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部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含答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含答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9: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文章,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
②有意思的是,“谷歌地球”上演的13大惊人发现之一,克罗地亚心形岛的岛主本人一直没发现这座岛屿的外形居然呈完美的心形,直到很多在网上看到心形岛照片的人请求到岛上一游,他才恍然大悟。
③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④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⑤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
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
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
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②1957年,甘祖昌将军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解甲归田,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
③他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使他名垂千古。
⑤这篇报道,背景介绍详尽细致,而对事件的叙述却有些隐约其辞,让人看不明白。
⑥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的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C.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D.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迟钝 裸体 蠕动 咳漱 B.褴褛 惺松 怜悯 荤腥
C.契据 嘈杂 焦酌 欧打 D.骷髅 嗑睡 难堪 贿赂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④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⑤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⑥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1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味 造化 微漠 艰苦卓绝
B.辣椒 高慢 讫今 长歌当哭
C.桀骜 诽谤 客栈 急于事攻
D.沽酒 恳求 枉然 殒身不朽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喋血(dié) 菲薄(fēi) 缄口(jiān) 赐予(cì)
B.殒命(yǔn) 缁衣(zī) 客栈(zhàn) 山阿(ē)
C.奴役(mò) 缥缈(piāo) 扑倒(pū) 绯红(fēi)
D.寥落(liáo) 涅槃(miè) 轻蔑(miè) 铿锵(kēng)
1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通感,将无法看到的东西,用“浓黑”—词视觉化,突出悲凉之深。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设问,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虐杀青年学生的愤怒。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突出了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伟绩”“武功”正话反说,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
1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二、小阅读-课内
15.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6.下列词语不适合用来形容“刘和珍君”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温和、和蔼 B.执著、坚定追求新思想
C.“硬气”且“迂 ” D.勇赴国难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时候,许多年轻作家在文学中的血气方刚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__________、急于求成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__________的两码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对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对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职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__________、不断变化的时代,如果依然稳坐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撇开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越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____________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不同于其他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其内容更( )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初露锋芒 南辕北辙 翻天覆地 献身
B.初出茅庐 风马牛不相及 日新月异 跻身
C.初露锋芒 风马牛不相及 翻天覆地 跻身
D.初出茅庐 南辕北辙 日新月异 献身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不被鲁迅先生喜爱而短篇小说和杂文却被他青睐
B.短篇小说和杂文被鲁迅先生热衷而长篇小说却不被他看好
C.鲁迅先生当年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而不写长篇小说
D.鲁迅先生当年不写长篇小说而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____________。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____________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惨象,已使我____________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____________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自己的尸骸为证,她沉勇而友爱
B.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C.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也死掉了
D.有杨德群君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她也死掉了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疑 猜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B.怀疑 猜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C.多疑 推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D.怀疑 推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下午便听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B.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C.下午便想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D.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速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蕾锋利的,但地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竞至于颇为怀疑。我(1)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2)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3)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23.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知道”的“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说明当时的反动政府在最大限度地封锁消息。
B.“下午便得到噩耗”,副词“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
C.“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24.在选段(1)(2)(3)画横线处填上的一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来 然而 况且 B.从来 但是 而且
C.向来 但是 而且 D.从来 然而 况且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刘和珍是个外表与内心世界有差异的学生。
B.文章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她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C.执政府对待学生的手段之下劣凶残完全出乎一般人的预料,当然也包括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D.执政府对请愿学生的残害以及后来对学生请愿这件事的歪曲与诬陷,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
26.文段的第五部分第二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B.从结构上来看,上下句基本相对应,故用得是对偶修辞,不是对比。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说法错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起来革命,而不是勇敢请愿。
故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为“我们对鲁迅的文章很陌生”。
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在“推动”前加上“能否”之类的词语。
