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都
高二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机体大量产热、出汗等。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大量出汗会使血浆的pH下降
C.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2.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
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脊髓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D.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4.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当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迅速眨眼,这是由大脑中的中枢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
脑干参与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祕
C.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D.一般而言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5.多巴胺是脑神经细胞分祕的一种神经递质,使人产生兴奋愉悦的情绪,多巴胺发挥作用
后由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而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
而导致机体持续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化学信号
B.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可卡因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转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
高二生物试题第1页(共8页)
6.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
道蛋白关系紧密。Na'一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
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
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30
3Na*
Na+释放位点
K+结合位点
每
Na+结合位点
70
K+释放位点
细胞质AT卫子
ADP+X
时间/ms
2K+
图甲
图乙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一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Na一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7.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
统将信息传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中枢会整合这些信息并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
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正常人体因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
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病毒
↓刺激
机体细胞口
+激素甲→垂体幻→激素乙+甲状腺
幸甲状腺激索
012
T产生
致热性细胞因子
细胞代谢增强
作用于
骨路肌收缩,
产热增加
传出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定点
上调至38.5℃)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诚少
A.
激素甲和激素乙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
B.
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
C.体温升高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C.阴雨天气时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不能提高向日葵的产量
D.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成雌花
高二生物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1-5 DDAAC 6-10 DCCAB 11-12DD 13.AD 14.BC 15.AB 16.ACD
17.(12分)(1) 血浆、组织液(2分,写不全不给分)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2分,写不全不给分)
(2)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写到“相对稳定”或“动态平衡”均可给分) (1分)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部分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大量进入血液,超过机体调节范围,血浆pH低于正常值(2分)
(3) 细胞坏死(1分) 组织液增多(或组织水肿)(1分)
(4)将高尿酸血小鼠分为4组,第一组小鼠饲喂(注射)适量别嘌醇;第二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苯溴马隆;第三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四组小鼠饲喂(注射)等量的别嘌醇和苯溴马隆(2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液中尿酸含量(1分)(共3分)
18.(12分,每空2分,写不全不给分)肾上腺素 下丘脑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调节 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19.(12分)(1)不能,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S蛋白与ACE2受体蛋白的相互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分) (2) 抗原(1分) B淋巴(1分) (3)核糖体(1分) 细胞和体液(2分)
(4)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RNA是不稳定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使疫苗对病毒的作用效果下降(2分)
(5)过早注射可能是由于体内抗体浓度较高,疫苗(抗原)被抗体大量结合,刺激B淋巴细胞(或者刺激记忆B细胞)的概率会下降(2分)。而延迟注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注射的太迟,体内部分记忆B淋巴细胞已经凋亡。(1分)(共3分)
20.(12分,每空2分,写不全不给分)(1) 死亡率或迁出率 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2)λ-1 (3)偏大 (4)2.4×109 (5)C
21.(12分)(1)光、温度和重力(2分)
(2)两组幼苗生长均未触及或刚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无明显差异(1分);20天后,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1分),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烯产生(1分)(共3分合理即可)
(3) 机械压力和乙烯(2分) 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2分);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1分)(共3分) (4)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