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3:01:17

文档简介

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
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
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
高二语文
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
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义的伟大义务。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材料二: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拔乱反正,十分必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段)
材料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
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
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败,但最终会胜利。
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
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
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斜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
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
B.文章按照“引论一本论—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
G.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
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文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
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
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米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
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箸不能难。
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
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
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
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月见之,月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
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
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
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4分)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曲解文意。第二个阶段就是“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它之所以意义更伟大,是因为它是“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C(曲解文意。“最多经历两次飞跃”错误,文中说“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可见至少要经历两次飞跃。)
3.B(B项居里夫人和丈夫“在实验中提出放射性理论”是“由物质到精神”的第一次飞跃,“运用该理论指导医生治疗癌症”是“由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A项赵括“学兵法”是间接经验,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也没有第二次飞跃,所以排除。C项刘向的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涉及第一次飞跃,故排除。D项也是通过试验检验理论,也只是第二次飞跃,故排除。)
4. 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例如,用“一般来说”修饰限定推理结果,用“暂时”“有时候”“有些”修饰“失败”,在肯定普遍性的同时不否定特殊性,思维严密;②语言高度概括。文章没有列举具体例子,而以“思想”一词指代包括“意见、政策、方法、计划、文章”等在内的一切思想成果;用“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两次飞跃的认识过程。③语言通俗易懂。例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 答案示例:
(1)喜欢材料一。理由:①设问开篇,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态度鲜明。通过直接的否定和简明的肯定,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建议删除“造成疑问和悬念”,开头问答都很明确,没有悬念。建议改为“自问自答”。
(2)喜欢材料二。理由:①开门见山,提出话题,交代写作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写作背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每点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 C(“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有误,应为对“我”的叮嘱。)
7.B(“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我不是认为她在欺骗孩子,而是觉得她在委屈孩子。)
8. 答案示例: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④遇事冷静:果断的让我藏起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清楚交待下一步怎么办。⑤大公无私:不让自己饥饿的女儿吃一根作为党费的咸菜。(每点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 观点一:真实。①“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就是有超出常人之处。黄新在危急关头,虽然“心绪激动得很厉害”,但最终能冷静、坚定地做出选择,这是英雄形象的典型表现。②黄新的英雄形象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她在危机关头没有动摇,是敌我斗争年代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甘于牺牲,且随时做好牺牲准备的崇高品质的表现,符合“生活真实”;③艺术真实是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黄新没有动摇”是作者选择了生活中信念最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典型表现,这样塑造形象,符合“艺术真实”。
观点二:不真实。①生活中人无完人,黄新“没有任何动摇”的完美高大的形象让英雄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读者平常认知不符,让人很难相信。②塑造人物的细节上有失艺术的真实。例如,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一根咸菜,这一细节违背了母亲的天性,过于夸张。③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小说中黄新的形象,跟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党员形象雷同,个性并不突出,有违艺术的真实。(每点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B(在文中应该是“凡……者”,“凡是在自己身上有四种品质的人”,而“于我者知”从上下文说不通,排除CD两项,“然”在这里通“燃”,而放在句首多是表转折,这里没有转折,故排除A项。)
11. D(“达则兼济天下”中“达”是“得志,显贵”的意思。)
12. B(论证的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3. (1)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内”“要”介宾结构后置三处一处1分,文意通畅1分。)
(2)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以……为”“爱”判断句各1分,文意畅通1分。)
14. 答案示例:①例证法,用“孺子将入于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喻证法,用“其有四体也”作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③对比论证,把“有恻隐之心”和“无恻隐之心”等做对比,论证人有“四端”。 (每点1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5.C(“实写“错误,”“纵使相逢应不识”是作者的想象,这十年自己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与挫折,变化很大,已经“尘满面,鬓如霜”,纵然能与妻子再次相逢,妻子应该也认不出自己了。)
16. 答案示例:①梦境的记述的细节表现为“正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写出梦境中妻子美丽的情态容貌、夫妻二人胜似千言万语的无言以及默默流下的泪水,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地怀念。②身世之感的细节表现为“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历经生活的变故、仕途的坎坷后身心疲惫的感慨,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每点3分,指出表现1分,恰当分析2分)
17. (1)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2)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8. D(文中句子和D项所起作用都是解释说明。A项是表示说话中断,话没说完;B项是语义转折;C项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19. 答案示例:【甲】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等);【乙】不知疲倦(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等);【丙】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等);【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运筹决胜等)。
(【甲】处要考虑到能修饰“艰难岁月”,语义上和“征战万里”接近的成语;【乙】处要能修饰“操劳着”,结果是“消瘦了”的词语;【丙】处是能修饰斗争,因为代词“这”,还要符合上文语境;【丁】是“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的原因,也得是做法。在填写成语时还要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每空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给分)
20.答案示例:敬爱的毛主席,您带领我们战胜了凶险的雪山草地,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可怕的分裂危机。在这个过程中,您身体日渐消瘦,我们衷心的希望您保重身体,希望您继续像北斗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内容必须表达敬意和关心,2分;必须使用排比手法,正确2分,再有其他修辞手法1分。)
21.C (标题不是文章,不能用书名号,应该用双引号。)
22.答题示例:前提一:广告上只说了信箱,没有说地址。(2分)推论二:亨利来过罗蒙德家。(2分)前提三:亨利手里有罗蒙德被偷的手表。(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3.审题提示:材料信息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小说人物,他们“面对困境”,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第二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屈原等人,他们也是遇到了“各自的困境”,做出了选择。题目要求考生从这些人面对困境所受启示,表达自己在困境时的人生思考。另外,这是命题作文,题目不得更改。文体不限,但最好写成议论性散文。
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
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爱惜(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