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5:58:05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
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
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丈
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丈夫远征归来,
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
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
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
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
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
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
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
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绘画与雕塑属于瞬
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
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
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
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而小说却可以去描
绘持续性动作。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
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
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
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既然它所关注的对象
无法离开空间,那么它也就无法抛弃空间。并且,恰恰因为小说在形式上属于时间艺术,
所以,空间问题反而在这里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了: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究竟如何看待空间,
又如何处理空间?空间问题就成了小说家的一门大学问。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减)
材料二:
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
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
高三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8页)
说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
崭新的视野。
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进
入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空间“生产”出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思想观念,这些
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
事的进程。如《孔乙己》这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作为舞台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
精心设计。小说一开始就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咸亨酒店进行了介绍,着重突出其等级特
征。孔乙己沦落为社会等级的底层却不自知(还穿着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此,
森严的等级和忘记自己的社会位置必然要发生猛烈的碰撞。其结果是,在公众汇聚的酒店
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成了这一公众场所人们嘲笑的对象。庸众的笑对孔乙
己来说是一种把他从咸亨酒店这一等级空间里排除出去的力量,而孔乙己却想竭力维持自
尊以进入这一空间。所以,咸亨酒店就成了一个排除与谋求进入的战场。在来回的搏斗中,
庸众的冷酷、麻木、愚昧,孔乙己的中毒(科举制度之毒)之深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就
都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咸亨酒店这一空间形象,既是被等级观念、
冷酷的人际关系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关键。这一转化过程制
造了孔乙己的悲剧,也达到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创作目的。
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
空间叙事的形态指空间在完成叙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通常以小说里所有
的空间作为考察的对象。小说空间叙事从形态上可以划分成两类:将在一个固定的具体地
点、场所完成的空间叙事称为静态空间叙事,如鲁迅《孔乙己》《风波》《示众》等,它
可以刻画一个场景,也可以刻画多个场景;将地点、场所有移动变化的空间叙事称为动态
空间叙事,如《药》《阿 Q 正传》等,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
叙事的逐步展开,当然,空间场景肯定是多个。对空间叙事形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
全面地掌握空间叙事的特点和作用。
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
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如《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是通过处在这一空间的
最底层的小伙计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他也可以“附和着笑”,参加对孔乙己的集体狂欢,
他似乎也与其他庸众取同一价值立场,但这只是一个伪视点;真正的视点是二十多年后、
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而这一视点则是对前一视点的否定,包含了对狂欢场景
的批判和对当年参加这一集体狂欢的自我反省。伪视点显出空间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感性,
真正的视点显出否定性和批判性,《孔乙己》就在这两个视点的对立撕扯中产生震撼人心
的艺术力量。
(选自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故事的发生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空间产生故事,也推进故事的发展。
B.绘画、雕塑能呈现物质在空间中的瞬间动作,不能描绘持续性动作。小说正好相反。
C.咸亨酒店见证了孔乙己的悲剧,其蕴含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悲剧产生的关键。
D.深入分析动态空间叙事下的不同场景特点,有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特点及叙事特点。
高三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小说研究中的空间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小说描述的对象既不能离开时间也无法脱离空间,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空艺术性。
C.《阿 Q正传》通过描述阿 Q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展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多元特点。
D.小说对某一具体空间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观察,可以在多维比较中营造艺术效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浦安迪认为: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
B.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其中顺叙的使用最为普遍。
C.《边城》中那条渡河,是翠翠和爷爷生存的必要空间,与人物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
D.《蝇王》将一群少年置于孤岛,然后静心观察他们在异境中的表现,考验真实人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分析潇湘馆这一空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4分)
当贾宝玉问黛玉选哪儿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
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
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第二十三回)
诗社成立,众姐妹商讨命名雅号时,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
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
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第三十七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发生的日子是 5 月 12 日。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
的日子——5月 15 日。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
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
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
来。
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
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
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
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
急救包。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
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
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
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他
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
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
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加快
高三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8页)
了一些。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当年
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就敢指挥我堂堂
副乡长!
