底层劳动人民。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风波》可以看出。
预设②:青年作家。在阿累写的《一面》中和萧红的经历可以看出。
预设③:孩子们。从《狂人日记》《记念刘和珍君》可以看出。
(2)引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5.把诗中“有的人”换成“鲁迅”,请生齐读。提问是否可以替换?
6.明确诗人对两类人的不同情感,即歌颂与批判。像鲁迅这样的人,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7.两类人的结果又有怎样的不同?教师分别读诗2、3、4节,学生对读5、6、7节对应描写结果的那一节。
8.对应着读和按原文顺序读,你更喜欢哪一种?
(感受课文用排比增强怀念敬仰情感的编排特点)
9.学生齐读2-4小节,用朗读表达敬仰。
※设计意图:在语文作业本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进,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聚焦诗句,发散联想,同时兼顾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及背后的情感,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视化”。
板块三:颁奖词,升华情感
1.感受悼念
出示鲁迅葬礼的画面,人们为鲁迅唱的挽歌与为鲁迅送去的挽联。
2.写颁奖词
在鲁迅先生离开我们的85年里,“鲁迅精神”仍不停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间流淌,袁隆平、钟南山,他们都有像鲁迅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鲁迅精神”,也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现在,“感动中国世纪人物”栏目组委会委托我们,为鲁迅先生写一段颁奖词。你们会怎么写呢?
3.全体学生起立,带着情感,在配乐中朗诵《有的人》。
4.(教师出示鲁迅作品图片)鲁迅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的作品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愈发光彩夺目。鲁迅,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阅读。
※设计意图:以单元整体视角开启课堂,最后又回到单元整体视角,学生撰写颁奖词的过程,实际是整合单元学习收获,升华内心情感的过程,此间除了对伟人的崇敬,更有对精神的传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批判
对比
虽死犹生 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