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1.原始社会:木、石、骨、蚌制作的生产工具(非金属时代)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打磨石器)
2.青铜时代(金石并用时代):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但青铜铸造农具数量有限。——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制造即祭祀。
青铜农具的缺点:
铜的产量少,比较贵重,
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3.铁器时代:
(1)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2)中国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中逐步推广;
(3)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出现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西汉:犁壁出现,牛耕得以推广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小结】农业工具的变化
3
原始社会
石、木、骨、蚌质的_____等
新石器晚期
出现________的农具,数量有限
春秋战国
________
广泛用于
农业生产
______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
中亚、北非和欧洲
南北朝
出现________
制作的铁农具
唐 朝
_______
(标志步犁定型)
耒耜
青铜铸造
铁制农具
灌钢法
曲辕犁
赫
梯
刀耕火种
锄耕、犁耕
铁犁牛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取代石器耜耕,生产力的发展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1)粮食产量增多,人口数量增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从集体劳作转向家庭劳作;
(3)引发社会变革(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4)百家争鸣,学术下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变化:铁制农具的使用、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精耕自作农业的出现
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
②使用牛耕成本较高。
影响:①农业技术上难有新突破;
②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奴隶社会后期:在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翻车,三国马钧革新翻车(人力)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筒车(流水的力量,自然力)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三)畜牧业工具
圈厩:饲养禽畜
马槽:喂马。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业工具的进步
1、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代: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行业 时期 成就
丝织业 上古 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图案精美
汉代 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 出现缂(kè) 丝技术:“通经断纬”,纹饰绚丽,极具神韵 。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和工具
明代 松江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二)陶瓷业工具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用手工控制形状。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厚薄。
2、南朝时,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器物底部放置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4、我国陶瓷的重要类型及分别出现的时间:
(1)制陶: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均在新石器时代出现。
唐代的唐三彩也是著名的陶器之一。
(2)制瓷:瓷器分青瓷、白瓷和彩瓷。
东汉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时烧出成熟的白瓷,元朝出现彩瓷。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行业 时期 发展情况
陶器 新石器 彩陶、黑陶、白陶
瓷器 东汉晚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隋唐 工艺成熟、独立生产部门、日常用品
宋代 “瓷都”景德镇、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开始进入彩瓷时代-青花瓷
明清 制瓷工艺更丰富,瓷器与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唐代越窑青瓷
唐代邢窑白瓷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二)金属冶炼业工具的进步
锻打的方式:制作小型的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的锉等。
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坩锅和范。商周时期发现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行业 时间 成果 地位(影响)
青铜制造 二里头文化时期—春秋末年 技艺成熟、工艺精湛数量多、品种全 制造技艺世界领先
钢铁制造 春秋 冶炼生铁、块炼铁 重大成就,世界奇迹
冶金燃料的发展 西汉 开始用煤冶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北宋 普遍用煤冶铁 南宋 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 流行用焦炭冶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家庭式劳作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生产力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 铁犁牛耕出现
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后,
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奴隶社会的集体劳作
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作效率
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个体农耕(家庭式劳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
开始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
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 各国的变法运动,逐渐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体现:一家一户,男耕女织
历史意义:表明我国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随堂跟踪】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B.采集经济 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进行生产,故①内容应是集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逐渐转向铁犁牛耕,故②内容是铁犁牛耕,因此D项正确。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1、含义:
2、形成:
⑴时间:
⑵原因:
3、性质: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①生产工具因素:
②生产关系因素:
③农民自身因素:
④封建政府扶植: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采取重农政策,休养生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耕作方式:
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4、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男耕女织。
(2)封闭性: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
(3)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讲究耕作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结构简单,生命力顽强:简单工具即可组织、恢复生产。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5、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积极方面: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消极方面:
①小农经济封闭性、保守性使人们形成安土重迁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是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二)农业庄园式劳作
1、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2、特点:
①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经济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3、代表:
①罗马的大型奴隶制庄园(具有商品生产的特征);
②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
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②③均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庄园劳作
1、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2、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3、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
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
生存空间;
但这种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
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016·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
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
思考:西欧庄园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参考:自给自足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三)手工业劳作方式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
作坊式劳作: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劳作的特点: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匠籍制度)
1、家庭手工业
(1)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3)特点:①与农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
②产品多供自给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入市场,数量少;
③手工业者世代传承,导致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4)评价:①对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
②妨碍市场发育,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经营方式:
A、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
B、明朝中后期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
④产品分配: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⑤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⑥发展: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的标志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3)特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市场狭小: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③旧经济观念的影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④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3.官营手工业
(1)产生时间: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政策)
(2)经营方式: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3)产品分配:
政府统一经营管理,不计生产成本,产品由官府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
(4)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定窑作坊遗址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5)评价
A、积极:
①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相互协作;
②官府统一管理,工匠集中劳动,严格管理产品质量,有利于手工业技艺提高,代表工匠技艺的最高水平
B、弊端:
①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②强制工匠服役,引起工匠不满和强烈反抗,极大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③管理腐败,导致成本高昂,不利于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革新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经营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发达,领先世界。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私营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春秋战国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耕作方式
农业
手工业
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
畜牧工具
集体劳作
农业家庭式
农业庄园式
生产关系的变化: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
农业劳作方式
手工业劳作方式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