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
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
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
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
稍稍稳定下来。县里来的干部,还从背包里拿出酒精、消炎药粉、绷带,好歹把伤员们的
伤简单处理一下。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抚。
那天,大家吃了一顿饱饭。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
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近.乎.幸福的表情。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
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急急地散开,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阳光重新照亮大地。
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没有人看见重现的蓝天,
没有人看见阳光把整个世界重新照亮。
是直升机声把云中村的人惊醒的。直升机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有人惊呼:余震来了!
直升机声那么响,人的惊叫声那么撕心裂肺。
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两个干部流着
泪水,奔向从飞机上下来的解放军:云中村有救了!乡亲们,云中村得救了!
直升机运来了解放军,运走了伤势最重的伤员。直升机运来了药品、罐头、方便面、
瓶装水,运来了衣服和毯子,运来了帐篷。那么多东西,用都用不完。直升机运来了装殓
口袋和消毒液,运来了医生,运来了拿着喷雾器到处喷洒药水的防疫人员。
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
伤又极度欣喜。悲伤夹着欣喜,欣喜中夹缠着悲伤。
直到直升机来时,阿巴才认出,那个县里来的干部是自己外甥仁钦。解放军到来,仁
钦又带解放军寻找一个个被废墟掩埋的人,直到晕倒。因为疲惫,因为悲伤,因为在从县
城奔赴云中村的路上被飞石击伤头部,伤口发炎化脓而在废墟上昏倒,他才被人抬进了帐
篷医院。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
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
阿巴抓住外甥的手,只会重复三个字:好小子!好小子……
仁钦这才开口问阿巴:妈妈呢?妈妈她去哪里了?
阿巴有埋怨仁钦的意思:你想起来了。
仁钦哭了:死的人太多了。
阿巴觉得自己不应该对外甥这样说话。阿巴说:她去打扫磨坊,准备新麦下来的时候,
好去磨面。
两个人和几个解放军去村子西边那条沟里的磨坊。那是一条横斜着往西穿过树林的道
路。到了沟里,磨坊不见了。他们见到的是一块把整座磨坊砸进地里的巨石。巨石是从山
上滚下来的,一路上砸倒了那么多树,留下了令人心惊的痕迹。
高三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8页)
仁钦浑身颤抖,站在那里没有说话。就这样站了很久,仁钦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滴泪
也没流。后来,他嘶哑着嗓子说:舅舅,我们回吧。
统计伤亡的表格是仁钦亲手制作填写的。表格就画在一本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笔记本上。
他亲手把妈妈填在了失踪人员那一栏里:云中村三百三十七口人,死亡七十余人,伤一百
余人,还有二十多名失踪人员。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钦到达云中村时,亲舅舅阿巴和乡亲都没认出他,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
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
B.一顿热腾腾的饱饭给灾民带来“幸福”,“近乎”呈现暂得放松的状态,“几乎就
是”更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
C.灾民睡着后,阴云“急急散开”,蓝天、阳光“重现”等,都预示着新的希望,为
下文直升机的到来做铺垫。
D.作为儿子的仁钦沉默、克制,与作为干部的表现迥然不同。浑身颤抖、填写表格等
细节传达了他无声的哀痛。
7.关于文中与直升机到灾区救援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升机声被误认为是余震到来,引发村人撕心裂肺的惊呼,真实反映出震灾给村人
带来的巨大伤害。
B.铺排式的“运来”,直观展现直升机救援的物资之全、力度之大,也体现小说叙述
语言的诗化特点。
C.连用两个“从来没有”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连用两个“极度”则写出村人
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D.画线句照应前文,补充仁钦赴村途中的遭遇,丰富其形象。后文“我们的仁钦”表
达村人的惊喜与自豪。
8.小说中副乡长形象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6分)
9.第一段如果只保留“地震发生的日子是 5月 12日”并不影响后文情节发展,你认为能
否删去该段其它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
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
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
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
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
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注],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
高三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8页)
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 ”孟尝君曰:“然。”
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 ”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
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
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 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
“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
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
也 ”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
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
之乎 ”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
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发漂:喻微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
B.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
