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策略】学写文学短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读写策略】学写文学短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1: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写文学短评
◆知识概要
文学短评的文体是议论文,这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评论性文章,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主题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篇幅虽然不长,但需具备的要素却比较多,主要包括角度要准确、“叙”“议”要结合、逻辑要清晰、结构要完整等。
1.角度要准确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蕴涵深刻,我们很难通过一则短评就将它的各方面都阐述深刻,评论透辟。因此,高中生在写文学短评时,要善于围绕作品的某个角度,例如形象塑造、情感基调、层次结构、语言特点、叙事风格、论述策略、主题思想等展开集束式、聚焦式评论,切忌面面俱到,漫天撒网;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储备最丰富、最有话可说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切忌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要善于使用明白晓畅,凝练集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切忌艰深晦涩,东拉西扯。
2.“叙”“议”要结合
文学短评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这里的“叙”不是指记叙文写作中叙述某件事,而是根据评论中心,即所评论的诗人作品在某一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用作品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述、简介作品内容。“议”就是分析评价,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点逐步揭示、水到渠成的过程,通过分析得到结论,这就是评价,也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条理清晰,逐步推进,观点明确。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万万不可重叙轻议,更不能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内容提要”;或是只有作品特点的概括,没有结合作品内容的分析过程。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情志,那就要具体分析“虚”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哪些语句表现“虚”,怎么来表现的,“实”又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又有哪些语句表现“实”,怎么来表现的,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达情志的,再结合作品背景“以意逆志”揣摩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3.逻辑要清晰
文学短评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基于所选定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阐述、推导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因此,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和逻辑严谨是文学短评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写作中,为了使文学短评呈现出完整的逻辑架构和行文脉络,学生可以缘事导理,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逐步推导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也可以化整为零,将短评的论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分论题,并依次加以述评;同样也可以执果索因或据因导果,从结论出发追溯原因或根据条件得出结论。
4.结构要完整
文学短评尽管只要求写800字左右,但也必须体现出论述类文章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说短评的结构必须完整。下面三种布局结构,可供高中生刚开始写作文学短评时参考:(1)总分总式。文章开头在概述作品的基础上引出论题,主体部分边引用边论证,结尾重申论题,必要时还可以适度做点引申和拓展;(2)论据并列式。开头简要概括短评的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摘取相关论据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3)论题并列式。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后,接着将论题横向分解成若干分论题,再结合原文逐次评论,最后简单作结。
另外,要理清文学短评的文体特征。学生对“文学短评”这一文体较为陌生,然而,对文体特征的充分认识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在告诉学生文学短评是什么、怎么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提供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文学短评是怎样一种文体?它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所谓“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带有一定的引申意味,主观阐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评“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和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感于“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自然是不同的。
◆技法例析
文学短评的写作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它有一个深入阅读原作、选择评论角度、构思论证层次的过程。
