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要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
细化学习要求:
①能够较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②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地区、物种、交流路线、交流时间);
③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多角度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的品种少、范围小、速度慢、影响有限。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食物物种打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交流传播。这种交流具有双向、互补的特点。食物物种的全球性交流影响深远: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人口激增;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社会等级受到冲击;经济和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及特点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2、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②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③交流物种较少;④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⑤时间跨度大
1、内容:
(1)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2)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
1、原因(推动因素)
①交通工具进步,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概况:
(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来自美洲
(2)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传入欧洲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2)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3)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玉米传入中国
(1)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人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2)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然后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3)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马铃薯、甘薯传入欧洲
(1)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欧洲广泛种植,
(2)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番茄传入欧洲
传入: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
改良: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裁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
传回: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传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香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辣椒的外传
(1)欧洲:原产于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
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中国:明朝时,辣椒传人中国,被称为番椒。
3、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甘蔗
牲畜家禽:牛、驴、骡、马(役畜)猪、羊、鸡(食用)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欧洲移民把鸡、牛、羊、马、猪、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茶叶的传播:
小麦的传播:
水稻的传播:
中国→亚洲其它地区→欧洲、非洲→美洲
西亚→亚洲其它地区、北非、欧洲→美洲(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
中国→亚洲各地→欧洲→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
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
②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
4、非洲物种的传播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 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17世纪,在这一时期英国发生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荷兰威廉三世入主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主题:王权受到真正限制了
时间:1689年 地点:伦敦某咖啡店
约翰逊:喜大普奔! 亨利:啥事这么高兴的?
约翰逊:《权利法案》颁布啦! 亨利:这有啥高兴的?不就是又颁布了一部法律吗?
约翰逊:《权利法案》可不是普通的法律!王权受到真正限制啦!
亨利:啊?赶紧说说,到底怎么个受到真正限制啦?
约翰逊: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征税必须要经过议会同意;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等等。
亨利:看来王权真的受到限制了,那是不是就确立了议会主权?
约翰逊:是的。从此以后,王在法下。
亨利:我明白了,这部法律重新界定了国王和议会的关系,国王的议会,从此变成了议会的国王。
约翰逊:说的是,这叫做君主立宪制,看来咱们英国必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可喜可贺!
亨利:哈哈哈,丈人逃跑,女婿登基,保住了革命成果,又把王权给限制了,好啊!日子有奔头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主题:帝国巨变
农场主甲:以前查理一世国王要我交很多税,我快活不下去了,现在听说已被推上断头台。
资产阶级乙:听说,王室又复辟了?!
资产阶级丙:是的。不过,我们联合新贵族把那糟糕的国王又赶走了,并请来了他在荷兰的女儿女婿。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至高无上不存在了,但是,名义上还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奴隶贩子丁:我到非洲贩卖很多黑奴到美洲,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现在开一个铁厂,听说我们大英帝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世界市场都归英吉利掌控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堂探究1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
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四、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小麦的推广改变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美洲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用以种植农作物,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3)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②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积
极
影
响
消极影响
课堂探究2 美洲农作物与中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 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1548年由地中海地域推进到英格兰,16世纪末传入中欧。1542年以前葡萄牙人从巴西把辣椒带到印度,天正十一年辣椒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朝鲜,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辣椒原产美洲,但其“外婆家”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这种情结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此外,辣椒适应性很强,种植成本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商品意识不强,辣椒主要在食辣区域种植,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蔬菜格局变化,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种植、利用辣椒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形成“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一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探究3:物种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特点:
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
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
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
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
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
作用:
丰富了我国民众的餐桌;
改变了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
举例:饮食方面,如多种与辣椒有关的菜名;文学方面,“泼辣”等词语形容有胆量、有魄力、性格火暴的女性;社会生活方面,“辣妹子”形容性格火辣的湖南姑娘;生活谚语方面,
“不吃辣椒不革命”“无辣不欢”
原因: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辣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 辣椒的生理特性满足了劳动人民对廉价且有滋味食物的需求; 中医的认同; 辣椒本身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 劳动人民在食物制作方面的智慧; 人口的迁徙。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外传
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禽畜:鸡、牛、驴、马、猪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
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改变;经济贸易发展
生态环境遭破坏
课堂小结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