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灰雀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6.《 灰雀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5: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八 单元第 26 课 课时 共 2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灰雀 主备 周荣燕
单元目标 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知道向别人请教时的注意事项,懂得礼貌交际。
教 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二至十自然段讲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自由。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以及把灰雀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难解的词较多,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了难度;另外,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不容易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加强这两方面的指导。根据本班实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列宁发现灰雀小时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基于关键问题的学习活动设计
深入对话,揣摩内心 1.学习活动二:聚焦重点内容,自主阅读课文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__”和波浪线 分别画出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边读边想:他们在对话的时候各自心里可能想什么。 2.分角色朗读第2~10自然段对话,交流对话时人物的心理活动。 (1)对话一(第3~6自然段):列宁寻找灰雀,男孩隐藏“秘密” ①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 抓住“……”体会小男孩说话时的吞吞吐吐。 讨论:此时小男孩可能在想什么?列宁可能猜到了什么? ②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为什么又“不敢讲”呢? 提示:男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说明他内心是诚实的。但是小男孩从列宁的话中听出了他对灰雀的担心,才不敢说出真相,担心列宁的追问和责怪。此时小男孩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 ③指导学生朗读。 (2)对话二(第7~10自然段):列宁自言自语,男孩决定改错。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此时列宁是什么心情?抓住“多好”“可惜”等词语体会列宁的惋惜之情。 ②“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既然是自己跟自己说,换成“列宁心里想”好不好呢? 提示:列宁的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谁听?请你帯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③小男孩听了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又会想些什么呢?读好男孩坚定的语气。 3.整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读好对话的语气。
作 业 设 计 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完成作业本第3、4题。
教 学 板 书 设 计 灰雀 (善解人意) 不见了 焦急 放回 捉 列宁 小男孩 (关爱)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二次修改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识记生字 1.揭示课题“灰雀”,学写“雀”。 出示“雀”的甲骨文る,了解“雀”字的结构及意思。教师范写,提醒书写时要关注“撇”的变化,学生书空。 学生对课题质疑:这是什么样的灰雀?课文讲了灰雀怎样的故事? 2.逐段朗读课文,初识生字,读准字音。 回应质疑:这是什么样的灰雀?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随文认读“胸脯”“惹人喜爱”。结合身体部位学习“胸、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学习“惹”。 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体会列宁喜爱灰雀。 3.集中出示认读字,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词语,并尝试拓展认读字组词 二、识写生字。 1.再读课文,圈画本课生字,引导学生按照构字方法(形声字、会意字)将生字分类,并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 (1)形声字:关注字形结构,了解形旁和声旁。关注部件比例的大小,指导临写。 (2)会意字,了解字源,理解字义。 ①上下结构:男、肯。 结合“男”字字义记清字形:上下结构,“田”指“田地”“力”指力气,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一般都是男子。 ②半包围结构:“或”字结合字源理解字义,关注部首“戈”字旁 2.学生练习生字(作业本第1题),认为难写的多写几遍,展示评价。 板块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线索。 本文的题目是“灰雀”。请你轻声朗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灰雀”怎样了? 提示:三只灰雀每天在林间婉转歌唱;一天,其中一只不见了;第二天这只灰雀又飞回来了。 学习活动一:厘清课文结构:借助表格提示,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公园里白桦树旁的故事。 时间 人物 灰雀 列宁男孩 平时一天第二天
3.尝试概括课文大意。 提示: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每天给它们喂食;一天,列宁发现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并与小男孩对话,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回来的;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列宁知道了男孩是诚实的。 随机完成作业本第2题 4.自主质疑,探究课文学习重点。 1)可结合阅读中的疑间探究重点,如:男孩为什么捉走了灰雀又放回了灰雀?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2)可结合课后习题,如: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板块三 深入对话,揣摩内心 1.学习活动二:聚焦重点内容,自主阅读课文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__”和波浪线 分别画出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边读边想:他们在对话的时候各自心里可能想什么。 2.分角色朗读第2~10自然段对话,交流对话时人物的心理活动。 (1)对话一(第3~6自然段):列宁寻找灰雀,男孩隐藏“秘密” ①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 抓住“……”体会小男孩说话时的吞吞吐吐。 讨论:此时小男孩可能在想什么?列宁可能猜到了什么? ②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为什么又“不敢讲”呢? 提示:男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说明他内心是诚实的。但是小男孩从列宁的话中听出了他对灰雀的担心,才不敢说出真相,担心列宁的追问和责怪。此时小男孩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 ③指导学生朗读。 (2)对话二(第7~10自然段):列宁自言自语,男孩决定改错。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此时列宁是什么心情?抓住“多好”“可惜”等词语体会列宁的惋惜之情。 ②“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既然是自己跟自己说,换成“列宁心里想”好不好呢? 提示:列宁的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谁听?请你帯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③小男孩听了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又会想些什么呢?读好男孩坚定的语气。 3.整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读好对话的语气。 板块四 走进内心,提升表达 1.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思考:从列宁对灰雀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语句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1)指名朗读,体会列宁看到灰雀时的惊喜。 (2)想一想: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抓住“低着头”体会小男孩的不好意思与惭愧。列宁看在眼里,知道小男孩已经知错了。 他不直接问小男孩是因为他希望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3)列宁“微笑”着说,你觉得他是为什么而“微笑”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仅是因为灰雀真的飞回来了,更是因为这个诚实的小男孩及时改正了错误。 2.学习活动三:创设情境写话。 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可他没有勇气眼列宁亲口承认错误。然而,他内心却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小男孩回到家,看到笼子里的灰雀,会是什么心情呢?他可能会对这只小灰雀说什么呢? 迁移写话:用“小男孩回到家,看着笼子中的灰雀,( ) 地说……”的句式为开头,写写小男孩的话。 3.列宁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在小男孩眼里列宁又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小男孩心中,列宁和蔼真诚,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却不直接说出来,给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4.作为小读者,你喜欢文中的谁呢? 可能喜欢列宁,因为他对小男孩的尊重与关爱令人钦佩;也可能喜欢小男孩,因为他的诚实和知错就改值得学习;还可能两个人物都喜欢。 5.总结拓展 (1)列宁和小男孩都喜爱灰雀,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他们的喜爱方式有什么不同。 (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认为如果真正喜爱鸟类(或其他小动物)应该怎样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课件出示读课文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词语 列宁 养病 仰望 诚实 粉红 肯定 严寒 面包渣 或者 惹人喜爱 (1)指名三位学生认读,每人读一行,随机正音。 (2)引导学生发现三行加点字的不同规律(分别是后鼻音、前鼻音、翘舌音)。 (3)学生齐读词语。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简介列宁。出示列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列宁出生于1870年,距离现在有150年左右。他是苏联人,“苏联”这个国家就是他和其他革命者共同缔造的。 (2)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说说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抓住故事的人物,说说课文大意: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没有找到灰雀,最后男孩放回了灰雀。 三、研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一:研读文句,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描写灰雀的句子,引导理解。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课件出示 ( )的胸脯 ( )地跳动 ( )地歌唱 ( )的灰雀 指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一填,之后课件出示并齐读 (粉红)的胸脯 (来回)地跳动 (婉转)地歌唱 (慈人喜爱)的灰雀 (2)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特点理解“胸脯”:“胸和脯”都是形声字,肉月旁,表示与身体有关。让学生拍拍自己的胸再找找插图中胸脯深红色的灰雀。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婉转”“惹人喜爱”。教师相机 小结: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办法。板书:惹人喜爱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语速略快,读出灰雀的机灵、快活。 学习活动二:研读文句,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加深体会:你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这样的灰雀,会做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找列宁对灰雀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再猜猜他的想法。 3.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并指导朗读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1)引导学生用“每次 都 ”说话。 (2)引导学生运用拆字的方法,分别解释字义,理解词语“仰望”。 (3)指导朗读第一个句子:列宁每次都会仰望灰雀,真是十分喜爱它们,试着读出这样的感觉。 (4)课件出示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列宁走到那棵红松下,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找到; 又走到灌木丛边,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没有找到; 又走到 他 (怎么样地找),可是,还没; 教师小结:这样找,就是文中说的“找遍了”。 (5)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句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就抓住“爱”这一字眼,让学生在情境、朗读、练笔中,感悟文本,感悟真爱。 1.感情朗读,感悟爱心。 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男孩的关爱”这条爱的“主旋律”,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的。教学中,我抓住列宁和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用“读对话、看行动、猜心理”的学习方法,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字里行间弥漫的浓浓的爱。 2.读对话:“列宁对灰雀的爱” 在朗读中找出关键词语加以重读,体会到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说说列宁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们归纳出“焦急”“担忧”的心情后,我又请几位同学比较朗读,比比看谁读出了这种心情。这样多次练读,让学生们深切地理解了语句的含义,体会了列宁此时的心情。然后,范读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在朗读中学生充分地感悟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也为理解男孩被列宁的行为感动而主动改错的转变做好了情感铺垫。 不足之处: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效果会更好。
备课 资料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