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3:0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她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舒婷”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课本知识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出示课件6)作品介绍
《山海经》,书名,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各卷撰成年代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相关文献。
《山海经》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预设2:(出示课件8)散文阅读方法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
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7)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10)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1)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2)
释一释重点词。 (出示课件11)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阿长是谁,并说明为什么叫阿长。
教师出示表格:(出示课件16)
预设:(出示课件16)
教师:同学们,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简要概括一下。(出示课件17)
(学生默读课外,分析概括回答)
学生:(出示课件17) 阿长得知“我”对《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她告假回家回来时,为“我”带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教师追问:同学们,文中围绕“阿长”还写了哪些事情?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教师出示表格:(出示课件18)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填写)
学生:(出示课件18)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19)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0)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常惹风波
教师补充:可见,阿长饶舌多事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1)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对“我”过分地管束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的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比喻,动作描写,刻画出了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3)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的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比喻,动作描写,刻画出了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4)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得到祝福的急切心理。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5)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四个叹号、五个“恭喜”写出了阿长的欣喜之态,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我”诚心诚意的祝福,隐含着阿长对“我”的爱。
教师补充:愚昧、善良和真诚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6)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语言生动传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她对“长毛”并不理解,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7)“那里的话 !”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 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这句话带有夸张色彩,一方面写阿长为表现自己的“神力”而编造故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阿长的粗俗,使人看到了阿长的无知、淳朴。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8)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用“很”修饰“记得”,强调了“记得”的程度。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有力地反衬出长妈妈这样一个连书名都不懂的农村妇女的“伟大的神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这样的人:(出示课件29)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第二小组:
第四小组:
第一小组:
第五小组:
第三小组:
教师:同学们, 在这些事件中,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态度如何?“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写法叫什么?(出示课件30)
教师出示表格:(出示课件31)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出示课件31)
教师:(出示课件32)说一说:作者在写作时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回忆长妈妈的?成年后的“我”跟童年的“我”有什么不同?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3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学生朗读语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思念,感激,同情,悲悯,歉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体会作者反差笔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3)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妈妈?
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
课文重点写了阿长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学习一下。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精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第19—29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4)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出示课件34)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教师追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出示课件34)
学生: 因为她不识字,没文化,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 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学生: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教师补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教师同学们,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出示课件35)
(学生默读课本,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勾画语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学生:意外、很震惊, 很感动。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表现了“我”震惊和感动的心理。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出示课件36)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分析回答)
学生: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
教师补充:可见,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教师:同学们,文中“伟大的神力”出现了几次?各有何含义?(出示课件37)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两次
教师追问:分别是哪两次?
学生甲:①“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教师:这里有调侃的意味
学生乙: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学生:这里有称颂、敬佩
教师分析: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弄来了“我”渴慕而又最难弄到的《山海经》,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有伟大的神力”。
教师:作者详写阿长买《山海经》一事有什么意图呢?同学们, 你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呢。(出示课件38)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 这件事更能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 也能表现出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本文为何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对此前后的内容却写了不少 (出示课件3:9)
(学生讨论,教师指正)
学生1:①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2:②写远房叔祖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接着写为何求而不得,如何念念不忘,写这些突出说明阿长买来《山海经》为何使“我”喜出望外。
学生3:③写“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绘画的书,写这些更能烘托出阿长为何令人尊敬,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的重要影响,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出示课件40)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
学生: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放在一起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文章为什么要叫《阿长与 <山海经> 》?如果改成《长妈妈与 <山海经> 》不是更有敬意吗?
(出示课件41)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首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志着文章的一半抑笔。
学生:其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妇女与一本古典著作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学生:最后,题目用的是作者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42)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43)正月初一吃福橘,希望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可见贫苦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是多么地向往。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阴云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而今天,我们生活幸福,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美好的明天奋力拼搏。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出示课件44) 欲扬先抑的写法。开篇刻画阿长多用抑笔,如“不大佩服”,再如“讨厌”“麻烦”,如果用“妈妈”来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来称呼,名副其实。后来,称呼她为“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在结尾处,作者将此三种称呼连在一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它抒发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这种写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预设2:(出示课件45) 详略得当,结构清晰。本文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死隐鼠、吃福橘等情节。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
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6)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47-49)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0-62)
1.传统文化。(出示课件50、51)
2.阅读(2022·四川广元)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题目。(出示课件52-60)
七、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61、62)
本文写阿长,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运用此法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传统经典的教读课文,可以解读的角度很多。在设计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情感认同角度,以情感线索为突破口,以诵读方式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直观的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的变化,探究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双线并行。在逐层解读文本的同时,指导阅读,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需提醒的是,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涉及诵读内容较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可以将第2课时分解为两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诵读课文,为落实学习阅读技能和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文《老王》,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利用工具书疏通检查生重点字词。
3.速读课文《老王》,梳理全文,看看本文记录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