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5 11:50:27

文档简介

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A C B D C A D A B D A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C C B A C B C C D A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
(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4分;任意2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3分)
材料三 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3分)
(3)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三教交融,存在思想冲突。(4分;任意2点即可)
(4)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工商业城市繁荣;南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6分,任意3点)
32(20分)
(1)答案示例:三个关键词:《四洲志》、《海国图志》、林则徐。(3分)
提炼主题:开眼看世界。(2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6分,任意3点)
(3)“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现代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基础。(4分)
(4)社会变革:改革开放(1分)
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答案涉及理论、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内容亦可得分)(4分,任意2点)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民为本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教化民众
2.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3.下图为敦煌壁画,反映了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一事件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取经 C.张骞出使西域 D.郑和下西洋
4.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5.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开通京杭大运河
C.缔造“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6.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规定: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夏、秋两季纳税。其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以庸代役广泛推行 B.增加国家支配土地的数量
C.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7.五代的建立者如下表所示。针对这样的历史现象,北宋建立者采取的措施有(  )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身份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原任河东节度使 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②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说明辽朝(  )
A.强化南北分裂局面 B.实行民族等级政策
C.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 D.建立因俗而治的体制
9.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0.宋元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反映这一发展面貌的是(  )
①纸币的出现与广泛应用 ②外贸税收成为重要的财源
③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 ④都城商品贸易相对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他特别强调(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存天理,灭人欲
1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13.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1727年,清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这表明清代(  )
A.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西藏实行盟旗制度
C.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D.治理西藏恩威并重
14.如下图所示,1661年至1790年,清朝人口增加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引进 B.对外贸易逐步扩大
C.新的经济因素成长 D.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15.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这体现出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程朱理学影响周边国家 B.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
C.四大发明陆续传到西方 D.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
16.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金田起义开始,一路高歌。起义最高潮时,占据中国南方的半壁江山,但这辉煌无法持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领导集团在军事上的失误 B.天京变乱元气大伤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7.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与上述材料中“割台之事”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此时执掌中国政权的是(  )
A.清朝晚期政权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权 D.南京国民政府
19.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柱状图。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④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家的正当地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摒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B.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C.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D.批判继承儒家传统学说
21.据统计,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2.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B.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23.对下列残缺的近代中国形势图解释正确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燎原之势 B.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
C.为夺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D.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24.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这一论断(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指导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C.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成功扭转了正面战场的进攻颓势
25.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一规定出自(  )
A.《双十协定》 B.《波茨坦公告》
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6.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记录了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堪称诗史。下列诗词与地图形势相对应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B.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C.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27.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材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为新中国赢得和平建设环境 B.推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独立
C.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斗争 D.维护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28.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外交》中指出:“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能学他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  )
A.继承发展 B.融入世界 C.独立自主 D.争取外援
2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0.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大纲,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二:宜侯夨簋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里耶秦简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6分)
材料四: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五: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皖南民居——徽商曾经辉煌的印记
(4)依据材料五,概述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32.(20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洲志》 《变法通议》 《海国图志》
江南制造总局 奕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新学伪经考》 林则徐
《资政新篇》 李鸿章 《时务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某个侧面,从表格中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并提炼出一个主题。(5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 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6分)
材料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经济上进行的实践活动。(4分)
材料四: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复兴之路》解说词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社会变革”及其巨大成就。(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