C.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
D.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舍人,战国时拥有某种才能而依附权贵者。与下文“门人”均属于士阶层。
B.不肖,不才,指品行不好。旧时也常被读书人用以表示自谦。文中指前者。
C.直,意为“价值”,与《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相同。
D.文,孟尝君名田文。古人自称时用名以示谦逊,称别人时用字以示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曹沫不去战场奋勇杀敌,而是拿起农具去田地干活,那他的本领还不如农夫。
B.登徒氏不想去护送象牙床,是因为路上如果有丝毫损伤,他家破人亡都赔不起。
C.孟尝君接受公孙戍建议却对其神态产生疑惑,问清缘由后并未因他接受馈赠而不满。
D.公孙戍进谏后,孟尝君进一步认识到谏言的重要性,在门板上发布征集谏言的告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4分)
(2)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4分)
14.鲁连与公孙戍进谏孟尝君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 15~16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②,辜
负西窗约③。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高三语文试题第 6 页(共 8页)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
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此处喻指儒家思想传承。②麴 qū
生:指酒。③“西窗约”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人善于用典,第一首词化用“囊萤映雪”和“西窗约”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
叮嘱远行人。
B.第二首词“水送树”“云埋山”写出河岸绵长、云低山暗的自然之景,并寄托深
沉的送别之情。
C.“今古恨”三句发出古往今来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反问语气深化并丰富
了词的思想感情。
D. 两首词结尾意蕴悠长。前者寓情于景,表达离别的感伤;后者一语双关,表达对
友人的担忧。
16. 两首词中,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 , ”两句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
应,生动描绘主客乐而忘归的场景。
(2)古人常用“鸥鸟”抒情言志,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 , ”,
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3)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最
近几十年,一座座城邦被拆掉,在许多地方,四合院已经 ,或者作为废墟中幸存的
古董被搬进了博物馆。许多从前四合院鳞次栉比的城市里,如今一根雕梁画栋都看不见了,
建水人居然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
( )。但建水的落后并不盲目,建水知道它要如何在,如何好在,如何作
为建水而不是他者在。建水周边,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赶上了时髦, 。建
水却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在云南的城邦中因守旧而 ,以致今天在云南
省,人们要证实曾经在过一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
建筑样式、手工、生活方式、人情味、口味……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
化.石.。
高三语文试题第 7 页(共 8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
B.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比起来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
C.与中国那些失去了历史的新城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
D.与这个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的建水城比起来,中国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
20.文中分别将建水比作“顽石”和“活化石”,这两个喻体是否可以互换?请说明理由。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金缮是一种 。日本工匠受中国漆艺和描金工艺启发,在陶瓷碎片的边缘处
涂上清漆,将碎片黏合打磨,还原至器物原状。同时,在漆料将干未干时,沿裂隙走势以
金粉或金箔进行覆盖装饰,最后整体晾晒风干。金缮工艺的核心在于工匠与自然的“合作”,
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善于利用自然。①称其为自然之美,是因为用金缮技艺的每一件器物
都是独一无二的。②毕竟,修补的位置和金线的走势均不是提前预知的,③而是由于碎裂
处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此外,④器物何时会破损、因何破损也是随机的,这些都被认为是
自然的一部分。
伴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金缮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但 ,修残补
缺仍然是金缮工艺的起点,顺应自然也依然是金缮工艺的灵魂和前提。经过金缮工艺修补
过的器物, 。然而,器物身上耀眼的金色纹饰,又像在骄傲地讲述它亲历的挫
败及如今的涅槃。究竟是完美更美,还是不完美更美?这似乎已经超脱了美学的范畴,上
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请依次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
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
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第 8 页(共 8页)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1.(3分)B(“相反”一说有误。)
2.(3分)D(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未有“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信息。)
3.(3分)B(材料一观点是“小说在内容上属于空间艺术”,B是从小说叙事的时间
角度进行分类的。)
4.(4分)总分结构。首先运用引证法,提出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核心
问题和外围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法。
5.(4分)①映射空间主人形象。潇湘馆多竹、幽静,映射黛玉的孤傲清高。②不同视
点体现不同人物特点。同样看潇湘馆,宝玉看到的是距离近,体现他对黛玉的亲近;探春看
到的是洒泪成斑,体现她的直爽、有学识。③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发展。宝黛二人
住得近、黛玉爱哭等都将推进宝黛爱情发展。(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6.(3分)A(理由解释错误)
