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图不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意图不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0:3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意图不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泉南作①
张野(元)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
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
1.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2.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曹操战败一事,但运用这一典故的意图不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题,
小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两首诗都是咏史之作,其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念pān,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
4.这首诗的颈联与《旅夜书怀》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表达意图上略有不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5.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1)县:通 “悬”;(2)廛、亿、囷:均为量词。
6.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指出下列表达在诗中的不同表现意图。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②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作铺垫。
2.①苏辙旨在议论。前三联叙事,尾联揭示主旨: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旨在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表达仰慕之情,也为后文抒发自己人生的失意做铺垫。“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周瑜运筹帷幄,从容谈笑之间就令曹军惨败;其英雄风姿令人神往。
3.?①李诗借史讽喻,启发世人牢记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②袁诗强调战乱中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表达对百姓生离死别之苦的深切同情,表现了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同情百姓”“爱民、以民为本”)
4.这两联诗都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正话反说的写法)。本诗的颈联字面上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请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委婉含蓄。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不平愤懑之气,本诗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头上。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揭示了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都写了曹操,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
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
②苏轼借凭吊历史人物,感慨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6. 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