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景 品语言 学表达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逻辑
1.单元人文主题: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师参考书上表述:“本单元围绕‘家乡’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1]在我读来,似乎用“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为人文主题更加贴切。实际上,中国版图辽阔,民族众多,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所以“家乡”一词在这个单元就脱离了具体的个人的地点所指,而是升华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泛指。所以我确定的“赏美景”的主题不仅是赏家乡美景,更是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梳理教材发现,与家乡、祖国相关的人文主题贯穿于小学六年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图1家乡人文主题分布
2.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要素其一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旨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样的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分布如下:
图2了解词句语文要素分布
从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到二年级难度和要求进行了提升,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综合了一年级学到的方法,了解的对象也从“词语”提升为“词句”,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词语和句子的学习理解。
另一要素“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贯穿了每一篇课内课外文章,课标中对于语言积累要求分为四个阶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从简单的学习和积累文章中的语言和表达,再到尝试运用,最后自己能够熟练运用,是从简单被动接受到主观能动地提取所需内容或方法的过程。
图3低段积累与运用阶梯图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描写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之处。教材在课后题安排了比喻句等仿句的练习和有关写景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园地四》中安排了写景词句段的积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在丰富语言经验基础上表达迁移,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所以“品语言,学表达”是在针对这两大要素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最后,本单元安排的写话练习是学写留言条,属于实用性写话。这样的写话训练要素如下表所示,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序列。对于实用性题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让学生将所学进行运用。这与一年级的通知有相似之处,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加以比较,让学生分清彼此的格式和应用之处。
图4实用性写作分布图
(二)基于班级实际学情
1.学生学习的起点:
二上第四单元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以“爱家乡”为主题的文章。在识字、词句理解能力、词句品读能力方面,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写景文进一步体会比喻句、拟人句等形象的表达效果,尝试仿说仿写,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低段学生对家乡美景和生活中的风景熟悉但缺少有效观察,表达喜爱只是支言片语,尚不能将对家乡风景的热爱之情有效传递和充分表达。
2.学生学习的增量:
低段活泼童真,教学时可以联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以“情境——任务——活动”为特色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课文例文自主合作感悟,挖掘教材潜在资源,运用所学,走出教室,领略家乡风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积累优美词句,提升审美素养,实现学习的增量。
二、案例描述
(一)单元总览,以核心目标为原点,开展单元导读课
1.提炼单元主题情境——“美丽中国”
根据本单元的选文和编者意图,我们在单元导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从山西的鹳雀楼到江西的庐山瀑布再到安徽的黄山,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和民族骄傲。带领学生纵览地图,以火车之行,云游宝岛台湾风光秀丽的日月潭,去到大西北的新疆吐鲁番体验当地特产,以声视媒体感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课文内容安排时间上从古至今,空间上从东到西,将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后,“我爱阅读”融会贯通了海滨、山村、平原、草原及城市景色与家乡结合。
因此,在游览祖国的大视域下“赏美景,品语言,学表达”与单纯的“家乡”主题相比,体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大视角,“既见书又见人”的大格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学习中,定能产生对祖国、家乡浓厚的热爱之情。
图5单元主题情境提炼图
2.明确本单元核心目标
基于对单元语文要素前后勾连的解读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确定为:
图6单元核心目标图
