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如图所示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2.(3分)图中能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3.(3分)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形状可以改变(如图甲所示),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
4.(3分)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B.日晷面上晷针的影子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D.小孔成像
5.(3分) “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图中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B.C.D.
6.(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B.C.D.
7.(3分)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的世界。图中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
A.长时间使用电脑B.躺在沙发上看书
C.看书一小时后眺望窗外D.用手揉进异物的眼睛
8.(3分)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图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
A.B.C.D.
9.(3分)如图所示,一束光通过放在虚线框中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则该光学元件( )
A.只能是平面镜 B.只能是凸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 D.可能是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
10.(3分)如图所示,有一注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用激光笔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入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11.(3分)如图所示,玫瑰花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光路的可逆性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12.(3分)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70°
C.NN'是界面 D.MM'的右侧是玻璃
13.(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 )
A.眼、耳 B.鼻、皮肤 C.皮肤、耳 D.鼻、耳
14.(3分)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15.(3分)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音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填空题(共8题;共40分)
16.(8分)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2分)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2分)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2分)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17.(6分)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2分)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2分)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2分)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18.(4分)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19.(2分)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0.(4分)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科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请回答:
(1)(2分)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2)(2分)图乙中小科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 40 30 20 15 13.3 12.5
v/cm 13.3 15 20 30 40 50
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若某次记录时小科在光屏上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刻度位置的范围是 。
21.(6分)芯片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某种光刻机的原理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光源光束透过事先设计好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照射下面的硅片,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相应的电路图案。
(1)(2分)光束中的紫外线属于 (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2)(2分)人看到硅片上的电路图案,视觉的形成部位在 。
(3)(2分)某款光刻机选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会使硅片上最终出现清晰缩小的电路图案,则镂空掩膜和凸透镜间的距离u与f的关系需满足 。
22.(4分)两位同学合作做实验:在盛有水的脸盆中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可以观察到七色光。这是光的 现象。水和斜放的镜子共同起了 的作用。
23.(6分)小金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2分)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选择 (填“粗糙”或“光滑”)的;
(2)(2分)如图甲所示,在A板上让光束从EO方向射入,发现在B板上沿OF方向出现反射光线。若将一束光线沿着FO方向入射,则反射光射一定将沿OE方向射出,这可以用 原理来解释。
(3)(2分)如图乙所示,当他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结果他 (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42分)
24.(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1)(3分)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 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3分)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3分)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丙所示;他应分别测出 (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3分)如图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平板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 (填字母编号)。
25.(9分)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光的偏折能力与溶液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他利用底部贴有白纸的透明水槽、激光笔、记号笔等器材按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在水槽项部固定一激光笔,打开激光笔,用记号笔标记水槽底部的白纸上光点的位置为A。
②向水槽中加入一定最的清水,用记号笔标记光折射后在白纸上的光点位置为B。
③继续向水槽中加入10克蔗糖,待蔗糖完全溶解后,用记号笔标记此时白纸上的光点位置为C。
④重复步骤③,标记光点位置为D,实验结果如图乙。
(1)(3分)为减小加入蔗糖后液面高低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选择图丙中的装置 。
(2)(3分)实验中,小明判断溶液对光的偏折能力大小的标准是 。
(3)(3分)小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溶液的浓度越人,对光的偏折能力也越大。同桌小红认为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原因是 。
26.(9分)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3分)小敏想知道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做了如图甲实验,让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与镜面平行的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
(2)(3分)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 (选填 “上”或“下”)移动。
(3)(3分)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摔坏了,就用橡皮泥把的部分补上(如图丁所示)。如果用这个凸透镜继续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买趣则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
A.光屏上的像与原镜片成像情况几乎相同
B.光屏上能出现两个烛焰的实像
C.光屏上能出现一个残缺的实像
D.光屏上能出现三个烛焰的实像
27.(12分)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的示意图。
(1)(3分)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 (选填字母) 。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3分)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3)(3分)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沿NP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 (选填 “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四、解答题(共3题;共23分)
28.(5分)按要求作图:
(1)(3分)如图甲,AB表示平面镜前的物体,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 B'。
(2)(2分)如图乙,F为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29.(8分)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直径为5 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2分)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2)(2分)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2分)若直筒M、 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 N筒,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0.(10分)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实验前要调节 的高低,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
(2)(2分)从图中读出物距为 cm, 并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 。
A.f<15cm B.15cm30cm
(3)(2分)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
(4)(2分)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烛焰是否仍然成完整的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1)虚
(2)4
(3)上升;0.6
17.【答案】(1)漫
(2)等于
(3)会聚
18.【答案】音调;音色
19.【答案】振动
20.【答案】(1)倒立缩小
(2)30cm到40cm之间
21.【答案】(1)不可见光
(2)大脑或大脑皮层或视觉中枢
(3)u>2f
22.【答案】色散;三棱镜
23.【答案】(1)粗糙
(2)光路是可逆的
(3)不能
24.【答案】(1)2
(2)2
(3)a、c
(4)A
25.【答案】(1)Ⅱ
(2)折射后在白纸上的光点离A点的距离
(3)未用其他种类的溶液进行实验
26.【答案】(1)10
(2)下
(3)A
27.【答案】(1)A;等于
(2)可逆的
(3)无
28.【答案】(1)
(2)
29.【答案】(1)倒立
(2)直线传播;无关
(3)变小
30.【答案】(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
(2)40;B
(3)照相机
(4)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