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城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2 10: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城镇化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2.2 城镇化
本节 教学目标 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观察图片, 阅读P31,对比下面两图,出现了哪些变化? 新的城市涌现 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原有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 也称城市化,一般是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三大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 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第二产业: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三产业: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城镇化与工业化、区域经济的关系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超前城镇化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主要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驱动,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步伐赶不上人口城镇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城中村”的现象频现。 滞后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镇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发挥,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违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 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大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气候、地形等)比中西部优越,故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城镇化水平也高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促进东部地区发展,从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流向东部城镇,进一步加剧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城镇化区域差异将不断缩小。 4、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 0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04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①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 ②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 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 ②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限制等。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①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 ②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为了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一些大城市在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大多数城市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辨析】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 活动: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逑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图2.2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图2.23 );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永平还不到50%。 (1)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特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 快速增长、城镇数量 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 持续提高),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但东西部城镇化差距较大。 原因:改革开放后,取消了户籍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镇,城镇工业化发展速度快,推动城镇化发展。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东部城镇地区东部地区地形较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受国家政策倾斜,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交通便利,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中西部反之。 (3)中国的城市群得形成有何作用? ①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②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4)我国城镇化的推进的意义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合理的城镇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镇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带来社会问题。 (1)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3)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尤其大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很大挑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板书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运用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