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2 15: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重点】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材料一 白居易《长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一、安史之乱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腐败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安史之乱的原因?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三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3 、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一、安史之乱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
节度使?
材料四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一、安史之乱
4、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一、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唐玄宗与陈玄礼率一部份禁军南逃入川(成都),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兵变)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763年安史之乱平息。
读图,说说安史之乱的路线?
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读材料,归纳安史之乱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1:“(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755年人口约5292万,760年约1699万。
材料3:“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
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材料2:战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如邓州的方城县,
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税赋强加于
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影响①: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口锐减。
②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频发。
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1.黄巢起义
(1)背景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安史之乱前,
“盛”有多“盛”?
安史之乱后,
“衰”有多“衰”?
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元结《问进士》
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郑綮《开天传信记》
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
——《新唐书》卷25《逆臣传》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太仓空虚,鼠雀犹饿。
——《全唐文》卷380
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藩 镇
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唐代宦官之祸》
宦 官
万国朝未央、万国贺丰岁。
——《全唐诗》
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①唐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态势越来越严重。
②人民赋役繁重,连年灾荒,生活困苦。(P24)
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2)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 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军进军路线示意图
2.唐朝的灭亡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
南汉、南平,北汉(北方割据太原)
特点1
特点2
特点3
历史趋势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王朝起止年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朱 温
开封
907——923年
李存勖
洛阳
923——936年
石敬瑭
开封
936——946年
刘知远
开封
947——950年
郭 威
开封
951——960年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合作探究
材料一: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
五代十国形成的历史根源和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唐朝藩镇割据
北宋
五代十国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拓展提升
前期 后期
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币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任用奸臣;身居后宫,不 理朝政;纵情享乐,奢侈 成风。
1、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用奸臣、导致朝政日趋腐败;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3、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907年
唐朝灭亡
960年
五代十国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黄巢起义(致命打击)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唐朝兴衰之势】
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
——唐太宗·李世民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原因: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繁重,连年灾荒
影响:给唐朝以沉重的打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板书设计
1.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腐败
B.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
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
D
链接中考
3.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4.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