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9:3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②郑武公:名掘突,武为谥号。③申: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⑤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C.“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中,“缮”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5.认真阅读文本,请概括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7.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未之有也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选择类(共0分)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 (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1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晋军函陵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
13.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是寡人之过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晋军函陵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跳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指秦穆公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2)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她,唉,唯独我就没有!” 5.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虚情假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国君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既而”是时间状语,与后面的句子可断可不断;
“君”做“将若之何”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错误。“侵”是不宣而战,“袭”趁夜秘密偷袭。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突出了庄公的无为”错误。在此文中,并非表现庄公的阴险狡诈和无为,而是突出庄公的孝顺和对弟弟的宽容大度,他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种智慧和远见,当弟弟发动叛乱时他也派兵惩治了: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为之所”,处置;“图”,办。
(2)“尔”,你;“遗”,孝敬;“繄”,唯独。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庄公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可见庄公的虚情假意。
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给予及时的劝阻,而是采取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个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可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要了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国君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变广大了,也将崩溃。”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家有母亲,小人所能办到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她,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快乐的样子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6.A 7.D 8.B 9.C 10.(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
(2)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4)老人能穿丝棉吃肉食,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些却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不会有的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乱易整,不武”翻译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为: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为宾语前置句。
A.“马之千里者”翻译为:千里马。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为定语后置句。
B.“是寡人之国也”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为判断句。
C.“邻之厚,君之薄也”翻译为: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D.“未之有也”翻译为:那是没有的事情。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的机智;②④⑤都能表现出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是晋候所说,解释不攻打秦军的原因;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由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秦伯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秦伯焦、瑕二座城池。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①“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本处指郑国;“其”,代词,这。
②“若”,如果;“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共”,通“供”,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
③“申”,反复述说;“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颁”,通“斑”,头发花白。
④“衣”,穿着;“食”,吃;“王”,统治;“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那是不会有的事。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句意:使秦国受到损害而让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情。
故选C。
1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如果舍弃郑国对您有好处。
A.“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损害。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军”,名词做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函陵。
C.“厚”,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句意: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变薄弱了。
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烛之武击退了秦国的军队。
故选D。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君有益”;
A.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B.“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不是特殊句式。
C.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郑伯言”;
D.省略句,应是“晋军(于)函陵”。
故选C。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