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生命》实验探究训练(2)
1.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和曲线图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水温(℃) 14 18 22 26 30 34 38 42
平均孵化率(%) 0 55 70 92 84 56 6 0
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
(1)像鱼这样,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
(2)水温在18~34℃之间时,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随水温的升高,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 (选填“增大”或“减少”)。
(3)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 。
2.蚕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是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匀的“薄头茧”,影响蚕茧的出丝率。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实验分为三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见表:
“薄头茧”所占百分比的统计表
分组处理实验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 光线明亮而均匀 光线暗而均匀
实验Ⅰ(5月份) 15.48% 7.5% 4.92%
实验Ⅱ(9月份) 17.17% 8.85% 4.50%
总平均发生率 16.33% 8.18% 4.71%
(1)从整个发育过程看,蚕的个体发育属于 发育。蚕茧是在蚕蛾发育过程中的 期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 。
(3)在这一实验中,除了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 (写一个即可)。
(4)从表中分析,为提高蚕茧的出丝率,应在蚕结茧时提供 的环境条件。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 期。
3.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且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 min,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将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
(1)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A.室温保持在25℃ B.弯管阻挡了细菌进人肉汤中
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人乙试管内
(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5)丙装置中的肉汤仍未变质的原因是 。
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设计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培养皿号 A B C
实验步骤 ① 配制牛肉汁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待用
②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然后涂抹到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然后涂抹到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棉棒直接在培养基表面涂抹
③ 将A、B、C三组培养皿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培养,每天定时观察、记录,直到菌落不再增加
实验结果 许多菌落 少数菌落
(1)与真菌相比,细菌细胞内没有 。实验步骤①中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2)C组在此实验中起 作用。
(3)实验步骤②,用无菌棉棒对手心取样时,A、B两组取样面积要求是否需相同? 。(4)C组的实验结果理论上应该是 。
(5)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台州人喜欢吃年糕,每年的年底前会做很多年糕,浸在水里,能放很长时间,但过年后进入第二年春季,年糕很容易发莓变质。同学王萌为了弄清年糕发霉的原因,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第一步材料处理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第二步恒温培养(1周)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2)比较第1组和第2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6.幽门螺旋菌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图1)。资料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菌引起的。目前,我国约有7亿左右的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旋菌。幽门螺旋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
(1)幽门螺旋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而,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旋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旋菌没有 。
(2)为研究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下表进行处理(“+”表示进行,“-”表示未进行)。几个月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了水平相对值高,说明炎症程度严重),结果如图2所示。
①对比 (选填组号)组结果,说明幽门螺旋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组别处理 1组 2组 3组
灌胃乳酸菌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旋菌 - + +
②对比2组和3组结果,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起到 作用。
③就上述实验过程,有研究者质疑,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黏膜炎症因子产生呢?请增加一组实验对上述实验加以完善。
7.为了探究月季营养繁殖的环境条件,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15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枝条剪成同样长度的15段(每段均留有相同数量叶片),用生长素溶液浸泡过后,在15个花盆中各插入一段。
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两周后观察并记录月季枝条的现象。
花盆组别 培养条件 现象
甲 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长出新叶
乙 1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发黄枯萎
丙 20℃、光照充足、不浇水 发黄枯萎
(1)与通过种子播种繁殖相比,月季扦插有哪些优势?
