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2 17: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①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探究: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时间: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结束被压迫历史、改变中国发展方向、为过渡创造条件。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历史新纪元。
探究:怎样理解“中国人站立起来了”?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建国初期形势:
(1)新中国刚成立,国民党残余并未肃清,武装土匪威胁着新生政权;
(2)新解放区的土改尚未完成,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使国家财政面临困境;
(3)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新生国家带来安全威胁。
2、巩固新政权:
(1)继续进行解放战争和剿匪镇压反革命: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底,解放了闽南、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1950年,解放海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
①新中国刚成立,全国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1950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只有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目的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
49%
(3)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财政困难,商人趁机投机倒把,加剧物价飞涨;为稳定市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②措施:采取“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④结果: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①1950年6月,美国干涉朝鲜内战;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
②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
③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④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弱国无外交;当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时必然导致外交失败;只有较强的综合国力才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1)国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2.外交:打破外交封锁,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方针:
一边倒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3)意义: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时确认了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这一时刻取得了新的进展。
6.万隆会议(1955年4月)
探究: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明显的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求同存异:
“同” 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的: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的成就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组建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政党制度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