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司马光》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5: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八 单元第 24 课 课时 共 2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司马光 主备
单元目标 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知道向别人请教时的注意事项,懂得礼貌交际。
教 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进”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不多,要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动作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注释,自己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古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基于关键问题的学习活动设计
演一演一一走讲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剧本”(文本)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或读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 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①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皆弃去”的“众”: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当你的同伴落水后,我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跑了,只有你留下来了。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你为什么用“击瓮”的办法,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人了吗?(可随机让“观众”参与讨论) ②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作 业 设 计 借助课外资料,激发课后阅读欲望。 推荐学生读一读白话文版本的《宋史 司马光传》;若觉得有难度,也可以看看有关评论司马光这个人的文章。
教 学 板 书 设 计 司马光 (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 众 弃去 光 持石击瓮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二次修改
(第1课时完成板块一、板块二;第2课时完成板块三至板块五)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谈一谈——交流背景,揭示课题 导入:朗诵《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相机学习生字“司”,组词。 1.简要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 (1)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教师作适当补充:司马光一生有很多成就,最伟大的就是编纂了《资治通鉴》这部通贯古今的编年体史书。除此之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他还是当朝的宰相。 2.从学生经验出发揭示课题。 (1)一提起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司马光砸缸。谁知道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这个故事出自《宋史 司马光传》。同学们讲的和《宋史 司马光传》里的记载一样,让我们走进宋史,看看历史上的真实记载。 板块二 读一读——整体感知,初识古文 1.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解决,还有不确定的圈出来。 (2)指名朗读,重点检查是否能够做到字音正确。注意指导多音字“没”(mò)要据义定音。 (3)认识文言文。 2.读出韵味 (1)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要“声断气连”,教师示范读。 (2)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直觉感受到古文的节奏与意蕴。 3.了解意思。 (1)了解生字字义,相机指导写字。 ①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不仅通读的感觉上有不同,字词在课文中也有特定的意思。先来说说7个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字的本义,还要揣摩语境义。如: 跌:本义——失足摔倒。(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认识“瓮”;然后想象“一儿”为什么会足跌没水中”) ②想一想:哪个生字易写错?从中选出一两个写一写。 教师在学生交流中指导的关注点:一是“登”字的笔顺;二是“众”字中三个“人”在书写时“捺”画的变化。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①默读文下的“注释”,然后想一想:“注释”有什么用? ②结合注释及了解到的生字的意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古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合作汇报的方式如: 人读古文,一人说其中重点字的意思,一人用自己的话解说全句的意思,一人评价或补充。全组以“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交流汇报。 ④再次默读全文,思考:“这篇小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指名在班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4.读中想象 (1)默读古文,边读边想象故事呈现的画面。 (2)指名读,然后全班交流“我”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板块三 演一演一一走讲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剧本”(文本)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或读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 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①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皆弃去”的“众”: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当你的同伴落水后,我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跑了,只有你留下来了。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你为什么用“击瓮”的办法,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人了吗?(可随机让“观众”参与讨论) ②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一,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此资料印证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资料一: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 司马光12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司马池到外地上任,途径陕西,路过秦岭。在经过一个栈道的时候,遇见一条巨蟒,父亲和仆人都非常害怕,不敢上前。这时司马光临危不惧,手持利剑上前,一剑扎进巨蟒的尾巴,巨蟒疼得浑身一震,翻滚到了栈道下深不可测的谷底。 板块四 讲一讲——发展语言,走近古文 1.角色体验讲故事,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①你们回家能把这个故事给爷爷奶奶讲讲吗?提示:在忠实原著记载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 ②如果你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强调“古代二字,因为老先生是古人,又知识渊博,不需要你多加描述,有感情地背诵出古文即可) 2.古今文章对比,发现古文“言简义丰” ①同学们讲这个故事,有的用的是现代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有的用的是古文,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②出示古今文章对比,师生对读(学生读古文,老师读白话文),然后让大家再谈谈对古文的感觉。 古文版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白话文版 司马光 一天,可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的,向盛满水的大缸上爬去,结果缸沿窄小,他没站住脚,“扑通”一声就掉进了大缸中!瞬间,他被缸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大缸砸去。终于,水缸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缸里的小孩得教了! ③教师总结:古文虽然字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板块五 读一读一一丰满形象,延伸课外 1.借助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①出示补充资料二,说说你对7岁的司马光又有了哪些了解? 资料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 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署。一《宋史 司马光传》 ②出示补充资料三,结合司马光一生的重要信息,说说你对司马光这个人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资料三: 司马光七岁砸缸;十二岁新杀巨蟒;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从此便开始步入仕途;为官四十七年却只有田地三顷,甚至在他妻子死的时候,都拿不出丧葬费下葬。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故事,激趣揭题 (1)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年级学习过的古诗《池上》《村居》,说一说:这些古诗里儿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激趣揭题:我们以前学过的《池上》《村居》都是古人用古诗的形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2.认识“司”字,学习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齐读 (2)提问:对于司马光,你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后,出示司马光的简介 司马光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一《资治通鉴》。 3)学习复姓 ①指名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②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此复姓。 ③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④教师讲解“司马” 引导学生了解“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官职。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义言义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1)学生根据要求初读课文。预设难读的字词为:登瓮(Weng)、没(mo)、水迸(beng)、得(e)。 (2)指名读,教师随机正音 2.今古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3.明确文中人物,读出停顿。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 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人物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指名回答。预设:群儿、一儿、众、光、儿。板贴人物名称的词卡,学生齐读词卡。 ②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谁 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 (3)合作朗读课文(人物一事件)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生合作读,师读人物,生读事件,再轮换;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人物,女生读事件,再轮换。 (4)教师小结: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三、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要求:借助课文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提示:为了便于我们读者理解,课本的古文学习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提问:这一群小孩在干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②学习“戏、庭”。 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通过组词来理解。 提问:谁能给“戏”组组词 小结: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组组词我们就理解啦。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他们正玩得开心,这时发生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提问:你想给这句话中哪个字来组组词 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过渡:你们瞧,这样读文言文一点都不难!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一个小孩子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②过渡:刚才同学们说的“爬上……”,课文里用的是“登”,其实和“登山”“攀登”里的“登”是同一个意思呢 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瓮吗 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区分瓮和缸。 ④指导朗读,读出节奏: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指名读,齐读 (3)理解“众皆弃去”。 ①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②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带有“皆”字的成语吗 预设: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过渡:众皆弃去,这个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②提问司马光他是怎么砸的? 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高高地举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瓮),理解“持”击”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光/持石/击瓮/破之。 指名读,做动作读,齐读 (5)理解“水进,儿得活”。 ①播放水迸的声音 ②过渡:故事的最后怎么样啦 指名说。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6)小结:我们借助注释,通过组词等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部分词语。看来,学习文言文也挺简单哦! 2.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小窍门—有时可以通过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的方式来理解句意。 (2)教师读课文,学生边跟读,边画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4)练习“声断气不断 ①引导:同学们,你们吃过藕吗 藕切开来的时候还有丝连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藕断丝连”。文言文的停顿处就要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②教师再次范读课文,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熟读成诵 (1)齐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余留空。指名读,齐读。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司、庭”2个字,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要点:“司”和“庭”都为半包围结构,“司”是右上包围,“庭”是左上包围,要注意“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 4.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 资料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