在“美丽中国”的主题引领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提出想要去旅行,赏美景的想法,我又结合了时代当下较为流行的“手账”这一元素,制定了“我的旅行手账”这一总的任务情境。如何将这手账做的丰富多彩,值得纪念和回忆?就此,我将单元内容整合成三个可实践的任务,设计了十个连贯而综合、生动而有趣的活动。将语文学习中需要经历的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写话等内容有机整合在完成“我的旅行手账”这一真实情境中,把学习经历转化成一次有意义的开放性的任务,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家乡的可爱。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能够获得一本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旅行手账,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在校外,学生还能够继续补充,继续游览,继续完善这本旅行手账,联结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任务一作为单元导读课,初步整合了四篇课文,带着孩子们进行简单初读,并与语文园地里的“识字加油站”巧妙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火车票的认识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作为我们从舟山出发去旅行的必备条件,学生们学得兴趣浓厚,也更加认真,以“小火车开去哪”的形式,将文中提到的各个景点很好的串联在了一起,将原本独立的单篇课文变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类似群文阅读,为后续游览各地奠定了基础。学生也从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大单元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图7单元学教活动整体架构图
(二)以学习过程为导向,明确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并贯穿评价标准
确定了单元核心目标之后,我设计了以下表现形式任务和评价指标来检测。在单元先导课时,就告诉学生我们本单元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图8单元表现性任务图
另外在每课的学习中,在学生有需要的环节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比如本单元的“请到我的家乡来”中的留言条,我从留言条的格式,内容的完整性、生动性等维度去让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星级
留言条的基本格式正确。 ★★★
留言条的内容具体完整。 ★★★
能运用积累的词句介绍家乡。 ★★
附加指标:能从不同方面介绍家乡。 ★★
表1留言条评价表
(三)基于要素与主题情境,开展单元学教活动
基于要素和单元主题情境,我将本单元的学习分“我的旅行路线”“慢慢走,欣赏啊”“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三个任务来整体实施单元学教活动。
1.单元整体学教活动实施
图9单元整体学教活动实施表
2.单元学教活动实施要点
第二个任务体现了大主题“赏美景,品语言,学表达”的要求,是单元学教活动开展的重头戏。这一任务设计了四个独立的活动,分别对应四篇课文,且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在大情境引领下,走入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更加深入地阅读四篇课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分别达到表中教学目标。
活动一:
“我在诗词句中看到的风景”,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配画面、说画面等方式描绘诗中景色,读懂诗中意,进而拓宽学生知识面,积累有关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的诗句,将旅行版图适当扩充。
案例片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一系列学习,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吧。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图10看画面积累诗句图
活动二:
“我的黄山奇石摄影展”,指导学生抓住“好像”“真像”这些比喻句,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神奇、奇特、奇妙,体会趣味表达和多样表达;最后以表现性任务进行迁移运用“黄山奇石图文秀秀秀”,也用上文中的方法,给石头取个有趣的名字,加上比喻的修辞,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黄山奇石。[3]
案例片段:
情境导入:前几节课,我们跟着古代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在江西庐山欣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将跟着课文去祖国各地旅行。第一站就是安徽的黄山。
欣赏视频,介绍黄山风景区。
任务三、小小导游荐“奇石”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学着课文第一段“仙桃石”或第二段“猴子观海”的说法,向游客介绍一块黄山奇石吧!试着用上“好像”或者“真像”,还要加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哦!(课后P48第二题提供的奇石,还可以是课外看到的黄山奇石)。
出示介绍奇石的评价标准:
能给奇石取一个有趣的名字 ★★
用上“好像”或者“真像”,和表示动作的词语,说出奇石的有趣和神奇 ★★★
表2黄山奇石介绍评价标准表
图11黄山奇石介绍图
活动三:
“日月潭游览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读中提取信息,知道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周围建筑,朗读描绘日月潭美的佳句,画一画日月潭示意图。通过“我是小导游”的角色扮演,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介绍日月潭晴天、雨天;早上、中午的景色变化,感受日月潭吸引众多游客的原因。[4]
图12日月潭介绍图
活动四:
“逛葡萄沟”,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想象梯田上的葡萄枝叶茂盛、五光十色的景象,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并能够运用课文中描述葡萄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喜爱的水果。
图13葡萄介绍仿写图
第三个任务是“请到我的家乡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园地里的“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将“日积月累”“的内容作为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后有感而发的手账结束语,进行朗读、背诵,让学生知道了日积月累学得内容是可以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中要指出,教材中的留言条内容与整个单元主题关联度低。我教学时仅将书本内容作为一个写留言条的范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其正确的格式,以及要写清楚的内容。在课堂情境中,我将需要写留言条的理由改为邀请远方的朋友到你的家乡来做客,需要写留言条,再结合“我爱阅读”中对自己家乡的描写,让学生做一张家乡推荐卡,将家乡特色融入其中,学生更乐意学。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学生提出了通过微信给好朋友留言的方式,这确实更符合时代需求,我便由此进行了调整,变为在微信中留言,也用上留言条的格式。学生写得更起劲了。
