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中小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用“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
“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
高中二年级
语文试卷
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
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舰《文心雕龙》著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
考生注意:
(《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不的《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盼的《文章缘起》是
材料一:
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
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
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
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
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
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彩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玫进,用以满
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
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
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
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
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
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
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宇,其浓厚处,俱从此出。”
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
(《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桩说:“三唐奥
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
突,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
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
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捉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
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
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
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
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材料二: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
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
A.政府部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212B·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3-212B楚雄州中小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中二年级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
“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是
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烂兮”意思是“花纹色彩简直灿若霞辉”,不属于文章学意
义上的“文章”。其他三项意思是“作品”,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
4.文章学是讲文章艺术的,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为根本目的,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
题的一门学问。(内容2分,语句通顺、格式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先找出材料二第二段具有定义性的有关内容,然后注意下定义的一
般格式即可。
5.①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
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2分)②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
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
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先找出材料二中有关“一门学问”的分析,然后结合材料一
的内容进行论证分析。
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说北玲等人写知青题
材的小说更坚定了作者写小说的念头。
7.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涵的能力。“北玲鼓励孙立哲开·饺子公司”错,原文并无相关表述。
8.①第五段是侧面叙述,第六段是正面叙述,两处相互印证,使立哲和北玲夫妻二人的创业经历真实感人所以
并无重复累赘之感。②第五段是略写,第六段是详写,详写更能表现出立哲和北玲吃苦耐劳的精神,凸显出
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所以并无重复累赘之感。(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的能力。可以从表达效果、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9.实现人生困境的突围:①北玲在美国饭馆打工时遭受歧视,曾因创业而举步维艰,后又身患癌症,但她敢于直
面困难,从容面对。②北玲将陕北插队的那段艰苦岁月转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成为自己人生路上前进的动
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达到人格的升华:她希望中国不要落后,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显示出其高
尚的人格。(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指出了作者对小说主题的解读,考生应结合全文,分析小说
是如何体现这个主题的。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
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两者意思都是“善于”。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说法错误,
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要先教化,教化行不通再刑罚。
13.(1)因此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那么小弦就会绷断。(得分点:“譬若”“急”“绝”各1分,
句意1分)
(2)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得分点:“道”“使”“爱”各1分,句意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如第(1)题中
“急”“绝”二字,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敬,同时翻译时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
14.康子认为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掉“父子讼者”是为了羞辱那些不孝的人。(3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的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2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