D.语序不当,分句的顺序不当,应改为“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故选B。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
②“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符合语境。
③“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符合语境。
④“出离愤怒”指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与“到了极点”重复。
⑤“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符合语境。
⑥“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没有贬义意思,使用不当。
故选B。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A.“间牒”应为“间谍”。
C.“信扎”应为“信札”;“罗曼谛克”应为“罗曼蒂克”。
D.“桀傲”应为“桀骜”。
故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B项,“殒”应读yǔn;殒身不恤,意思是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C项,“戳”应读chuō;
D项,“藏”应读zàng。
故选A。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来坏人,招致祸患。此处望文生义,此句语境没有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的意思。
②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此处使用正确。
③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此处使用对象错误。“长歌当哭”不能用于形容唱歌。
④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此处使用正确。
⑤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此处使用正确。
⑥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褒贬误用。“殚精竭虑”是褒义词,而商家“钻空子”的做法明显不好。
分析可知,①③⑥句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
故选B。
8.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比喻,把“它”比作“圆规”。
B项,比喻,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
C项,比喻,把“嫩苗”比作“天才和常人”。
D项,借代,以“子曰诗云”指代“四书五经”一类的书。
故选D。
9.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字形的能力。
A项,咳漱——咳嗽;
C项,焦酌——焦灼,欧打——殴打;
D项,嗑睡——瞌睡。
故选B。
10.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极其痛恨的情形,此处褒词贬用,使用错误。
②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此处用来形容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使用正确。
③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语境指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令人吃惊,应改为“触目惊心”。使用错误。
④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语境指中国的诗人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写文抒怀,使用正确。
⑤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语境说的是南怀瑾进行创作废寝忘食,不是处理政务,不合语境。
⑥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语境用来修饰晋代书法,使用正确。
故选B。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B项,“讫今”应为“迄今”;
C项,“急于事攻”应为“急于事功”;
D项,“殒身不朽”应为“殒身不恤”。
故选A。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菲薄”的“菲”读fěi;
C项,“奴役”的“役”读yì;
D项,“涅槃”的“涅”读niè。
故选B。
13.B
【解析】本题考查判定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B项,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属于无疑而问,答案就在此句中,即“我没有话可说”。这种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问句,修辞手法是反问。
故选B。
1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是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B项,这句话并没有正意反说。用了比喻,“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材料。其他三项分析都正确,故选B。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故选B。
1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刘和珍君”出自鲁迅作品《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刘和珍君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故选C。
17.B 18.D 19.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初出茅庐:比喻刚进人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前者侧重强调刚显露才干,后者侧重强调人缺乏经验。
此处形容这些年轻作家缺乏经验,因此应该用“初出茅庐”。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该语境中的“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不存在目标与行动的关系,因此应该用“风马牛不相及”。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前者强调变化的程度深,后者强调变化的速度快。
根据语境,横线后面有“不断变化”等内容,此处强调的是变化之快,因此应该用“日新月异”。
献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或生命献给祖国、人民或事业。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置身。
语境说的是作家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才能让自己上升到创作的前沿,因此应该用“跻身”。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语意可知,括号后面的“后者”应该是指“短篇小说和杂文”,由此排除B、C两项。由“不同于其他人”可知,所填语句主语应为“鲁迅先生”,据此排除A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主要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果”应放到“作品”之后;二是搭配不当,“个性”和“突兀”不搭配,可将“突兀”改为“突出”。
20.B 21.D 22.D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后面的标点分号可知,后文与这句话格式一致,为“形容词+主语+死掉了,+有……为证”这种格式。与之相应的是B选项。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多疑”,指多疑惑,疑心重,形容词。“怀疑”,指心中存疑,动词。语境指作者对这些传说心中存疑,应用“怀疑”。
第二空,“猜测”,指推测,凭想象估计。“推测”,指据已知条件推断,有凭据。语境指作者不凭借恶意来推断中国人,应用“推测”。
第三空,“目不忍视”,指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目不斜视”,指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语境指惨象让作者不忍心看,应用“目不忍视”。
第四空,“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鞠躬尽粹”,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语境指中国女子办事哪怕牺牲生命也不顾惜。应用“殒身不恤”。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部分有如下语病。第一:搭配不当。“噩耗”是消息,只能“听到”,不能“看到”“想到”,因此,需将“看到”改为“听到”,排除BC;第二:“语义重复”。“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排除A。
故选D。
23.D 24.A 25.D 26.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D.“‘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分析错误,“流言”所见应该是反动派的卑劣。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组,向来:一向如此。从来:从过去到现在。此处强调的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态度,故选“向来”。
第二组,然而:表转折。但是:表转折。此处是表达出乎上文的意料之外,与上文衔接紧密,用“然而”更通畅。
第三组,况且:表递进。而且:表递进。此处要表达的递进语意较强,用“况且”程度更深一些。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表述的理解分析能力。
D.“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分析错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是可以的,但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贪婪和腐败”过于牵强。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 由“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等内容,可以看出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对待弱女子竟如此狠下杀手;
(2)由“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等内容,表现出三位女子面对执政府的残暴行径时的沉勇与友爱;
(3)由“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等内容,表达了作者面对残杀这件事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使“我”出离愤怒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