图14家乡美景介绍图
三、案例反思
1.单元核心目标要落地,及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在进行具体的课例实施时,我容易忽略了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的字词和朗读还没有过关,导致学生难以进入情境。由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以及承载的学习重点不同,低年级应侧重识字与朗读,不宜过多地解读文本,所以语言文字的训练还需要加强,不能把语文课上的趣味性弄丢了。另外,本单元对学生的表达要求比较多,在教学时总是在不经意间拔高了要求。如在教学《日月潭》这课时,“小导游”的任务布置后,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教师的板书等学习支架没有搭建起来,同桌互说时,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导致学生不能连贯地介绍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景色变化。这也是前期朗读不充分的体现。在今后的实践中,我要关注每个学段要“学什么”和“怎么学”,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
2.表现性任务要联系生活,创设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课文内容的空间跨度大,学生对这些地点十分陌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加之现在疫情影响,学生出去旅行的机会减少,他们很想要出去看看。这就需要设计表现性任务串联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联结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单元学习伊始带领学生概览单元内容,了祖国解地理环境,并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预热实践活动。这一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富仪式感的单元导读课,充分激起了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但是,这里遇到的问题是课文安排较多,对于层次比较低的孩子,通读这些课文就有很大的挑战性,若在这一环节没有解决字词和朗读问题,学生在下一环节难以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因而,在今后的安排中,我认为可以将生字词的学习分散到每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情境中,巧妙地融合进去,既不脱离语境,又有助于文本的理解。如“识字加油站”的内容,安排在第一个出发去旅行的情境中,学生学得就很自然,且充满学习热情。课上,我也带了真实的火车票,化教材中冰冷的图片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下,学生的字词也得到了反复的学习与巩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教学评价需实时跟进,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对象
在主题情境的引领下,基于核心目标设计了四项表现性任务,内容由浅及深,巧妙地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建立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情趣。但检测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和效度时,个别评价标准并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怎么评,评什么。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要求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某块奇石,首先要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对于这一点一些同学的评价标准就会有所偏离,这个“有趣”不能是教师一言堂。评价对象必须是学生自己,实现生生互评,在他们眼中是否达到了有趣的标准。另外,用上比喻句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应都简单给出三颗星,而应该实时跟进,对于出彩的句子及时予以肯定。所以对待不同的任务还需要设计匹配该表现性任务的各种评价证据,也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可以是图表、作品、朗读等。而且评价并非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每个小任务的完成,都要有评价。例如,“日月潭”小导游的评价是穿插在课中的,而关于家乡邀请留言条的评价则在单元学习后进行,同时检测学生是否运用了本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另外,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当可视化,在班级里开辟出一块专门的主题墙,供学生之间相互参考、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评价其实也无形地产生了,并且是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生生互评。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本身也是对学生这段时间学习历程的一种肯定,所以在这一单元“我的旅行手账”没有被展示出来略显可惜。可以学习三年级“我的十日观察日记”的做法,把这些手册悬挂在班级中,供学生翻阅,选择他们喜欢的互相评价。吸取了这样的经验后,我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就弥补了这一遗憾,开辟了“革命英雄档案馆”的主题墙,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由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力图让学生的学习的表现性任务得以呈现并予以多元评价。
图15第六单元学习成果展图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研发中心制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孟亦萍.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基于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9(05):12-16.
[4]王爱华.大单元教学:语文素养发展的佳境——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19(0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