1.深入阅读原作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阅读过程是高中生写好文学短评的必备品质。阅读要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和“总分结合”。“点面结合”是指阅读时既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文本),还要联系作者生平、创作风格、思想倾向及时代背景;“总分结合”是指阅读时要先整体感知作品,然后进行局部的深入研读,最后对作品的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思想主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不管哪种方式,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进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阅读观照。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养成边阅读、边摘录,边揣摩、边点评的习惯,就能为后续的选题、构思和论述奠定基础。
首先,着重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然后赏析、品味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作品表情达意的深层内涵。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探讨辛词的好用“事典”特色,从其丰富的“历史典故”入手,理解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感受其对权臣韩侂胄仓促间力主北伐的忧虑,体会其老骥伏枥、为国效劳的满腔忠悃。这是根据知人论世原则,将作者、作品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考量,从“深细”走向“宏大”,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
此外,尝试运用“比较法”阅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情感、文化意蕴。比如:通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比较,指导学生思考、比较、辨析曹操和陶渊明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的比较,分析不同诗人的“悲情”及其“情感重量”;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比较,辨析苏、辛豪放的异同。
2.整合阅读信息
整合阅读信息,实现知识的内化重构、迁移输出。通过各种阅读,学生对作品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碎片化的,仍停留在感性层面。想要由情而入理,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思考,以文字(文学短评)的形式输出,必然经历一个将知识整合、内化、重构、迁移的过程。为此,可以设计一张“文学短评写作准备任务单”,作为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将知识“化零为整”,形成理性的认知与表达。
(1)在整体把握、深入理解本单元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现兴趣点,找准聚焦点,使之落实到“某个问题”。
(2)分条陈述关注此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审视自己的兴趣点,思考所关注问题的合理性、探究价值和可操作性。
(3)撰写文学短评提纲,梳理、整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分步骤、有逻辑地论述。比如:要分析某一文学现象,先得想想这一现象有何特点,尝试界定其内涵,回答“写什么”的问题;再聚焦这一现象,深入文本赏析品鉴,探讨“怎样写”的问题;继而追根溯源,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4)根据兴趣点及所整合的论证思路,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形成探寻理据的意识。第一,理解理据的意义,所谓“理据”即理由、证据。证据可以是“内证”,从文本自身入手,在文本中找到印证;可以是“旁证”,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从记录作者的相关经历及所处时代史料、文献中寻找依据,也可以借助既有研究,从专业研究者的评价、论断中寻求佐证。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术资源,查阅书籍、期刊等各类专业文献,学会使用工具书。
3.选择评论角度
选题首先要区别对待不同体裁的作品,因为体裁不同的作品,其评论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类作品应侧重人物塑造、形象性格和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类作品应侧重语言风格、艺术境界和情感主旨等方面,论述类作品应侧重结构层次、论证技巧和逻辑思辨等方面;其次选题还要注意哪些是新颖别致的真知灼见,哪些是拾人牙慧的老调重弹,也就是说短评的选题要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出发,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抄袭套作。
写文学短评一定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可以评析作品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当然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譬如可以从内容情感的角度,分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情绪的流转如何跌宕起伏,分析杜甫在《登高》中蕴含着怎样丰富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可以评析曹操在《短歌行》中如何用比兴手法表述心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怎么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可以对单篇进行评价,也可以从多篇找准一个同样的“切入口”进行评价。譬如,同样用典故,在曹操的《短歌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篇中,可以分析其各自在用典的方式、用典的特点、用典的效果等方面的异同,进而评析为何有这样的异同,以进一步体现学生眼里用典的高下之别。再比如学习过李清照的作品,可以评析“绿肥红瘦”和“满地黄花堆积”中都有“愁”情,具体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又是怎么体现的?同样以“大雁”为意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可以评析其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以上这些评价的途径都可以做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还要提醒的是,这些“小切口”应是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最具有表现力,且最能体现诗人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的。