(2)通过对比甲,乙两组得出结论: 。
(3)若要探究月季营养繁殖是否需要光照,请补充花盆组别丁所需的培养条件: 。
8.小柯同学看到外公用绿豆自制豆芽时,总要先将绿豆浸泡半天,而且发现某些种皮破损的绿豆种子也能萌发,并且萌发更快(图甲)。结合课本知识,他做了如下实验:将绿豆种子放在培养皿内的棉花上,设置如下四组实验,数天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表:
实验 场所 棉花状态 温度(℃) 数天后的发芽情况
甲 黑暗 干燥 23 没有发芽
乙 黑暗 潮湿 23 全部发芽
丙 光明 干燥 23 没有发芽
丁 光明 潮湿 23 全部发芽
(1)人们吃的绿豆芽(如图乙)是由绿豆种子中的 发育成的。
(2)由表可知,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的条件是 。
(3)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看,种皮破损的绿豆萌发更快,其原因可能是种皮破损更有利于 。
9.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妍和小柯一起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再在棉花上各放大小相近的30粒菜豆种子,然后将4组种子放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黑暗中 日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5℃ 25℃ 25℃ 25℃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含适量水分) 潮湿(含适量水分) 干燥 干燥
种子萌发数量 27 28 0 0
(1)幼苗的茎和叶是由胚中的 发育而来。
(2)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 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由 。
(4)关于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小柯认为:“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容易发芽。”小妍认为:“不管是在肥沃的土壤还是在贫瘠的土壤中,种子都容易发芽。”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们利用60颗菜豆种子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在铺有棉花的A、B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30颗大小相近的菜豆种子;
步骤二:在适宜温度下,定期给A培养皿中的种子浇适量的土壤浸出液(含植物所需的营养),给B培养皿中的种子浇等量的蒸馏水。
根据你所学习的知识,预测A、B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 。
10.如图所示是小安探究黄豆种子萌发所需要外部条件的实验。
实验过程:
①取3个无色、透明的锥形瓶,分别标记为A、B、C;在A、B瓶底铺适量的餐巾纸,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水,C瓶底铺同样适量的餐巾纸,不加水。
②取60粒黄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在A、B、C瓶底的餐巾纸上。
③B瓶用不透光的黑布全部罩住;A、C瓶不做处理。
④将A、B、C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一段时间。
实验结果:几天后,A、B瓶内的黄豆种子多数萌发,C瓶内的黄豆种子没有萌发。
(1)对A和B这组对照实验,小安最初提出的问题是: ;
(2)(2)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一段时间,是因为 ;
(3)(3)由A和C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1.春天来了,小明发现爷爷果园里的苹果树、梨树、桃树都开花了,许多蜜蜂忙忙碌碌地采蜜,他好奇地跟踪了一只小蜜蜂,发现它从苹果花飞到了一朵桃花中,一会儿又飞到梨花中。小明想:这样苹果树上是不是会结出桃子,桃树上会不会结出梨呢?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于是他产生了疑问:植物要结出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呢?
(1)假如他要用实验来解决自己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 。
(2)实验过程中,小明选择了一些还没有完全盛开的苹果花,将这些花平均分成了A、B两组,又将这些花的雄蕊去掉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然后,小明又分别采集了一些苹果花花粉和桃花花粉。将苹果花花粉涂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桃花花粉涂在B组花的柱头上。根据假设可以预期,能够结出果实的一组应该是 ,设计另一组的意义是 。
(4)这种实验不能只用两朵花,也不能只做一次实验,还不能只限于用一种植物进行实验,其中的科学原理是 。
12.黎小豆是一种杂粮作物,为了研究播种深度对黎小豆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大小均匀、饱满无损的黎小豆种子,分别按 4cm、6cm、8cm、10cm 播种深度,等间距播种到四个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种 150 粒。 实验期间各箱中环境条件保持一致。
②以幼苗出土2cm左右为出苗标准,每隔24小时测定各箱中的出苗率,数据处理后如图 2 所示。
③播种第10天,取出幼苗烘干,称取整株干重(主要是有机物),取平均值后绘制成图 3。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黎小豆种子萌发时,图1中的 发育成茎和叶。
(3)结合图2和图3,如果请你帮助农民播种黎小豆,你会选择 厘米深度播种,原因是 。
①种子出芽早且出苗率最高
②胚轴无需伸长太多即可出土,消耗有机物最少
③幼苗出土早,利于根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有机物
④幼苗叶片展开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3.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表:
装置 甲 乙 丙 丁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数日后种子萌发状况 全部萌发 没有萌发 全部萌发 没有萌发
(1)在实验过程中,每组要选用多粒种子做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
(2)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良好的是 组。
(3)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 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4)实验设计中,实验甲组和 组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
(5)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和湿重都发生了变化,如图1中能代表种子干重变化的曲线是 ,ac段下降主要原因是种子吸水膨胀萌发,细胞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而cd段上升说明幼苗开始进行 使有机物得以增加。
(6)菜豆种子萌发过程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
答案及解析
1.(1)卵生(2)减少
(3)在18~26℃之间平均孵化率上升 ;在26~38℃之间平均孵化率下降
【解析】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按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卵生、胎生和卵胎生。卵生是指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昆虫、鸟、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和鱼都是卵生的。卵生动物的孵化率会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像鱼这样,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卵生。
(2)由曲线图可以看出,水温在18~34℃之间时,随水温的升高,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减少。
