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评估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评估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30 12:56:30

文档简介

附:
二零一三学年 八年级语文月考评估测试题(二)
第二学期 (测试范围:第三、四和六单元综合及名著古诗)
第一部分:基础积累及拓展提高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相应的练习。
这是种 ( )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 ),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 ),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日照)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傅莹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义正辞严地回应道:很多中国人希望政府面对挑衅时态度更强硬些。
B.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国家德比战,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C.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D.“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3、(2013·宁波)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油光可鉴 胭脂褪尽 险象叠生 迫不急待
B、引经据典 人迹罕至 天翻地覆 相形见绌
C、英雄气慨 鸡毛掸子 别出心裁 锲而不舍
D、津津有味 谈笑风声 眼花缭乱 怨天尤人
4、(2013·武汉)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5、(2013·武汉)将“隐心,还须战胜富贵的诱惑”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隐心,就是要使灵魂有个安顿的场所。(A)隐逸之士往往通过亲近大自然,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同在的精神超脱。(B)他们往往在山川景物中忘怀世事、颐养情志、寄托理想。(C)陶渊明就有过“贫富常交战”的切身感受,朝廷使者的不时光顾、同学少年的飞黄腾达,都必然带来强烈的诱惑。(D)隐逸之士只有坚守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才能从身心两方面来战胜富贵的诱惑。
6、古诗名句默写。
(1)(2013·甘肃)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2013·黑龙江)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012·河南)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李商隐《无题》中表现爱情坚贞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2·铁岭)综合性学习。
初中毕业前,班级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______▲_______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2分)
(2)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题的演讲活动,一位同学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材料一:明代文学家宋廉,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申,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委会倡议每位同学以“老师,我要对您说”为题,给老师写一封信。下面是三位同学信中正文的开头,你认为哪种开头更好些 为什么 (2分)
①初中三年很快过去了,我有太多的话要向您说。老师,您要我说什么呢 ②三年来,我与您有过多次交流,但今天我仍有些心里话要对您说。
③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老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下面这些片段分别出自我们所学过作者之手,你能慧眼识珠吗?(请写出作者及其书名)
(1)“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_______▲_________
(2)这时,最后的几丝晨曦融进了黑夜之中,天冷得狠。_______▲_________
(3)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及语言综合运用
9、课内阅读。
(一)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面善:_________▲___________ 熟习: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着概括本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2013·乌鲁木齐)阅读下面一篇小短文,回答文后三个小选项。
(二)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文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 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 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儿时的游戏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部分,人的理想生活,就应是这种快乐的生活。 B.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C.每个人都要对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所以都要做些可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做的事。 D.个人的兴趣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家理论的一项是 (▲)
A.人都是生活在某种社会中的,若没有社会,人就无法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 B.人在社会中生活,总会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的生活。 C.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就都能快乐的生活,所以应取消社会制度。 D.人皆有兴趣但各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天下事皆有人做。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围绕兴趣与人生的话题,从小孩子的游戏引出道家对理想生活的认识。分析了道 家思想的局限性与合理性,提出了自己关于兴趣与人生的看法。
B.文章大体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先论述人的兴趣的特点及种类,后半部分集中阐述人生的意义以及与兴趣的关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C.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白话中自然融入一些文言词语,简洁明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D.文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有破有立,运用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正确认识人生、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三)远去的乡村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 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别无它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白: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 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 中,她在 ▲ 里,
她在 ▲ 中,她在 ▲ 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 。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 。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文阅读。
(一)满井游记(节选)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分)
(5)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3分)
(6)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1分)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 )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习作创新。
(2013·潍坊)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对种树的老农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老农摇摇头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 实验人员用很多小铁圈将花园里的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测试南瓜成长过程中所能承受的压力。在承受了来自铁圈的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南瓜的内部长满了一层又一层坚韧结实的纤维,南瓜的根系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参考答案
1、(1)别开生面、情歌酬和、丰富譬喻、贯穿古今(2)歌会的乐趣。
2、A 3、B 4、D 5、C 6、略
7、【小题1】试题分析:“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这句话以“老师”为中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老师进行了赞美,使用“不是……却……”的句式,仿写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点评:仿句类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剩下两则材料都符合要求。考点:本题考查学会对材料的筛选的能力。点评:本题比较容易,要判断一则材料是否符合演讲的主题,先要明白材料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再判断是否符合主题。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时一道开放性试题,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开头,并具体阐述理由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题中所给的三中国开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8、(1)罗曼·罗兰《名人传·贝多芬传》(2)凡尔纳《海底两万里》(3)柳宗元《永州八记》
9、(1)面熟;对歌曲学习得很熟练,了解得很深刻
(2) 答:_因为它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兴奋活跃。
(3) 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
( 4)答:参加“金满斗会”都是村子里的小商贩或普通的村民。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5) 答: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6)村寨传歌
10(一)C,A,B
(二)1.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秀才的诗行里,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2.解析:(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3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4.“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5、 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
“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文章表达了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一)1.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欲扬先抑。3.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 柳条……寸许5.廿二日 稍和 余寒犹厉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①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②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二)11.①初生的 ②回头看 背着 ③查点 ④一般人 雕刻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卢沟桥。重点是桥侧雕刻的石狮。13.村头上防御敌人侵犯的碉堡,顺河蜿蜒曲折,望去如同城墙上的女墙。14.以“桥北而村”为界,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桥。下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村。15.最大的感想应是:中国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具有高超的聪明才智。
12、略二零一三学年 八年级语文月考评估测试题答卷(二)
第二学期 (测试范围:第三、四和六单元综合及名著古诗)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 *******************密*******************封********************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习作创新。
作文题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