7.(3分)C(“意在”分析错误)
8.(6分)副乡长在第一时间冒死冲到抢险一线,坚决不肯休息,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心
系灾民,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3
分)副乡长初到灾区“六神无主”的表现,侧面写出云中村灾情的严重,同时他的“乱了方
寸”和甘愿受仁钦指挥,与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主人公
形象的作用。(3分)
9.(6分)不能删。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
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2分)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
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2分)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场面具体而细微,与下文叙事
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3分)B
11.(3分)C(“直”同“值”,“当值”之意)
12.(3分)C(公孙戍还没有接受馈赠)
13.(8分)
(1)(4分)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
那么千里马(骏马)就不如狐狸。
(2)(4分)这些小国之所以把相印授予您,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济贫苦人,
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
14. (3分)鲁连运用类比(比喻),委婉劝谏孟尝君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
就完全否定这个人。(2分)公孙戍则(从孟尝君受各国尊敬的缘由出发)直接劝谏孟尝君
爱惜名声,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1分)
高三语文答案第 1页(共 3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3分)C(“只有”错)
16.(6分)第一首,词人借对曹君的嘱托,表达对功名的态度:要珍惜时间,积极求取
功名,为传承儒家思想而勤学苦读。(3分)第二首,表面上看似劝诫友人莫为功名劳神伤
身,实际上蕴含了词人对仕途不顺、难酬报国之志的忧愤之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6分,每空 1分)
(1)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2)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3分,每处 1分)
杳无踪迹;焕然一新;鹤立鸡群
19.(3分)C
20.(5分)
两个喻体的侧重点及所处语境不同,不能互换。(1分)“顽石”的特点是坚固、稳定,
以此比喻建水城在拆迁变革大潮中不随波逐流、坚定执着地守住城市原貌的特点。(2分)
“活化石”的特点是传承与再现,以此比喻建水在时代变迁中,作为古典生活文化载体的独
特与珍贵。(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 (3分,每处 1分)
①改为“用金缮技艺修补而成”; ②改为“提前知道”,或去掉“提前”;
③改为“由(根据)……决定的”。
22. (6分,每处 2分)
①陶瓷(器物)修补技术
②无论艺术形式如何进步(无论流派如何发展)
③似乎已注定不再完美
四、作文(60分)
23.(60分)评分标准参考 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三语文答案第 2页(共 3 页)
【参考译文】
孟尝君有个舍人,孟尝君不喜欢他,想要赶他走。鲁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树木居住
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就不如狐狸。曹沫高举三尺
长的宝剑,一支军队人马都不能抵挡;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长剑,而拿起锄草用具与农夫在田
地中干活,那么他就赶不上农夫。因此做事舍其所长,用其所短,就是圣明的尧也有做不到
的事情。如今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干不来就认为他不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做不来就认为
他笨拙。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使用人又弃逐他们,不能与他们相处,却又来
伤害那些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报答自己的人),这哪里是做人处事、教化百姓的做法呢!”
孟尝君说:“好。”于是就不驱逐那个人了。 孟尝君出巡他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
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
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我是郢人登徒,我当班护送象牙床。象牙床价值千金,
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
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您。”公孙戌说:“好”。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您难道要接
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说:“是”。公孙戌说:“我请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
“为什么呢?”公孙戌说:“这些小国之所以把相印授予您,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
济贫苦人,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这些小国
君主都是才智杰出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国事劳累您,这实在是仰慕您的廉洁啊。现在您到楚
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还没有巡行的国家,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我希望您不要接
受。”孟尝君说:“好。”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还没离开,走到宫门,孟尝君把他叫了回
来,说:“先生叫田文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但为什么脚抬那么高又意气扬扬呢?”公
孙戌说:“臣有三大喜事,外加得一柄宝剑。”孟尝君说:“为什么这样说?”公孙戌说:
“您门下食客几百人,没有人敢进谏,只有臣敢于进谏,这是一喜;进谏而能被您听取,这
是二喜;进谏而能制止您的过错,这是三喜。运送象牙床,楚人登徒不愿意去,他曾答应将
先人的宝剑送给我。”孟尝君说:“好的,你接受宝剑了吗?”公孙戌说:“我不敢接受。”
孟尝君说:“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板上写道:“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
劝止我田文犯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高三语文答案第 3页(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