(3)由表格可以看出,在18~26℃之间平均孵化率上升 ;在26~38℃之间平均孵化率下降。
2.(1)完全变态;蛹
(2)不同的光照条件会影响蚕结出茧的厚薄均匀程度
(3)温度(或湿度、气压等)
(4)光线暗而均匀;幼虫
【解析】变态发育指动物胚后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和习性上的变化,如昆虫从幼虫至成体的变态,青蛙从蝌蚪至成蛙的变态等;植物中由于机能的改变而导致器官结构的变化(如仙人掌的叶变为针状等)也属此。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蚕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蚕茧是蚕的蛹期;
(2)由表格中的实验记录可知,该小组是为了探究光照对蚕茧厚度的影响;
(3)该实验中光照是变量,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如影响蚕的生长的温度、湿度、气压、通风情况等;
(4)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光线暗而均匀时,薄头茧发生率最低,蚕茧的出丝率最好;且9月份的薄头茧发生率低于5月份的,所以要延长蚕的幼虫期;
3.(1)高温杀灭肉汤内原有的细菌等微生物
(2)B
(3)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里,然后大量繁殖,使得肉汤腐败变质
(4)温度
(5)温度较低 ,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解析】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以及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引起的,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因此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通过高温将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杀灭。
(2)甲装置肉汤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的结果,空气中有细菌,如果落入瓶中的肉汤中,会使肉汤腐败变质;乙瓶的瓶颈弯曲,空气中的细菌只落到了瓶颈的弯曲处,不能进入肉汤,故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乙瓶中的肉汤能保存较长的时间。故选B。
(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细菌或芽孢落在肉汤里,然后大量繁殖,使得肉汤腐败变质。
(4)将甲装置放在25℃的室温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内。甲、丙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唯一变量是温度。
(5)通过设置温度这一变量,得出丙装置中的肉汤仍未变质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1)细胞核;排除原有杂(细)菌的干扰
(2)对照
(3)是(或需要)
(4)无菌落
(5)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解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必需具备的。
(1)与真菌相比,细菌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实验步骤①中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排除原有杂(细)菌的干扰。
(2)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属于空白对照,属于常用的方法,而C组并不作任何处理,因此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3)对照实验中,必须控制其他条件的相同,因此实验步骤②,用无菌棉棒对手心取样时,A、B两组取样面积要求是应该相同。
(4)C组的实验结果理论上应该是无菌落。
(5)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洗手后的培养基表面相比不洗手的培养基表面菌落要少得多,因此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5.(1)杀死玻璃瓶中原有的微生物
(2)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年糕在适当高温下更容易发霉(低温不易发霉亦可)
【解析】在探究实验中,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往往要设置对照试验,对照试验要求变量唯一。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第1组和第2组,变量是微生物;第1组和第3组,变量是温度。
(1)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玻璃瓶中, 高温处理后待用,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玻璃瓶中原有的微生物。
(2)第1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恒温25℃培养,年糕出现大量菌落;第2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恒温25℃培养,年糕无菌落。分析第1组与第2组实验结果得知,引起年糕发霉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基于的假设是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空气。
(3)第1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恒温25℃培养,年糕出现大量菌落;第3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恒温5℃培养,年糕出现少量菌落。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年糕在适当高温下更容易发霉(低温不易发霉亦可)。
6.(1)成形的细胞核
(2)1组和2组;抑制(保护);对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只灌胃乳酸菌,三周后不灌胃幽门螺旋菌,几个月后检测该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
【解析】(1)幽门杆菌是细菌,细菌的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2)乳酸菌属于细菌,能通过分裂产生后代,观察表格数据解答。
【解答】(1)上皮细胞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旋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旋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①对比表格中1组和2组数据结果和柱状图胃粘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可以看出,幽门螺旋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②对比表格中2组和3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第三组小鼠的幽门螺旋菌高于第二组,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起到抑制作用。
③就上述实验过程,有研究者质疑,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黏膜炎症因子产生呢?以乳酸菌为变量,增加一组实验比如:对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只灌胃乳酸菌,三周后不灌胃幽门螺旋菌,几个月后检测该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
7.(1)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月季的营养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3)20℃、黑暗环境、适量浇水
