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5 11: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19个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卷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畜牧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力的进步
2. 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 “无父从兄” “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宗法观念浓厚 B. 分封等级森严
C 家族社会和睦 D. 贵族王位世袭
3. 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礼法并用 C. 以民为本 D. 教化民众
4.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
A. 郡国并行 B. 刺史 C. 中外朝 D. 节度使
5.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留京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B. 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D. 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6.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导致“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制度原因是( )
A. 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隋唐以来世家大族的衰落
C.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 D. 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
7. 下表为唐至清朝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据此可知(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政治局势决定教育发展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8.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9. 关于鸦片战争,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当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以上观点
A.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B. 都肯定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
C.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 D. 都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
10. 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A. 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 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1. 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2.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发动起义,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变了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的开创关键在于
A. 注重群众路线 B.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独立自主 D.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3.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展开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4.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努力增加生产,跖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亦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由此可知,“一五”计划
A. 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 B. 照搬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C. 使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 D. 依靠群众智慧进行技术创新
15.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中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中美苏日四国决定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2分,第19小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分别叫什么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相矛盾演变的趋势。并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另外一对矛盾。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西柏坡拥军小歌》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一,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材料二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三次土改分别是怎样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蒲、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道堂堂中国为什么褒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19个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卷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畜牧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力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些变化都在于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原始人类能够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D项正确;农业种植和建筑技术、人工取火无关,排除AB项;原始人类开始饲养家畜,但不代表水平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2. 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 “无父从兄” “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宗法观念浓厚 B. 分封等级森严
C 家族社会和睦 D. 贵族王位世袭
【答案】A
【解析】
【详解】“长兄如父” “无父从兄” “幼子不如长孙”等说法都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A项正确;这些说法也存在于平民家族之中,这些和分封无关以及王位世袭无关,因此不能说明分封等级森严和贵族王位世袭,排除BD项;这些说法并不能说明家族社会和睦,排除C项。故选A项。
3. 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礼法并用 C. 以民为本 D. 教化民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等信息可知,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统治者应施行仁政,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化民众,排除D项。故选C项。
4.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
A. 郡国并行 B. 刺史 C. 中外朝 D. 节度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C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地方官制,排除B项;节度使是唐代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留京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B. 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D. 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公元499年”“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当时北魏人的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阻碍了改革变法,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导致“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制度原因是( )
A. 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隋唐以来世家大族的衰落
C.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 D. 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衰落,而唐朝时期导致世家大族衰落的主要因素是科举制的确立,科举制使平民百姓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世家大族的衰落主要是由于科举制的确立,并不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隋唐以来世家大族的衰落是材料中现象的描述,不是原因,排除B项;唐朝时期已经不再实行九品中正制,而是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为唐至清朝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据此可知(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政治局势决定教育发展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至清河南科考状元人数递减,而江苏的科考状元人数递增。结合所学可知,两宋之际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也推动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繁荣。因此南方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A项正确;明清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B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程度,政治局势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关于鸦片战争,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当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以上观点
A.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B. 都肯定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
C.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 D. 都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接触、冲突的结果;是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根本原因是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由此可知,学者的观点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C项正确;学者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不能说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 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A. 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 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等等。因此,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D正确;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遏制列强势力的扩张,所以B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C错误。
11. 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残酷现实”“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它是在袁世凯尊孔复古、恢复帝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打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以改造国人的“国民性”,故选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均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B;五四运动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由于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引起的爱国反帝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12.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发动起义,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变了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的开创关键在于
A. 注重群众路线 B.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独立自主 D.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故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它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开创革命道路问题,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大革命已经失败,革命统一战线已经解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这条革命道路的开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中老人的选民证等国画中的信息,共同指向1954年第一届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创作背景是人大制度的建立,B正确;农业合作化开始是在1953年,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D。
14.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努力增加生产,跖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亦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由此可知,“一五”计划
A. 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 B. 照搬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C. 使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 D. 依靠群众智慧进行技术创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工业劳动模范、农民踊跃交售粮棉、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故选A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借鉴了苏联建设经验,但不是照搬,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与技术革新,故排除CD两项。
15.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中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中美苏日四国决定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考量因素,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正是受到国家利益的影响,说明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正确;中美日关系在70-80年代的改善说明意识形态之争不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错误;四国关系变化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而不是决定,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2分,第19小题12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分别叫什么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相矛盾演变的趋势。并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另外一对矛盾。
【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废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雍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趋势:皇权不断强化。另外一对矛盾:中央与地方。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是指秦朝时期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皇帝高高在上,拥有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军事;图二所示的是唐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度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能提高行政效率,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但是,三省六部制度的本质却是皇帝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一个产物。
【小问2详解】
根据“罢丞相不设”得出废丞相;根据“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得出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根据“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得出设殿阁大学士。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根据“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得出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小问4详解】
趋势:中国古代君相矛盾演变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而相权不断的削弱。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有了宰相,到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再到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再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除了宰相,宰相也彻底的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也就彻底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另外一对矛盾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
【答案】(1)新景观: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商业活动限制放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活跃了城市经济市场;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原因: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或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析】
【详解】(1)新景观:根据材料一中“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商店夜市直到三更”可知,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根据“(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可知,商业活动限制放宽;根据“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可知,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根据“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可知,市民文化的兴起活跃了城市经济市场;根据“勾栏瓦舍,热闹异常”“两边酒楼、饭店”“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等信息可知,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北宋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原因有,当时农耕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东京是政治中心和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等。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可知,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根据“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可知,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或专业化市镇);根据“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可知,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西柏坡拥军小歌》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一,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材料二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三次土改分别是怎样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答案】(1) 影响: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大转变(或答贫雇农占有的土地大大增加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或答解放区地主、雇农、长工都不存在了)。
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第一次,1950 年至1952年间,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1953 年至1956年,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第三次,1979 年之后,土地公有制不变,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得出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大转变,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作用: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得出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三“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第一次,1950 年至1952年间,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三“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得出,第二次,1953 年至1956年,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根据材料三“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得出,第三次,1979 年之后,土地公有制不变,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蒲、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道堂堂中国为什么褒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阐述: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迫使国人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转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步。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宣传维新变法,政治改革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革命思潮影响逐步超过改革思潮,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力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国家。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的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可拟定论点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关于阐释可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