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抒情方法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城楼作
陈翊①
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②岸,层峦破枳关③。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注]①陈诩,唐代福州闽县人。唐德宗贞元进士。②榕,榕树。福州别称榕城,因其地多榕树而得名。③枳关,枳木关塞,用以守护和阻隔行人。
1.本诗与杜甫的《登高》都是登高抒情之作,两首诗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何不同?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2.诗歌的首联与尾联在抒情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①日题杜鹃花
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叹灵鹫寺山榴②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注】①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鹃花。
3.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方法的不同。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4.两首诗的抒情方法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
【明】敖英
无定河边水,寒声走白沙。
受降城上月,暮色隐悲笳。
玉帐旄头落,金微③雁阵斜。
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
【注】①受降城:汉代接受匈奴投降所建。②旄头:星名,主兵。古人认为旄头特别亮的时候,将有战事。③金微:山名,在新疆北部。
5.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尾联和高适《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6.请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抒情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本诗以乐景为主,抒发的感情悲欢杂糅。看到大好河山,诗人“开颜”;但这种欢乐仅仅是“暂得”的。杜诗以哀景写哀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滴尽致。
2.①首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对家亲的思念;②尾联间接抒情,通过联想想象(或虚写),采用主客移位(或“对写法”“从对方着笔”)的手法,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婉曲含蓄地深化了思乡之情。
3、曹诗,用“火”喻花以凸显其红艳,并用自问自答形式及拟人手法表达喜爱之情。李诗,以蝶蜂不知、无人欣赏杜鹃的盛开,来烘托杜鹃的孤寂、凄凉,借此表达作者无人赏识的悲哀。
4.①王诗借景抒情,诗中有画,注重色彩描写,抒发了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张诗借景抒情,用拟人写了山色的活跃,借议论直接表达对客人的挽留之情。
5.敖诗直抒胸臆,尾联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戍边将士能够都返回家乡”,从而抒发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高诗用典抒情,八九百年前威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兵,使士兵“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用李广的典故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
6.颈联通过对比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来抒情。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通过想象来抒情,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