4.构思论证层次
一篇好的文学短评,除了要具有一般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论题、论据和论证三要素齐备)之外,还要体现出严谨的论述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一个鲜明的中心论题,以表明自己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其次要运用符合逻辑的论证方法(如前文所述),运用具有说服力的论据(精要概述原文相关内容),按顺序、有条理、分层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为了增强短评的深度,甚至可以考虑适当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知识,但不能喧宾夺主。
◆片段练习
请从形象塑造、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中任选角度,完成一篇关于《哦,香雪》的文学短评。
[参考答案]形象塑造:铁凝在塑造香雪时,着重突出其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如作品中有一段关于香雪做买卖时的外貌描写:“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环境,使得大山里的村民拥有了水晶般的纯净心灵,香雪做买卖时的外貌描写,可见她的清丽纯真、天真率直。而围绕“香雪夜归”展开的一系列心理描写、动作细节描写,都显示了她的坚毅执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语言特色: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是诗化小说的代表。文章中关于香雪月夜归来的段落,语言秀丽清爽,如流淌着明快的音符,淡雅中充满着诗情画意。香雪的内心动态与台儿沟的夜景融为一体,香雪奇妙的心理活动与四周的景致汇成一个融洽的、带有隐喻的空灵的艺术世界,使作品展现了一个纯真、质朴、美丽的富有诗情的“少女”世界。
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利用意象与意义之间的联想性和相关性来展示事物背后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如小说中的“铅笔盒”在文中反复出现,执行了主题性的象征功能。当铅笔盒远离香雪时,香雪是迷惘、懵懂的;当铅笔盒为香雪所有时,香雪又变得精神充实,对未来充满了自信。作品中的铅笔盒,经香雪的凝视与爱护,以及作家的精心点染,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与知识的象征,一种追求和自尊的象征。铅笔盒对于香雪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使她在追求知识和文明的道路上更加的勇敢。
主题思想:作家铁凝通过细致的描写、诗化的语言,使我们认识了换取自动铅笔盒前后的香雪,感知了她在火车、文明、城市与现代化面前的勇敢与害羞、自尊与自卑、挣扎与拥抱、变化与成长。香雪和台儿沟是当代历史潮流的一分子。一方面,火车带来城市的新风,唤醒香雪们对山外世界的憧憬与渴望;另一方面,浮华喧嚣面前,铁凝又期冀她们对乡土仍有所坚守。当她抱着铅笔盒满足地回到村里,作者最后两次呼喊她的名字,除了给予她继续追寻新生活的动力,也许还有对她身上质朴善良的挽留。“哦,香雪”,这一声“哦”是赞颂,是呼唤,也是叹惋。
◆完篇练习
阅读宋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写一篇文学短评,800字左右。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参考范文]
词心一片付斜阳
——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叶嘉莹
在北宋词人中,秦观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词人。开头三句中的“楼台”和“津渡”都不是实景,而是一种象喻。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形象,而是一种象喻之象。“楼台”和“津渡”的形象代表什么呢?前者代表一种崇高的境界,后者代表一种出路的所在。津渡是码头,可以从那里上船、前进,所以表现为一个出路。现在秦少游的心中,这些东西都失去了,想找一个渡口、一个出路,但在月光下的迷蒙之中,完全看不见这个渡口了。后一句“桃源望断无寻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以前的人要追求一个美好的地方却找不到,后来的人是根本连追求的理想都没有了,这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情。所以“可堪孤馆闭春寒”,春天本来是美好的,他一个人在客馆之中却只能感到春寒的料峭,何况还有“杜鹃声里斜阳暮”。下阕写“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在这里,秦少游还不仅仅用了两个典故而已,还要看他的用字。“砌成此恨无重数”,这个恨是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如同砌墙要把砖一块一块地连起来,中间还要用黏土黏住,是非常坚固的。作者的恨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是数不清说不尽的这种悲恨。这“砌”字用得多么好!
诗词之中时有“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言”,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无理之语”。秦少游问: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为什么要流到潇湘水中去?天地与山川本来就是如此,这真是无理的提问。然而,这让我想到《楚辞·天问》屈原对天地宇宙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宇宙之间有这种现象?那是怀有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的对天地终始的究诘。所以秦少游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志意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志意。
总之,这首《踏莎行》词是秦观以其天赋之锐敏、善感之心性,结合了平生苦难之经历,透过多年填词之艺术修养,凝聚成的一种词境,其更加深了象喻层次的开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8日24版,有删改)
[点评]本文赏析古诗词,正副标题指出本文的鉴赏对象及观点,一虚一实,相映成趣。正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作者紧紧围绕“词心”这个核心,论述手法多样,既有依据本词所写内容(意象、动词、典故)的详细阐释和推论,又有类比论证(屈原《天问》),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无论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词人要抒发的都是“斜阳”之情,即孤独、悲愁、迷惘、思乡、怀人等忧苦愁思。
1