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 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一 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9: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一 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 课后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①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①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
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
D.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
B.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
D.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5.“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
二、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则废衅钟与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盖亦反其本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有甚焉(危险) B.因之以饥馑(接续)
C.族庖月更刀,折也(一般的) D.谨庠序之教(慎重办理)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欲辟土地,朝秦楚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B.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若如前为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羊易之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刀而藏之
1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
A.故民之从之也轻 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5.下面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
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轻暖不足于体与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弱固不可以敌强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D.权,然后知轻重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臣未之闻也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王见之,曰:“牛何之?”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
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
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
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
17.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1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的主语是( )
A.宜 B.百姓 C.我 D.百姓之谓我爱
答案:
1.B 2.C 3.C 4.(1)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2) 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 5.①执政者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②明君在位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不崇尚攻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
首先“七篇”是《孟子》包含的内容,不能与“《孟子》”并列,中间不用断开,可排除AC。
“序”和“述”都是动词,其后的“诗书”和“仲尼之意”都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根据句子构成方式,“序诗书”和“述仲尼之意”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中间要断开,可排除D。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错。庠序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太学是朝廷开设的,两者不一样。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齐宣王先听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错,齐宣王表面上虽并没有否定孟子的主张,但他真正想听取的还是攻伐性的“霸道”,并没有听进去孟子的“王道”,所以“先听劝谏”理解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幼吾幼”,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是小孩的意思;“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2)“之”,代词,这;“徒”,类;“东面”,脸朝东;“朝”,朝拜。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根据第一则文言文中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知“德政”表现在执政者要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
根据第二则文言文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可知要实现仁政,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根据第三则文言文中“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意思是: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知当时诸侯国推崇的“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是孟子不认同的,所以“德政”还表现在不崇尚攻伐。
参考译文:
(甲)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乙)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儒家治国之道以后,便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军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
6.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庠,悌,寡,御。
7.A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
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
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
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B项,“说”通“悦”,可译作“高兴,喜悦”。
C项,“彼”,人称代词,可译作“对方;他”。
D项,“盖”通“盍”,可译作“何不”;“反”通“返”,可译作“回到”。
故选C。
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危险”错误,应该译为恐怕,大概,不定副词。句意:恐怕比这还严重。
故选A。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使动用法,使……撤退;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
C.使动用法,使……朝拜;
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故选B。
1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的意思是“反复陈述”。
故选D。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介词,因为。
B.代词,你;连词,如果。
C.均为介词,用。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C。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D.“独:难道”解释错误,独在此处是副词,表反问,却。“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句意:现在(大王)的恩泽能够遍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却又是为什么呢
故选D。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之,主谓间,取独。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B.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C.之,主谓间,取独。句意: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
D.之,主谓间,取独。句意: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故选B。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形作名,小的动物,句意: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②形作名,轻暖的衣着,句意: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
B.①形作动,敬爱,句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
②形作名,弱者,句意:弱者本来就打不过强者。活用现象不相同。
C.①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②使动用法,使……自危,句意:抑制大王发动起武装的军队,使贵族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
D.①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句意:用秤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
②名词用作动词,作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
故选B。
1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指桓、文之事;
③代词,指保民而王的人;
④动词,往,到;
⑤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
故选B。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侈”,放荡。句意:肆意作恶、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
故选B。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所以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