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进阶1 第11课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进阶1 第11课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5: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用书独具)
(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请概括段意:提出国家盛衰由于人事这一论点,举出庄宗这一评论对象,并提出“得天下”与“失之”两个方面为下文提纲。
(第2段)世言(世人说)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赐给)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奔驰,快跑),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请概括段意:写李克用赐矢和李存勖受矢以及李存勖请矢用兵等事。
(第3段)方(当……时)其系(缚)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呼,乱者四应(响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推究)其成败之迹(踪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请概括段意:通过“壮”和“衰”的对比,从而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无节制),岂独(只是)伶人也哉?
请概括段意:通过庄宗“其盛”“其衰”时典型事实的对比,从而推导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推究。《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一、辨识通假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
二、一词多义
1.微
2.困
3.告
4.盛
5.其
三、词类活用
1.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5.函梁君臣之首(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6.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考查,探究)
7.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8.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有谋有勇的人物)
9.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10.忧劳可以兴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11.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四、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人的作为。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3.其意气之盛
古义:精神、气势。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五、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3.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自然的道理。
4.请其矢,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译文: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6.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其传世名作有散文《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等,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诗作《戏答元珍》《题滁州醉翁亭》《忆滁州幽谷》等。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任务探究一 逸豫可以亡身
——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任务设计]
1.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②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文中作者的观点来概括,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②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完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任务探究二 借古讽今知兴衰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运用丰富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并运用精当的议论,将“史”和“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古讽今,以后唐庄宗失败的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戒。
[任务设计]
4.由课文的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这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5.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④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有点文不对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②因为伶官的事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们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们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③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教师用书独具)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