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题可先使用2B铅笔填涂,然后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本题共30小题,1~20小题每题1分,21~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膜和核糖体 B.细胞壁 C.核糖体和叶绿素 D.染色质
2.下列关于RNA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和蛋白质分子都含C、H、O、N四种元素
B.细胞中的蛋白质可参与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
C.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但不是染色体中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D. 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中催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3.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蚕豆根尖细胞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
B.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C.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D.核糖体是真核细胞所有细胞器中唯一不具有膜结构的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酸性重铬酸钾变色情况,可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酒精的产生情况
B.在常温下双缩脲试剂加入到酶溶液中不一定能观察到紫色反应
C.观察叶绿体时可选取藓类小叶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上表皮
D.检测苹果汁中还原糖时,加入斐林试剂,然后50~65℃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5.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自然条件下,将纯种高茎与纯种矮茎间行种植,收获高茎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继续播种,长出的植株将表现为( )
A.都是高茎 B.都是矮茎 C.1高茎:1矮茎 D.3高茎:1矮茎
6.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 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1/8 C.1/4 D.1/2
7.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1三体个体的形成可能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异常有关
B.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
C.同一个体的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同
D.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有关
8.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临床上,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敏感性菌株不断被淘汰,抗药性菌株大量繁殖,最终可能导致出现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级细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敏感性和抗药性是由细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B.若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则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可能会逐渐下降
C.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不定向选择
D.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加速诱发了基因突变从而产生“超级细菌”
10.在一个健康人的血浆中都可能找到的是( )
A.氨基酸、CO 、纤维素 B.血红蛋白、
C.甲状腺激素、葡萄糖、尿素 D.胃蛋白酶、胆固醇、血浆蛋白
11.如图甲表示突触结构,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a处能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B.甲图中的a兴奋时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乙图处于②状态时的 内流不需要消耗ATP
D.适当提高细胞内 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80~-40mV
12.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13.产生渴感的神经中枢和感受器分别存在于( )
A.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下丘脑和垂体 D.肾上腺和下丘脑
14.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 B.神经递质通过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
C.既有电信号传导,也有化学信号传递 D.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15.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
C.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 D.成人有意识憨尿
16.某学生参加冬季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减少,细胞代谢减弱
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17.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脊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⑥巨噬细胞⑦垂体⑧淋巴结⑨肿瘤坏死因子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⑥⑨ D.①②③④⑥⑧
18.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人为因素的干扰只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不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9.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0.右图所示食物网中的猫头鹰每增加1kJ的能量,至少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为( )
21.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水分子,则其既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又能通过相应通道进入细胞
B.若X是K ,则其进入细胞既需要能量,也需要膜上的蛋白质参与
C.若X是葡萄糖,则其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若X是性激素,则其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与氧气浓度无关
22.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全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ATP
B.①产生的NADPH和ATP,可以用于②过程中CO 的固定
C.过程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绿色植物的干重不一定会增加
2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②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
③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1:1
⑤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24.下列关于遗传密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UGA、UAG既可以作为终止密码子又能编码氨基酸,体现了密码子的简并性
B.当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起始密码子部位结合时,mRNA转录开始
C.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D.一种氨基酸只有1种密码子
25.如图,a、b物质对应的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
26.当人长时间处于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疾病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产生抑郁,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B.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利于更多的5-羟色胺进入突触后膜传递兴奋
C.积极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度运动有利于缓解抑郁症状
D.5-羟色胺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且需要细胞供能
27.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病毒感染→人体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胞外病毒
D.给予单侧光照→去尖端的胚芽鞘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8.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植株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
B.若图甲④装置中茎的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m小于e
C.如果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直立生长
D.若图甲①装置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小于2m
29.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图中的C和D 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
D.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0.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分。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基于生物学科学习所形成的下列理解,说法合理的是( )
A.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序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决定其功能
B.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物质与能量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C.稳态不仅表现在个体水平,细胞和群体水平也可以表现出稳态
D.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2.欲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下列选项中属于实验组小白鼠的表现的是( )
A.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C.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B.对酵母菌计数时,若不染色则统计结果比实际活菌数量值大
C.在长条形的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取样,有利于取样的随机性
D.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能减少误差
34.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鼠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气候湿润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C.林冠层的郁闭度增加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不一定是固定的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D.植物一定是生产者,但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
36.(12分)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感染后引起人体严重的肝脏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下图表示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的部分免疫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说,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过程利用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 .
(2)图中细胞a是 细胞,该细胞 (填“能”或“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物质甲为 ,该物质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 .
(3)细胞f由 (填细胞名称)分裂分化而来。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乙肝病毒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至少两种抗体,其原因是 .
(4)下列有关免疫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有 .
A.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B.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HIV大量增殖是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
37.(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双子叶杂草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
(2)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曲线图,激素乙代表的是 ,生长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 (填“促进”或“抑制”),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3)图丙表示种子萌发时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脱落酸在植物体中的合成部位有 (答出两点即可)。根据图丙可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分裂素与赤霉素发挥的作用效果 .
(4)生产上可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使插条生根,若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较高,可用 (填“浸泡”或“沾蘸”)法处理插条。
(5)“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种“气”是指 ,在该句古诗中体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 .
38.(12分)蝗虫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生物,人类较为关注它的数量变化情况。某种蝗虫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采用 法来调查跳蛐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 .
(2)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蝗灾发生时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3)如图所示,当蝗虫种群密度为 个/m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蝗虫种群密度由20个/m 增加到30个/m 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蝗虫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为 .
(4)构建一个当蝗虫种群数量减少时与青蛙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5)在对某种“灭蝗专家”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该鸟40只,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粉红椋鸟4只。则该调查区内粉红椋鸟的个体总数为 只。
39.(11分)某生物群落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物群落为陆地群落中的 生物群落,判断的依据有 .
(2)该生物群落中,自下而上分别配置着不同的植物类型,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性,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的 能力;在群落的每一层次上,都栖息着各自特有的动物,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说明动物也具有 现象,推测决定动物具有这种现象的因素是 和 .
(3)该生物群落中,A与B的种间关系是 ,原因是 .
高二生物学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
1~30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31~3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C A C C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B A D B B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C D B D A B A
31 32 33 34 35
ABCD BCD BC AD BCD
第Ⅱ卷
36题(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免疫防御 细胞凋亡
(2)抗原呈递细胞(答“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状细胞”都可以)
不能 细胞因子 促进B细胞的分裂(或增殖)和分化
(3)B细胞(细胞e)和记忆(B)细胞(2分)
乙肝病毒表面含有多种抗原(至少两种抗原)( 2分)
(4) ACD(2分) (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7题(10分,每空1分)
( 1 ) 1 C
(2)细胞分裂素 抑制 非极性
(3)根冠、萎蔫的叶片(答不全或有答错不给分) 相同(相似或者一致,意思相近即可)
(4)沾蘸
(5)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答其他作用不给分)
38题(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样方(1分)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1分)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只答“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也给分,但答不全不给分)
(3) 15 逐渐减小
(4)蝗虫数量减少→青蛙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加
( 5) 200
39题(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森林 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2分) (意思相近即给分,但只回答森林群落植物特点,或者只答动物特点给1分)
(2)垂直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只要体现充分利用资源即给分) 分层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划线的两个空位置可颠倒)
(3)种间竞争 A和B都是植食性动物,具有共同的生活资源与空间(2分) (意思相近即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