【解析】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1)月季扦插属于无性生殖,无性生殖能够快速生长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甲、乙两组实验中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 温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甲、乙两组探究的环境因素是温度,由现象可 得出结论: 月季的营养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3)若要探究月季营养繁殖是否需要光照,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唯一变量为光照, 故花盆组别丁所需的培养条件:20℃、黑暗环境、适量浇水。
8.(1)胚轴(2)(充足的)水分(3)种子吸收水分
【解析】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乙图中的绿豆芽是茎叶部分,是由种子中的胚轴发育成的;
(2)甲乙、丙丁对照可知,有水分时,绿豆能够发芽;乙丁对照可知,光照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需要条件;由此可知,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水分;
(3)由实验可知,种子萌发需要水分,而种皮破损的种子萌发更快,说明种皮破损的种子更容易吸水;
9.(1)胚芽(2)水分
(3)不同意;种子数量太少会使实验结果具有偶尔性;
(4)A、B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相当。
【解析】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幼苗的茎叶都是胚中的胚芽发育形成的;
(2)由表格可知,AC、BD、AB三组对照的变量是水分和光照,因此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水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由于实验中偶然性,所以实验对象必须是多个,而不能是一个;
(4)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营养都是来自于种子内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因此AB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数量差不多;
10.(1)黄豆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吗(或“黄豆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照吗”)?
(2)使温度、光照等变量相同(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
(3)黄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解析】本实验中A和B组作对照实验,光照是唯一变量,A和C两组实验作对照实验,水分是唯一变量,前提是实验必须控制其他条件来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1)在A、B瓶底铺适量的餐巾纸,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水,除了B瓶上罩着不透光的照布,其他条件都相同,该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光照,因此对A和B这组对照实验,小安最初提出的问题是:黄豆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吗?
(2)为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因此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一段时间,是因为使温度、光照等变量相同。
(3)由A和C两组实验,A组有水分,C组没有水分,而A组的种子能够萌发,C组的种子不能萌发,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黄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11.(1)植物要结出果实和种子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2)防止自花传粉
(3)A组;作对照
(4)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解析】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实验提出桃树上面会不会结出梨子,果实和种子是不是需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1)疑问是植物结出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2)实验设置两组实验研究植物是不是授同种植物的花粉才会结出果实和种子,变量为授不同植物粉,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变量唯一,将花的雄蕊去掉为了防止自花传粉;
(3)为了验证必须是授同种植物的花粉才结果,A组是涂苹果花花粉在苹果花上面,B组是涂桃花花粉,预期现象与设想相同应该是A组可以结果实,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4)实验为了想得到正确的结论,需要多进行几次实验或者每组实验过程需要取多只花朵,为了让实验更加准确,真实可信,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2.(1)播种深度 (2)① 胚芽 (3)4;①②④
【解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内部条件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3) 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子叶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时,胚芽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新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因此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解答】(1)选大小均匀、饱满无损的黎小豆种子,分别按 4cm、6cm、8cm、10cm 播种深度, 所以实验变量是 播种深度。
(2)图1中 , ① 为胚芽 ② 为胚轴 ③ 为胚根 ④ 为子叶。 发育成茎和叶 是① 胚芽。
(3) 根据图2,图3可得4cm深度的种子 出芽早且出苗率最高 , 胚轴无需伸长太多即可出土,消耗有机物最少 ,叶片展开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13.(1)排除偶然因素 所带来的误差 (2)甲 (3)丙组 和甲组
(4)丁 (5)B;光合作用 (6)胚根
【解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在实验过程中,每组要选用多粒种子做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排除偶然因素 所带来的误差。
(2)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甲潮湿种子全部发芽,乙干燥种子没有发芽,因此根据实验可得出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是一定的水分,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较好的是甲组,因为甲组有光幼苗能进行光合作用。
(3)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丙组 和甲组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4)实验设计中,实验甲组和 丁 组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
(5)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和湿重都发生了变化,如图1中能代表种子干重变化的曲线是 B ,a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吸水膨胀萌发,细胞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而cd段上升说明幼苗开始进行 光合作用 使有机物得以增加。
(6)菜豆种子萌发过程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先突破种皮的是 胚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