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2:39: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4.深入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1、2)出示黄河的图片,教师独白: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和不朽精神。
板书课题:5 黄河颂(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舒婷”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光未然(1913—2002),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原名张光年。他作的歌词《五月的鲜花》,广为传唱。其组诗《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课本知识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出示课件6)相关人物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广东番禹(今广州)人,1935年归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
预设2:(出示课件7)朗诵诗
朗诵诗是诗歌的一种,主要为朗诵而创作的诗歌。
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适于直接向观众朗读。
预设3:(出示课件8)关于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郑州的桃花峪。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
教师:同学们观看下面的图片,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出示课件9-11)
黄河之源 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2)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行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准备创作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时,作者接受冼星海等人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3、14)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5)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6)
释一释重点词。 (出示课件17)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18-22)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教师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气势。
③“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的气势。
④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的情感。
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请同学们听朗读,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预设:(出示课件19-22)
教师:同学们,你们按照我们刚刚播放的朗读示范和朗读提示,再把本诗大声朗读一遍,读出感情和节奏。
教师:同学们,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出示课件23)
(学生读课题,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颂”。
教师追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这篇文章分为哪几部分?(出示课件24)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课文可分为朗诵词与歌词两个部分。
教师追问:哪一部分是主体?(出示课件24)
学生:歌词部分是课文的主体。
教师:同学们,齐读朗诵词,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黄河精神。(出示课件25)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教师追问:这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件25)
学生: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歌词。
教师:大声朗读歌词部分,作者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的,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出示课件26)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望黄河滚滚”中的“望”。
教师:同学们,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出示课件27)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析抢答。)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7)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当、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如何赞颂黄河的?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出示课件28)
出示诗句:(出示课件28)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摇篮”是比喻,形象地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
教师补充: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出示诗句:(出示课件29)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屏障”是比喻,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教师补充: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出示诗句:(出示课件30)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臂膀”是比喻,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黄河主流这一“巨人”躯干的“千万条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的宽广。同时,联系上句“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力量。
教师补充: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1)“啊!黄河!”把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师:同学们,“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32)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教师:(出示课件33)同学们说一说: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出示诗句: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明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教师点拨:方法指导(出示课件34)
①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格叫反复。
②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
③答题模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之情。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回顾全文,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出示课件35)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①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学生:②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
教师追问: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出示课件35)
学生:表达了作者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时的悲壮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激情。
教师: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出示课件36)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学生: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同学们,重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的,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你的想法批注下来。(出示课件37)
出示诗句:(出示课件37)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劈”字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把中原大地分成了南北两面,显得有气势、有力量。
教师: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哪一种?为什么?(出示课件38)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出示课件39)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①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预设:②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预设:③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预设:④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联系生活实际及时代背景,谈谈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出示课件40)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学生: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维护和治理。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维护其生态环境。(出示课件41)
(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学生:①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青。
② 黄河清,天下平。
③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④ 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
五、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42)这首诗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激发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出示课件43)感悟一: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它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
预设2:(出示课件43)感悟二:我们中华儿女要继承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坚信不管是雪灾、地震,还是金融危机,都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出示课件44) 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民族的屏障”,写出了黄河的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预设2:(出示课件45) 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形成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预设3:(出示课件46) 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7)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48-50)
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了解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出示课件51、5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2.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出示课件53、54)
3.阅读《大河遗梦》,回答问题。(出示课件55-63)
八、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64)
欣赏乐曲《黄河颂》,结合课文写一写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着眼于“歌颂”。根据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教学设计以“颂”为线索串联教学内容,以朗读、学做批注等方式展开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爱国情怀。
学习诗歌要注重朗读。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诵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体会了诗歌之美,又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预习作业】
1.预习《老山界》一课,利用工具书疏通本课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预习本文,说说文章是如何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预习课文,梳理翻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