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的视野更加宏大。旧课标将“新航路开辟”置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主题中,突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新课标则着眼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要求“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流行的走向近代世界过程小的“西欧或西方中心论”。
新课标淡化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知要求,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多重影响,包括“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人类社会由此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有利于培养学生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新课标强调“全球”、强调“精神”,视阈更全面深入,价值更丰富多元,如体现“自信探索”的大航海精神,是人类勇于探索、不断进步的精神,在“自信探索”精神引领下,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力不断增强;又如体现“包容开放”的文明交往态度,尊重不同区域的文明,善于学习不同文明的优秀文化,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已有:初中课本对“新航路开辟”所述详细,因此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过程有较好的基础。经过高一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经过初中与高中的地理学习,学生对于世界地图的认知与解读有较好基础。
未有:初中课本对“其他航路的开辟”未曾涉及,这是学生的知识盲区。
解决:设置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知识,在世界地图上画出15-17世纪时期的全球新航路填写表格,提升学生信息解读与应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联系所学知识,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整体。
2.能够结合课本内容,独立在世界地图上绘制与讲解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树立时空观念。
3.通过分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需求”、波特兰海图的内容,能够解读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提升获取信息与解读史料的能力。
4.通过联系丝绸之路、全球航路与一带一路,揭示新航路开辟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5.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艰辛过程,感知航海家探索、开放的勇气与精神,联系现实中国倡导、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理解当代世界整体的凝聚,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难点: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全球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教法:智慧课堂、分组探究、史料研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三条“路”
“丝绸之路” 新航路 一带一路
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条路作为问题引入本节课重点“新航路”。结合所学知识,回忆“丝绸之路”、“新航路”。观察三幅图,世界从相对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得益于那幅图,引出全球航路的开辟。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熟悉的“丝绸之路”入手,引发学生对“新航路”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导课点题“丝绸之路”、“新航路”、“一带一路”,以此三条路串联本课内容。
【新课教学】
一、迈向海洋——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概念解读:15-17世纪,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学术界称之为“大航海时代。
问题引导:15-16世纪时期,人们为什么要迈向海洋?
学生解读哥伦布给陛下的自荐信,分析航路开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设计意图:以小问题为导入,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的同时,使学生对航海动机及条件有一个初步认识。
迈向海洋的动因:
通过教材及图片,分析14世纪的西欧产生了那些变化,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
根本原因(内因):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成为时代追求。
思想动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主张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幸福,鼓励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这一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动因之一。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传统商路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提供了方向引领,社会上出现了“寻金热”。
迈向海洋的条件
材料:“15-16世纪航海中广泛运用的波特兰海图”
教师活动:以“波特兰海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解读图中信息:
海图→长期航海的丰富经验积累,海图、地图的绘制为航海提供便利。
船只→尾舵(中国传入)、船帆、桅杆等先进船只装置的应用。
指南针、罗盘→指南针的传入与改进使得航海家在海上能够测量和确定方位。
学生活动:根据图中信息,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以及西欧科技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设计意图:以一张“海图”,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航海条件的成熟。
二、开辟航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与艰难
问题引导:15-17世纪,航海家门开辟了哪些新航路?
学生分组绘图: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大西洋到美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北半球北纬度、南半球。按照提示的5个方向绘制航路。通过动态演示图引导学生填表,了解主要航路的开辟概况。
航海家们带着梦想与渴望走上大海征途,包括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等国开辟了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通往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航线,建立起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直接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的积极探索,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全球物种交换和商品流动。
三、现实启示
大航海时代,很多航海家都选择迈向海洋。但我们看到的路线只是极少数成功的航海家探索出的路线,大海毕竟是神秘的,而且充满风险的。结合航海家们个人命运及相关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航海家们的航海精神。
教师总结:以自信果敢的魄力,披荆斩棘的勇气,不畏艰难、探索未来认知世界,航海精神是自信探索的精神,面对未知,迎难而上,放手一搏,是拼搏的精神,以苦为乐,永不放弃,是开放的精神,海纳百川,凝聚世界。
自信探索,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执着的坚持梦想,充分彰显了人类自我超越的勇气与决心,正是有了这样的航海精神,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本课小结】
“文明交流之路——全球联系之路——共建共享之路”
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从繁华的长安出发,路过河西走廊的绿洲,穿过新疆的戈壁沙漠,到达西域诸国,开启了中西方的商旅、文化、经济交流之路,将众多的中国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1500年前后,西方航海家们前赴后继,敢于深入无边无际的大海,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敢于面对海上的风浪,最终开辟了全球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现代的我们仍然继承了来自古人的探索、拼搏、开放精神。现在,我们国家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作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决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交汇融合,多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一条共建共享之路。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世界,才是最好的世界,才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八、课后作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传播和谐的理念,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请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中遇到的诸多阻力?
九、板书设计
6、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迈向海洋
二、开辟航路
三、现实启示
十、教学反思
亮点:价值立意新:在“分析新课标”、“对比新旧教材”、“关照高一学情”的前提下,提出本课的价值立意。通过联系丝绸之路、全球航路与一带一路,将古今中外历史横向纵向联系,将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将升华家国情怀贯穿于学习活动。
有效实现课堂三化:以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三条路引入本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新旧知识有效衔接,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相互联系,体现了“知识结构化”;通过设置情境“远洋航行前你需要作那些准备”“角色扮演麦哲伦”等加深学生对航海中艰难险阻及航海家们面对未知世界勇于冒险探索,超越自我的精神,通过多个生动有趣的活动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课堂的“过程情境化”,最后设置问题“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应对”升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积极发言探讨,体现了课堂的“思维可视化”,整节课愉快融洽而自由,有想象、有参与、有思考,师生共同迸发思想的火花。
反思:因为课时有限,家国情怀部分活动无法深入展开,比如学生古今对话,对航海精神与今天时代精神以及个人生命价值的思考写一段话,没有能够全面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